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问题还真的有人糊涂
科普一下
转帖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110109940.html
霜与霜冻
1、霜:
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所含水汽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一些传热性能不好的物体上“凝华”而成的冰晶。
2、成霜天气条件:霜的形成与地面物体温度、空气湿度、风云情况等有关,而这些因素又是互相配合的。晴朗、无风或只有微风、地表温度低于0℃是成霜的条件(通常气温在5℃时地表温度可低于0℃)。夜晨期间,地面辐射冷却最快,在冷季夜间到清晨的一段时间内最易成霜。“霜重见晴天”就说明这一点。形成霜时一般是静风,超过2米/秒时就不易成霜。
3、霜的类型:
平流霜:由冷空气侵袭而成,称为平流霜。
辐射霜:地面夜间强烈辐射冷却而成的称为辐射霜。
所以在冷空气侵袭不久后的晴朗天气里,最易成霜。洼地与山谷,容易积蓄冷空气,霜的频率最大,水边平地与森林地带,霜的频率较小。
4、霜冻
霜冻是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农业气象学中,指土壤表面或者植物株冠附近的气温短时降至零度以下并使作物受害的降温现象,而这时百叶霜内所观测到的气温可能不低于零度。出现霜冻时,往往伴有白霜,也可不伴有白霜,不伴有白霜的霜冻群众称为“黑霜”或“杀霜”。
(1)、霜冻类型:
晴朗无风的夜晚,因辐射冷却形成的霜冻称为“辐射霜冻”。冷空气入侵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霜冻”。两种过程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辐射霜冻”。
按霜冻出现的季节,可分为春霜冻(晚霜冻)和秋霜冻(早霜冻)。
(2)霜与霜冻的区别:霜是水汽凝华现象,霜冻是植物受冻致害现象。植物表面出现霜时,不一定会发生霜冻之害。因为在凝霜时,由于有凝华潜热的释放,结霜物体表面的气温常有少许升高。
(3)作物遭受霜冻危害的原因:主要是冻结使细胞脱水引起危害;代谢过程被破坏,原生质结构受损伤以及细胞内冰块的机械损伤。近年来,有人认为是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破坏,ATP供应的失调,细胞器结构裂变和细胞能量平衡的不可逆转变,最后引起细胞死亡。作物霜冻指标因作物种类和生育阶段而异。根据霜冻预报,及时灌水、熏烟、覆盖或喷洒化学药剂,冻后加强田间管理等是抗御霜冻危害的主要措施。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霜冻发生,不过各地遭受霜冻危害的作物有所不同,危害程度也有差异。
(4)霜冻的危害程度:
霜冻能使农作物受害,1、霜冻强度愈大,即气温越低,作物受害也愈大,2、霜冻持续时间愈久,即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作物受害也愈重。3、当霜冻之后,如果温度迅速上升并且与阳光同时作用于受冻的作物时,植物受害更重。因为高温和阳光会加强植物细胞间隙中的水分蒸发,使植物因枯萎而死亡。
霜冻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地形、土壤、植被、农业技术措施及作物本身等条件密切相关。如就地形影响而言,洼地、谷地、小盆地和林中空地,霜冻多于邻近开阔地。
(5)防霜措施:
防止霜冻对植物危害的方法很多,大致分为生物学的方法和物理学的方法。1、生物学的方法基本上是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和把植物播种在霜冻危害较轻微的地方(如利用小气候特点)。2、物理学的方法是依靠减弱夜间辐射冷却或提高贴近地面气层温度的一些措施。被广泛应用的方法是熏烟法,加温法,灌溉法,掩蔽法(覆盖法及风障法)等。
a熏烟法:就是利用各种可以熏烟的物质堆在田地上(或制成烟堆),在农场或果园四周,借助烟幕来防止土壤和植物表面很快地散失热量,又可以使空气中水汽增加并能增加近地面空气的温度。
b加温法:是利用燃烧各种燃料时所产生的热量直接使地面空气增热。由于这种方法用费较大,所以多用于保护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
c灌溉法:是灌水在田地上,可使空气中水汽加多,湿度加大,土壤导热系数也增大,土壤下层的热量容易传到上层来,同时土温受水温调剂也得以升高(灌溉的水温较高),近地面空气的冷却也就较缓。
d掩蔽法:是利用各种覆盖物,如芦草、稻草、蔗叶、树皮、厚纸、麻布以及棚帐等,覆盖在植物上或把植物包扎,这样可以阻止夜间地面和植物表面的散热。同时利用高粱秆、细竹或其他物质制成风障放在冷空气侵入的方向,对于防霜也有很大作用。
一些天气与霜的区别:
(1)霜与冻露的区别:冻露是露的冻结物,是液体水珠结成的固体冰;霜是水汽的凝华物,并未经过液体阶段。
霜晶的一端附着于地面或地物上,仅另一端能自由增长,使地面或地物表面形成毛茸茸的样子;雪晶常呈六角形发展。
(2)霜与冰淞区别:霜是夜间或清晨静风时形成的,风大时不易形成;冰淞却常在有过冷却平流雾时雾中水汽在物体迎风面上凝华面成,形成时常有一定强度的风,而且也不一定在夜间或清晨才能形成。
(3)霜与雾淞也有区别:雾淞是雾滴或毛雨滴(液态水)在地物上碰冻而成,形成时有风;霜却不然,成霜与地面或地物的局部温度是否因辐射而冷却到霜点以下有关,需为无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