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碳汇、碳源、有机碳
qq32652386
qq32652386 Lv.2
2024年06月19日 11:03:24
只看楼主

来源:星球地理

高考地理小专题——碳汇、碳源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撂荒是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可分为隐性撂荒和显性撂荒。隐性撂荒指田块上依旧播种农作物,但农业生产投入少,耕作方式粗放,基本不翻耕、不施肥,它会加剧土壤破坏程度,导致土壤碳汇储量减少。显性撂荒指耕地没有种植农作物而闲置的状态,石漠化耕地显性撂荒后植被由低级到高级次生演替能促进区域生态恢复,其自然恢复一般经历草坡、灌丛灌木、乔木林等阶段,能有效增加喀斯特地区碳汇储量。图1为某喀斯特地区耕地景观图,图2示意耕地撂荒与石漠化的关系。

高考地理小专题——碳汇、碳源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撂荒是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可分为隐性撂荒和显性撂荒。隐性撂荒指田块上依旧播种农作物,但农业生产投入少,耕作方式粗放,基本不翻耕、不施肥,它会加剧土壤破坏程度,导致土壤碳汇储量减少。显性撂荒指耕地没有种植农作物而闲置的状态,石漠化耕地显性撂荒后植被由低级到高级次生演替能促进区域生态恢复,其自然恢复一般经历草坡、灌丛灌木、乔木林等阶段,能有效增加喀斯特地区碳汇储量。图1为某喀斯特地区耕地景观图,图2示意耕地撂荒与石漠化的关系。

           

(1)指出图1区域易出现耕地撂荒的自然原因。

(2)从农业生产投入的角度说明耕地隐性撂荒对石漠化的促进机制。

(3)分析耕地显性撂荒对喀斯特地区碳汇储量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地形破碎复杂,耕地规模小;

②坡耕地占比大;

③(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土壤肥力较低。

(2)①生产方式粗放,水土保持措施(设施)缺乏,水土流失加重;

②翻耕频次较少,土壤犁底层加厚,水分难以通过致密的犁底层下渗,易形成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

③肥料投入少,土壤孔隙变差,作物与自然植被生长受限,地表裸露率增加。

(3)①显性撂荒促进植被群落恢复演替,植被群落等级逐步升高,植物光合作用固碳能力增强,地表植被碳汇储量增加;

②植被恢复后,水土保持作用增强,土壤有机碳含量流失减弱,稳定土壤碳库。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水体的温度越低,二氧化碳溶解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大。在重力作用下,高密度海水下沉,将二氧化碳沉降在海底。海洋、大气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氧化碳交换,海洋可以直接溶解或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也可以通过降低溶解度或生物的分解作用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

材料二:东海大陆架宽阔,坡度平缓,向东一直延伸至水深2000多米的冲绳海槽。下图为长江河口海域2012年夏季海一气二氧化碳通量等值线空间分布图[单位:mmol/(m2d)],正值为大气的碳源(海洋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负值为大气的碳汇(海洋从大气吸收二氧化碳)。研究表明,冬季该海域浅海地区汇集的二氧化碳会向深海底部转移。

(1)从生物活动角度分析甲、乙两地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的差异。

(2)分析长江径流在该海域夏季形成大气的碳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简述冬季该海域汇集的二氧化碳向深海底部转移的过程。

         

参考答案:

(1)甲地位于近岸水体浑浊,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且径流带来的有机物分解多,二氧化碳释放多;乙地距入海口较远,随着泥沙沉淀,水体透明度提高,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强,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2)长江夏季径流量大,带来营养盐,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固碳;河水水温高,密度小,占据海洋表层,阻碍上下层海水交换,减少了浅海底层二氧化碳上泛。

(3)冬季海水水温低,二氧化碳溶解度高,表层海水密度增大;高密度海水受重力作用沿着大陆架底部向深海底部输送。

         

典型例题三: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被誉为“中国第一竹乡”。境内“七山一水二分田”,拥有竹林面积101.1万亩,其中毛竹林87.6万亩。下图为安吉县竹林资源分布图,下表为毛竹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年变化规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竹林碳汇是指竹林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2021年,安吉聚焦绿色低碳,创建全国首个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构建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闭环管理体系。

简述当地开展竹林碳汇带来的综合效益。

         

参考答案:

生态效益:固碳释氧,固土保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竹林生态功能。社会经济效益:带动碳汇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竹农收入,提升竹林管理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典型例题四: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刚果盆地位于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无人居住。刚果盆地沼泽区域有大量泥炭存在,泥炭地被认为是最大的陆地碳储库。在被水覆盖的区域,植物(碳)在缺氧条件下被储存。但泥炭沼泽干涸时,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有专家认为,刚果盆地的泥炭正接近从碳汇到碳源的临界点(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近年来,中国与刚果盆地地区国家的碳汇合作不断加强。下图示意刚果盆地(局部)等高线。

