风冷换热器的经验数据探讨,已出现参考数据,欢迎大家参与(北冰洋已显身)
flyhjl
flyhjl Lv.3
2009年03月03日 16:52:59
来自于制冷技术
只看楼主

换热器类型:管间距25,列间距21.65,片距2.2,片厚0.115,铜管直径φ9.52mm。昨天按照理论公式Q=KF△T计算整了几个小时,结果让我失望的很。换热面积尚可计算(本人计算若一排管1m*1m尺寸的换热面积约为18.3m2),这传热系数和对数平均温差理论计算能整死人,我按照北冰洋说过的取传热系数30W/M2.℃,蒸发器时取对数平均温差8℃,其结果与实际相差太远,故来此求教。请问各位大虾,在干工况的情况下,假设已知制冷量为50KW,蒸发器应如何取其尺寸(在不使用厂家固定尺寸下),就是说排数*长*宽应大概为多少?

换热器类型:管间距25,列间距21.65,片距2.2,片厚0.115,铜管直径φ9.52mm。
昨天按照理论公式Q=KF△T计算整了几个小时,结果让我失望的很。
换热面积尚可计算(本人计算若一排管1m*1m尺寸的换热面积约为18.3m2),这传热系数和对数平均温差理论计算能整死人,我按照北冰洋说过的取传热系数30W/M2.℃,蒸发器时取对数平均温差8℃,其结果与实际相差太远,故来此求教。
请问各位大虾,在干工况的情况下,假设已知制冷量为50KW,蒸发器应如何取其尺寸(在不使用厂家固定尺寸下),就是说排数*长*宽应大概为多少?
不考虑污垢热阻,不考虑融霜析湿工况,换热器普通用途。(这点其实各位一看尺寸类型就知道了,呵呵)

[ 本帖最后由 flyhjl 于 2009-3-14 14:54 编辑 ]
免费打赏
flyhjl
2009年03月07日 16:26:56
2楼
恳请知者不吝指点!在此谢谢了!
回复
flyhjl
2009年03月09日 16:57:13
3楼
我自己顶,请教知晓的高手给予解答!!!!!
回复
xuexizhileng
2009年03月10日 09:55:18
4楼
有难度的问题,学习中~~~

[ 本帖最后由 xuexizhileng 于 2009-3-10 09:56 编辑 ]
回复
北冰洋
2009年03月10日 10:02:54
5楼
不好意思,最近比较忙,很少上论坛,一Q友给了我这个链接才看到这个帖子。

关于换热器的设计,其核心在于传热系数的确定。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说出的传热系数30这个数的,30的传热系数确实适合某些情况。
但是,传热系数是和诸多要素密切相关的,同样的换热器,表面风速不同、所用制冷剂不同、工况不同(冷凝或蒸发),传热系数也不会相同。
另外,即使和楼主所言一样的布局,翅片形式不同(平、波纹、条缝、波纹条缝)、翅片是否做过表面处理(覆亲水涂层)、换热铜管的厚度、铜管内部的形状(光滑管、内螺纹管)等等,传热系数也不会相同。

所以说传热系数的计算,尽管有一些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可应用,但也只能计算出个大概数据。准确的传热系数仍需实验测定。

[ 本帖最后由 bby999 于 2009-3-10 11:18 编辑 ]
回复
北冰洋
2009年03月10日 10:09:34
6楼
另外,就换热器计算的一些基础公式及计算流程,推荐楼主到资料区下载《小型制冷装置设计指导》。
回复
flyhjl
2009年03月11日 14:58:07
7楼
哇,果然现身了,先谢谢你的回答。
换热器的设计流程我已经仔细看过和研究了,由于传热系数和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极其麻烦并具有诸多不确定性,故才来次请求经验数据。仅用作选型参考(工程上能用就行)。目前很多小型厂家的设计都是按形式*经验系数。
我看有的时候工程师选型这种蒸发器冷凝器,都是用制冷量除7~8之间的数=排数*长*宽。(我通常也这么干,:Q )
另外要感叹下教材的过于理论化了,回去把热工学温习了,然后又仔细研究了这种风冷翅片式换热器的设计,最后居然一点收获都没有,不要说结果了,其中随便一个小系数都迈不过去。
这就去下个《小型制冷装置设计指导》看看,这两天打个电话给我们的供应商,问问他们的经验系数拿出来跟大家共享。
回复
flyhjl
2009年03月11日 15:02:23
8楼
顺便鄙视下网易论坛的管理员,网易现在人气越来越查了,记得我上大学那会经常过来能看到高手的讨论,现在能回答问题的人都不怎么出现了。应该多给这些专家们发些工资啊。

