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过程中指标的影响和控制--PH篇 污水处理过程中指标的控制,指的是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对一系列能够反映污水水质特征和处理效果的参数进行监测、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将这些参数维持在规定的范围内或达到特定的标准。 这些指标涵盖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方面,通过对它们的控制,可以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提高处理效率和出水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化学需氧量(
污水处理过程中指标的影响和控制--PH篇
污水处理过程中指标的控制,指的是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对一系列能够反映污水水质特征和处理效果的参数进行监测、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将这些参数维持在规定的范围内或达到特定的标准。
这些指标涵盖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方面,通过对它们的控制,可以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提高处理效率和出水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TN)、总磷(TP)、pH 值、悬浮物(SS)等都是常见的需要控制的指标。
以 pH 值为例,若偏离适宜范围,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和化学反应的进行,从而影响整个污水处理流程的效果。所以必须对 pH 值进行监控和调节,保障处理过程的正常进行。
污水处理过程中指标的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出水水质达标:
- 确保处理后的污水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避免对受纳水体造成污染。
2.维持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
合理控制各项指标有助于优化处理工艺,保持微生物的活性和处理设施的正常工作状态。
3.节约成本和资源:
通过精准控制指标,可以提高处理效率,减少药剂使用量和能源消耗,降低运行成本。
4.促进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污水处理指标控制有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5.保护公众健康:
- 防止污水中的病原体、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经过有效指标控制处理后的污水,可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污水处理过程中指标的控制是保障环境质量、公众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PH值在活性污泥法中对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
一、PH值的概念
pH值是用于衡量溶液酸碱度的一个指标。pH值的定义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其数值范围通常在0到14之间。当pH值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比如纯净水的 pH值接近7。当pH值小于7时,溶液呈酸性,且pH值越小,酸性越强。例如,盐酸溶液的pH值通常小于7,而且浓度越大,pH值越小。当pH值大于7时,溶液呈碱性,pH值越大,碱性越强。像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通常大于7,浓度越高,pH值越大。
二、PH值的异常波动在物化段的影响
水的 pH值对混凝的影响程度视混凝剂的品种而异 。用硫酸铝去除水中浊度时,最佳pH值范围在6.5~7.5之间;用于除色度时,pH值在4.5~5之间;用三价铁盐时,最佳pH值范围在6.0~8.4之间,比硫酸铝为宽。如用硫酸亚铁,只有在pH>8.5和水中有足够溶解氧时,才能迅速形成Fe+,这就使设备和操作较复杂。为此,常采用加氯氧化的方法。
高分子混凝剂尤其是有机高分子混凝剂,混凝的效果受 pH值的影响较小。从铝盐和铁盐的水解反应式可以看出,水解过程中不断产生H+必将使水的 pH值下降。要使pH值保持在最佳的范围内,应有碱性物质与其中和。当原水中碱度充分时还不至于影响混凝效果;但当原水中碱度不足或混凝剂投加量较大时,水的pH值将大幅度下降,影响混凝效果。此时,应投加石灰或重碳酸钠等。
三、PH值的异常波动在生化处理段的影响
1. ph值对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生长的pH值范围是4.0-9.0,异养细菌的最适生长 pH值范围为6.5-7.5。当 pH值超过10以上时 ,不利于异养菌数量增加 ;当pH值在6.5以下时,异养细菌活性将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其对有机物的去除。同时,pH值低会导致一些微生物解体,解体微生物中含有有机物,增加出水COD,会影响有机物好氧污泥对有机物去除。