(1)从地形地貌角度,说明刚果盆地内大部分地区无人居住的原因。

(2)简析刚果盆地沼泽泥炭的形成过程。

(3)试对“刚果盆地的泥炭正接近从碳汇到碳源的临界点”这一论点做出合理解释。

(4)推测中国可在刚果盆地合作开发的清洁能源类型。

         

参考答案:

(1)海拔低,气温高;盆地地形,湿度大;多沼泽、河流,地表破碎,联系不便。

(2)气候湿热,沼泽植被茂盛;植被残体隔绝空气,不完全分解;经过长时间演化形成泥炭。

(3)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气候异常,降水减少;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人类对沼泽的不合理利用。

(4)太阳能;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能丰富;(水能;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河流多,落差大,水能丰富。)

         

典型例题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碳汇渔业是指通过渔业生产,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不投饵渔业生产活动。合理养殖水产有利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水体酸度和气候变暖。作为海洋大国和海水养殖第一大国,我国发展海洋渔业碳汇潜力巨大。下图为海洋碳汇渔业示意图。

  

(1)结合图文材料,举例说出碳汇渔业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简述我国积极发展碳汇渔业的优势条件。

(3)分析我国发展碳汇渔业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海洋养殖方面:)贝类养殖等;(海洋捕捞方面:)海洋捕鱼等;(海洋植物种植方面:)海藻种植等;海洋沉积物管理。

(2)海洋自然条件优越,空间资源优渥;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水养殖技术成熟。

(3)生态效益:提高水体的固碳能力,缓解海水富营养化。经济效益:促进海洋渔业发展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我国渔民收入水平;促进海洋渔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蓝色粮仓”的建设,增加了海水养殖产量,能为我国提供大量优质蓝色海洋食物,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典型例题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是沼泽地特有的产物,由有机残体、腐殖质和矿物质三部分组成。当沼泽植物残体的堆积量大于其分解量时,泥炭不断积累、堆积,并发育成泥炭地。潮湿的泥炭地固碳能力远强于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汇”。然而泥炭地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干燥、被氧化,则会成为巨大的“碳源”。

近代以来,随着英国农业开垦、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约有150万公顷泥炭地被排水疏干,此外还被做燃料等用途而导致泥炭开采量增加,泥炭地的退化过程加快。

(1)从碳循环的角度,解释近代以来英国泥炭地由“碳汇”向“碳源”转化的原因。

(2)英国政府从水利和农垦等方面,采取了修建堤坝,堵塞排水沟等措施,保护和改善泥炭地。分析上述措施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泥炭地由于农业开垦、基础设施建设而大量排水,导致地表水位下降,泥炭地裸露;泥炭地被氧化,内部固存的碳变为CO2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泥炭作为燃料被燃烧,释放CO2气体。

(2)泥炭地的保护和改善,增加了泥炭地数量和质量,利于净化水质,改善水资源;利于碳减排、增加碳汇,调节气候、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环境安全。农垦面积减少,农用水利功能减弱,农产品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有一定不利影响。

         

典型例题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蓝碳指利用海洋生物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是获得国际认可的三大蓝碳生态系统,有着极高的固碳能力和储碳潜力。近几十年来,这些“固碳能手”正在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下图示意三种滨海湿地类型在潮间带的分布区和潮位特征。

(1)指出图示盐沼植物的生长习性。

(2)简述海草床生态系统在海洋碳汇中的作用。

(3)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滨海湿地储碳能力更强,请说明理由。

(4)指出导致滨海湿地固碳能力下降的人类活动,并提出保护措施。

         

参考答案:

(1)耐盐碱;耐涝;耐高温。

(2)海草进行光合作用,从海上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为其它海洋生物提高生长环境,生长着大量的附着生物和藻类;海草提高降低水流速度,使颗粒碳沉降并埋藏于海底沉积物中。

(3)受潮汐周期性的淹没,滨海湿地的沉积物长期处于缺氧状态,根系和凋落物因缺氧分解速度慢,有利于有机碳储存,潮汐和地表径流从邻近生态系统带来大量沉积物和有机碎屑,增加了有机碳的储量。

(4)人类活动:围海造田,围塘养殖,毁林修建海岸工程,城市化等。保护措施:加强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监测,保护现存湿地;加强滨海湿地的科学研究,建立自然保护区;停止破坏性的滨海湿地开发活动,恢复和修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加大科技投入,利用生物措施,建设保护滩岸等生态工程。