[ 本帖最后由 flyhjl 于 2009-3-11 15:13 编辑 ]
回复
myauau
2009年03月11日 16:52:19
9楼
见到他好高兴哦~~~
回复
ahjzk
2009年03月13日 21:49:13
10楼
Capacity: 52.1 kW Construction for: Casing
Surface: 89.9 m² Connections: right side
Rqrd. surface: 89.9 m²
Surface reserve: 0.0 % Tube pattern: staggered
Condensate: 18.67 kg/h Frost thickness: 0.0 mm
Heat transf. coeff.: 51.60 W/(m²•K)
dTMlog: 11.23 K Sens. heat rate: 75.1 %

Air Inlet Outlet Refrigerant: R22(1)
Volume flow: 9419 m³/h 9000 m³/h Evaporation temp.: 7.2 °C
Temperature: 27.0 °C 14.5 °C Superheating: 1.0 K
Rel. humidity: 46 % 83 % Condensing temp.: 54.4 °C
Velocity: 2.0 m/s Subcooled temp.: 53.4 °C
Air pressure: 1013 mbar Mass flow: 1323 kg/h
Volume flow (gas): 50.00 m³/h
Pressure drop: 53 Pa Pressure drop: 2.37 K

Tube volume: 14.0 l Tubes: Copper
Fin pitch: 2.20 mm Distributor: --
Dry weight: 44.7 kg Capillary tubes: --
Finned length: 2500 mm Fins: Aluminum
Finned height: 500 mm Header: --
Total length: 2615 mm Frame: AlMg3
Frame length: 2600 mm Circuits: 19N
Frame height: 600 mm Passes: 4
Frame depth: 187 mm Distributions: 19 * 1
Tube rows in depth: 4 Support tubes: 4 (int.)
Max. operating pressure: Capillaries: --
Inlet: 9.5 * 1.00 mm Length: --
Header: -- Distr. press. drop: --
Suction: 9.5 * 1.00 mm Part of total: --
回复
flyhjl
2009年03月14日 14:33:46
11楼
非常感谢楼上提供的技术资料,真的非常感谢,因为非常有用!
首先,可以确定这种换热器就是我所描述的类型。
对数平均温差:52.1/(89.9*51.6)=11.23℃,从而求得,蒸发器进风27℃时,出风12.5℃,温降14.5℃。这里楼上可能有些笔误!
对比以前经验:制冷量/(长*宽*排数)=52.1/(2.5*0.5*4)=10.42。与7~8相差较多,开始怀疑上述换热器尺寸是不是冷凝器的尺寸,验证9419m3/h的风量是否为送入蒸发器的风量,9419*1.2*14.5/3600=45.5KW。乘以1.15的安全系数52.3KW,故得出结论,9419m3/h为进入蒸发器的风量,上述换热器尺寸为蒸发器的尺寸。
分析原因,51.6W/(m²•K)的换热系数较一些参考书中的30~40的换热系数高出很多,即可以用相对较少的换热面积得到较多的换热量。
实际上,以前的一些教材和参考书上对于风冷换热器换热系数的计算也是基于平翅片的基础上乘以一个系数得出的,并没有完整的实验数据去加以矫正。
最后再次感谢ahjzk提供的技术参数!
欢迎大家的继续探讨和指教。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