2. ph值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相关期刊论文资料实验结果表明 pH值越高 ,氨氮去除率越高 ,进水 pH值大于9.0时 ,去除率在90%以上 。 自养微生物硝化过程对 pH值高度敏感,其最佳 pH值范围为7~8。通常,纯培养的环境下pH值低于5.8(AOB)或6.5(NOB),生长就会受到抑制 ,pH值低于5.5 细菌的活性消失 ,当 pH值调整时,硝化细菌活性可以恢复 。
3. ph值对磷酸盐去除的影响
PH值对磷去除主要表现在影响聚磷菌活性、破坏微生物细胞结构、影响溶液磷的溶解与沉淀化学平衡。当进水 pH值 由7.6降为6.8时,系统除磷效率由93.7%降至 65.1%。当 pH值分别为7和8时 ,TP去除率分别为94.9和83.5%。pH值为6.5-7.0时吸磷率差别不大 ,pH值低 于6.5吸磷率急剧下降,pH值为5.2时所有活性都消失 。
4. ph值对污泥沉降性的影响
PH值对污泥沉降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污泥中微生物类群、影响微生物分泌胞外多聚物。研究 pH值对 SBR工艺污泥膨胀的影响,试验进水 pH值为5.0-10.0,在 pH值为5.0和6.0,出现污泥膨胀 ,SVI在170mL/g左右 ,pH值为7.0-10.0的环境下运行时,系统的SVI基本保持在 67—85 mL/g 之间 ,即使在 pH值为10.0的碱性环境下指数仍能保持在正常范围。
4.PH在调节过程中注意事项
资源利用方面考虑,ph调节以废水中和废水最为经济节能,可通过调整池的水质调整达到效果。在实际的PH值调节过程中,最终调节的PH值宁愿偏碱性而不要偏酸性。原因在于:酸性废水更容易腐蚀处理设施。偏碱性废水更利于后段混凝沉淀的效果提升。就活性污泥主体微生物来说,抗碱性能力要优于抗酸性能力。偏碱性废水更容易形成氢氧化物沉淀而为污染物的进一步去除提供了便利。在中和酸性污水、废水的时候,如果污水、废水中需去除颗粒较多时,采用氢氧化钙要优于使用氢氧化钠的效果,特别是兼带去除废水中的磷酸盐时。
5.实践来看PH值在调整过程中影响因素
pH值的异常波动,对处理系统构成威胁的情况,多是发生在处理工业废水的污水处理厂。熟知要处理废水的特性,除了要充分利用调节池的功能外,更需要我们操作人员多学习、多建立经验,以便提早预知并做好对应的策略准备,前期预防制度的建设是相当关键的。
活性污泥沉降比通常受pH值的冲击影响较大,表现得也比较快速和明显。因以细菌为主体的活性污泥对pH值的耐受存在一定的限度,当受到过高或过低的pH值冲击的时候,在沉降比检测时,往往可以看到,活性污泥沉降缓慢,上清液混浊,甚至发现液面有漂浮的活性污泥絮体。通常pH值低于5或高于10时对活性污泥的影响快速而明显,活性污泥系统受抑制恢复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从实践方面来看,pH值对活性污泥造成冲击,往往是由于系统操作人员没有及时发现流入废水的pH值变化,或者是中和药剂短缺导致中和失败。单就活性污泥对大波动PH值污水、废水的耐冲击性而言,越高的活性污泥浓度越能耐受大波动PH值污水、废水的冲击,抗冲击持续时间也较低活性污泥浓度时为佳。但在大波动pH值污水、废水冲击过后,系统需要排出受冲击的活性污泥,利用快速增殖的新生活性污泥来尽快恢复活性污泥的正常处理功能。
活性污泥受大波动PH值的冲击后沉降絮凝性变差,游离在水中后,常常会随放流水排出处理系统,导致出水C0D、SS超标。对应的策略是在生化处理出水段投加絮凝剂来暂时缓解因过量活性污泥解体导致的出水指标超标现象。
实践中可以有效利用加大活性污泥的回流比,在预计大波动pH值冲击程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将活性污泥回流系统开至最大,以最大限度的调动二沉池内的中性废水去稀释进入生化系统的大波动pH值。通过这样的回流比调整,在大波动pH值污水、废水冲击不是太强大的情况下,往往可以缓解对生化系统的冲击影响,至少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活性污泥系统,争取到更快速的系统恢复时间。
6.实践中生化处理段PH保持值
一般好氧微生物的最适宜 pH在6.5~9之间;pH6.5时,真菌将占优势,引起污泥膨胀,这时可采取投加石灰、控制进水量和减少曝气来抑制污泥膨胀。
厌氧处理阶段每种微生物可在一定的 pH值范围内活动,产酸细菌对酸碱度不及甲烷细菌敏感,其适宜的pH值范围较广,在4.5-8.0之间。产甲烷菌要求环境介质pH值在中性附近,最适宜pH值为7.0-7.2,pH6.6-7.4较为适宜。在厌氧法处理废水的应用中,由于产酸和产甲烷大多在同一构筑物内进行,故为了维持平衡,避免过多的酸积累,常保持反应器内的 pH值在6.5-7.5(最好在6.8-7.2)的范围内。pH对产甲烷菌活性影响甲烷细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范围约为6.8-7.2之间,如果pH值低于6或者高于8,生长繁殖将大受影响。
pH在污水处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只有充分考虑 pH对各种处理方法的影响,选择适合的 pH值范围,才能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