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塘尾水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方案 一、尾水定义 鱼塘尾水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或养殖结束后,所产生含对水产动物与水生态环境有害的水体。这种水体主要包括残余饵料、水产动物粪便及代谢物和药物等,能使水质恶化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也会经过转化成有机物、氮、磷等植物及藻类营养物质。如果这些污染物不及时有效处理,便会影响鱼、虾蟹类健康状况,甚或暴发疾病导致大面积水生动物死亡,从而进一步破坏养殖水域环境、水产品质量及经济损失。
淡水鱼塘尾水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方案
一、尾水定义
鱼塘尾水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或养殖结束后,所产生含对水产动物与水生态环境有害的水体。这种水体主要包括残余饵料、水产动物粪便及代谢物和药物等,能使水质恶化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也会经过转化成有机物、氮、磷等植物及藻类营养物质。如果这些污染物不及时有效处理,便会影响鱼、虾蟹类健康状况,甚或暴发疾病导致大面积水生动物死亡,从而进一步破坏养殖水域环境、水产品质量及经济损失。
?
鱼塘尾水若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域中,污染物中的大量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会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下方溶解氧量下降,水质处于缺氧状态,而引起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更加剧了水体的污染及破坏生态的现象。
二、主要治理方案
目前国内有多种尾水处理技术模式,包括:
三池两坝模式—流程为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净化池。其对养殖水域进行规划,利用物理和生物方法,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化处理。该模式尾水处理面积要求占总面积5%~10%。
2.人工湿地模式—流程为生态沟渠—沉淀池人工湿地—养殖池塘(外部水域)。技术是在池塘建立人工水生态系统,利用内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等协同作用,经过物理和生物两重处理,达到去除或消减水中污染物的目的。
3.综合型模式—流程为沉淀池-陆基高位池(配备紫外线消毒)-陆基养殖圆桶-固液分离池-生态沟-水稻田/生态湿地-沉淀池-曝氧池-蓄水塘。
4.“一池一渠”简易模式—流程为养殖池—生态沟渠—生态净化池—养殖池。要求养殖用水循环使用,利用生物生态的方法,采用“一池一渠”的简易工艺流程,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及循环利用。
(5)池塘“零排放”生态圈养模式—流程为圈养桶—底排污管—尾水分离塔—消化处理桶—上清水回塘;浓缩水进入下两级固液分离装置—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在池塘中构建圈养装置,把养殖品种圈在圈养桶内养殖,通过圈养桶特有的锥形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废弃物经吸污泵抽排移出圈养桶、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在尾水分离塔中沉淀分离、收集后进行资源化再利用。
6.池塘养殖三级过滤池模式—流程为尾水收集池—池塘底部铺设PVC排水管道—溢流系统—弧形筛—碎石过滤池—细沙过滤池—陶粒过滤池—生物降解。
三、微生物发酵技术+生态循环模式
1.流程图
◎包含三个功能单元,其处理流程:尾水排入发酵池,经过发酵反应;排入水生态净化池;添加微生物制剂,再排入鱼塘,循环利用。
功能单元介绍
①发酵池—利用益生菌及生物酶发酵,迅速分解有毒有害污染物。发酵池总体积约为处理鱼塘1~2%。
②水生态净化池—养殖能够净化水质,吸收氮、磷植物营养素之水生植物,如水葫芦、荷花、水芙蓉、狐尾藻、水生美人蕉、铜钱草、金鱼藻…。水生态净化池总体积约为处理鱼塘2~4%。
③水产养殖用微生物制剂—主要有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枯草杆菌、放线菌、乳酸菌、酵母菌、链球菌和EM微生物菌群等。它们具有改良水质、增加溶氧、降低氨氮、抑制致病菌生长、改善动物体内水环境生态平衡、提高动物抗病与免疫力,促进养殖对象生长等功能。
四、结语
虽然我国目前各地有许多各自开发的尾水处理模式,但似乎未有理想,复制性高,且具备经济效益方案。其中一重要原因在于:尾水量大,但处理后不会产生经济价值较高的资源化利用产品,使致业者只能够接受处理成本“很低”的方案。最终多数成为了地方的“形象工程”,除无法解决尾水基本的污染问题外,更遑论产生实质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