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园林未来三十年畅想
wjygs
wjygs Lv.2
2008年09月17日 12:20:35
只看楼主

北京园林未来三十年畅想北京园林建设必须考虑节水,发展旱作园林,提高对雨水的利用 对于干旱城市,小雨是硬币,中雨是钞票,大雨是支票 北京作为国际大都会,园林应分为外来游客游览型和本地市民实用型两类    从2001年到203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从目前的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北京的城市建设将逐渐达到现代化水平,园林绿化水平亦应不断提高。 1999年北京城市园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3亿元,全国第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96平方米,绿地率34.4%,绿化覆盖率39.1%。

北京园林未来三十年畅想
北京园林建设必须考虑节水,发展旱作园林,提高对雨水的利用
对于干旱城市,小雨是硬币,中雨是钞票,大雨是支票
北京作为国际大都会,园林应分为外来游客游览型和本地市民实用型两类
   从2001年到203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从目前的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北京的城市建设将逐渐达到现代化水平,园林绿化水平亦应不断提高。 1999年北京城市园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3亿元,全国第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96平方米,绿地率34.4%,绿化覆盖率39.1%。
  2001—2010年
  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成 功,并将于2008年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北京利用申办和承办奥运会的机会,使城市的环境质量在绿化、美化、文化方面得到全面改善。经过两个五年计划 之后,北京的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已经完成。从行政设置和基础设施的能力看,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基本成型,奠定了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城 市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风景园 林的需求更加强烈。到“十五”期末,北京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望达到9.5平方米,2009年达到11.0平方米,但由于融入全球市场的要求和国际竞争的 压力,北京园林有可能实现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这种发展提供了体制上的可能。撤县设区基本完成,周边各区都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区”。小城镇 开始有效截流外来人口向中心城市的聚集,并开始进行“园林城镇”的创建活动。绿化的城乡一体化布局要求北京在整体上开始“大地园林化”。在整体的城市绿地 系统中,又形成了风景名胜、自然保护、旅游娱乐、文物保护、荒山绿化、基本农田和城市公园等系统。
  水是北京园林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 素。2000年距北京仅120公里,位于九河下梢的天津市发生水危机;距北京250公里远的承德市武烈河发生断流,避暑山庄的湖泊几乎全部干涸见底。北京 的水源地密云水库由于遭遇连续两个枯水年,水位下降了十几米。北京的城区人口由于水资源的制约,已经接近饱和。北京园林已经不仅是用河水代替自来水灌溉的 问题,而是到了要充分利用年均650毫米的降水和城市中水的时候了。尽管2010年左右中国南水北调的中线和东线工程有可能通水,但水价令北京园林不敢随 意使用。北京园林应当树立“小雨是硬币,中雨是钞票,大雨是支票”的观念,理论上不能让一滴降水流失城外。解决好雨水问题,还有助于固定外来的沙尘和抑制 城内二次扬尘。城市绿地要结合地形为利用雨水而布局,道路断面要为利用降水而改变设计。同时,还要像发展旱作农业那样,发展旱作园林。
  北京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北京的园林不但要在空间上为老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便利,更要为他们提供建立社会联系的场所。北京园林还应当在老人活动范围内的各种绿地中,为他们提供园艺耕作的空间,使老人们的个人劳动、家庭关系和社区共享融为一体。
  北京将建立自己的风景名胜区体系,为实现中央政府“再造秀美山川”的发展战略,平衡、协调旅游业、林业、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以至于部分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用风景园林的美学思想和技术手段,进行北京市的国土规划。
   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北京应当完善自己的技术法则和技术标准体系,规范进入北京园林市场的各国、各地和个体的从业人员。因为并非世界 上最先进的技术或最新颖的艺术方案就是最适合北京的,要用“标准”这一合法的技术壁垒摒弃那些不适合北京市情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引导园林中的文化建设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方向发展。
  2011—2020年
  到2020年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入境旅游大国。届时,北京必 然成为游客的首选目标之一,北京园林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压力。预测表明:到2010年北京的国际旅游人数为385万人次,外地来京旅游人数为 1.04亿人次,市民在京旅游人数为5300万人次,总计约1.6亿人次;到2020年北京的旅游总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如此庞大的人群需要面积巨大、类 型丰富的空间来承载和分流。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应将优秀的文化遗产类型的园林空间让给外国和外地游客使用,本市市民转向内容更为平 常,功能更为实用,人流分布更为合理的园林空间。北京的城市公园应当在内涵上与国际接轨,即公园属于全体纳税人的福利,免费开放,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 套,活动类型丰富。如果是这样,那么颐和园、天坛等文化遗产类型的传统园林和世界公园、北京游乐园等企业类型的园林,以及动物园、植物园等不宜免费开放的 绿地,都不应计入“城市公园”的范畴。北京属于游客使用的文化和娱乐类型的园林绿地并不一定富裕,属于市民的城市公园将肯定非常有限。当然,城区外围 240平方公里的绿化隔离带,城区外迁的工业和仓储用地,以及城市内的部分附属绿地将可能有一部分改建为公园。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的中心城区要重新创建 “国家园林城市”。
  届时,北京已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注重园林品位的提高,即提高园林中信息的质量。不论是街道广场,还是公园绿地,都应当使之建设成为具有遗产性质的文化财富,用在当代,利在后人。
  2021—2030年
   中国的人口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北京市人口的峰值肯定会大大提前。北京园林的发展将取决于以下条件: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潜 力,经济投入,人口压力的转变,园林发展政策和生态环境状态。北京的城市人均公园面积的增长会逐渐接近一个恒值。在人口峰值以后,该指标会随着人口压力的 减轻而增加。北京必须大规模地利用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建设,甚至将部分城市的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等用地挤入城市地下空间,腾出土地种树种 草。
  届时,在北京市域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已经完成,形成完整的北京城市群。各区都有公路和快速轨道交通相连,网络发达,城市职能分工明确;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也很完善,数以千计的“园林城镇”形成不同于城区的、优秀的人居环境。
   中国“十五”期间城市园林所需的固定资产完成额预计为990亿元(现价),而国家的投资仅为50亿元,从投资结构上看,全社会办园林的事态已经形成。北 京应当健全公共参与机制,使国有、民有、私有,国营、私营多种体制类型的园林相互促进,尤其要保障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投资园林的利益回报,因为它适合于中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结构。
  如果按照联合国推荐的人均城市公园面积60平方米的标准计算,仅从土地资源的因素考虑,中国人均公园面积以15—20平方米为宜,北京应当力争实现更高的目标,从城市防灾角度讲也应如此。
   在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北京园林也是中国园林,也是世界园林。这并非仅仅通过上亿元投资的特大项目才能实现,而是要利用事物的整体性和全 息性特征,在北京园林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表现出来。北京园林应当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注意使园林的“西化”和“中化”同时进行。
  北京的“园林城市”建设的起点在中心城区,中间点在城镇园林绿化一体化,落脚点在区域的园林绿化一体化。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