         

典型例题八: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被誉为“中国第一竹乡”。境内“七山一水二分田”,拥有竹林面积101.1万亩,其中毛竹林87.6万亩。下图为安吉县竹林资源分布图,下表为毛竹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年变化规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月份(月)

3~4

5~7

8~9

10~次年2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点

升高

显著下降

增加

稳定

(1)分析5~7月毛竹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原因。

安吉竹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从单纯利用竹竿,到如今100%的全竹高效利用,形成了竹质装饰材、竹日用品、竹木机械等8大系列3000余个品种,已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概述当地发展竹产业的有利条件。

竹林碳汇是指竹林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2021年,安吉聚焦绿色低碳,创建全国首个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构建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闭环管理体系。

(3)简述当地开展竹林碳汇带来的综合效益。

         

参考答案:

(1)原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5~7月,降水增多,淋溶作用加强,有机质含量迅速减少;气温升高,微生物活动增强,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

(2)竹林资源丰富;竹产业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竞争力强;政策支持力度大。

(3)生态效益:固碳释氧,固土保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竹林生态功能。社会经济效益:带动碳汇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竹农收入,提升竹林管理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典型例题九:【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储存了全球约93%的二氧化碳,海洋碳汇研究对实现“双碳”目标有看重要作用,海洋或汇,就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因化的过程和机制。

在我国通过海水养殖业,即碳汇渔业实现海洋汇的实验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海水养殖品种包括鱼、虾、、藻等,其中贝类和藻类是重要的碳汇渔业养殖品种,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特化为有机物储存体内,海水贝类通过直接收海水中的碳酸氯根形成碳皎钙的方式来汇碳。

说明我国从海水养殖方向发展碳汇渔业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与海洋捕捞业相比,海水养殖业单位面积海产品产量大,固碳量大;从海水养殖方面发展碳汇渔业,会使海洋碳汇量增大;我国近海海域辽阔,海水养殖产品需求量大,是世界上海水养殖大国;我国通过海水养殖发展碳汇渔业,借助人工养殖的藻类、贝类等海洋生物,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固化作用储存于海洋生物体内,能够充分发挥海洋作为活跃碳库的功能。

         

典型例题十: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水体的温度越低,二氧化碳溶解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大。海洋、大气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氧化碳交换,海洋可以直接溶解或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也可以通过降低溶解度或生物的分解作用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

材料二:东海大陆架宽阔,水深浅。下图为长江河口海域在2012年夏季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等值线空间分布图[单位:mmol/(m2?d)],正值为大气的碳源(海洋向大气释放),负值为大气的碳汇(海洋从大气吸收)。研究表明,在冬季,该海域浅海地区汇集的二氧化碳会向大洋深处转移。

(1)从生物活动角度分析图中近岸到远海的等值线变化特点及原因。

(2)分析长江径流在该海域夏季形成大气的碳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说明在冬季该海域汇集的二氧化碳向大洋深处转移过程。

         

参考答案:

(1)特征:数值先(急剧)降低,后逐渐升高。

成因:近岸水体浑浊,光合作用受限,径流带来的有机物分解多;随着泥沙沉淀,光合作用增强,吸收更多二氧化碳,数值迅速变小;后营养盐减少,浮游植物减少,吸收能力降低,数值升高。

(2)长江夏季径流量大,带来营养盐,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固碳;河水水温高,盐度低,密度小,占据海洋表层,阻碍上下层海水交换,减少了浅海底层二氧化碳上泛。

(3)冬季海水水温降低,对大气二氧化碳溶解能力增强;盐度升高,表层海水密度增大;受重力作用沿着大陆架底部向大洋输送。

         

典型例题十一:读“碳循环主要途径模式图”和资料,回答下列小题。

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元素之一。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下图为碳循环主要途径模式图。

(1)指出碳循环过程中主要的碳源和碳汇。

(2)简述全球变暖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

(3)为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参考答案:

(1) 碳源: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动植物呼吸;海洋生物呼吸;碳汇:光合作用;海洋浮游生物光合作用;降水中和。

(2)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渔业。

(3)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典型例题十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委内瑞拉地理位置及相关资料,图2为A(海拔65米)、B(海拔835米)两城市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为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蓝图化为美丽现实,各国纷纷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中国也一直在路上。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结合材料一相关信息,比较A、B两城市的气候差异,并说明原因。

(2)为实现碳中和,请从碳源和碳汇角度分析主要手段有哪些。

         

参考答案:

(1)不同:A城年平均气温高于B城,A城年总降水量少于B城。原因:A城海拔较低,年均温较高,B城海拔较高,年均温较低;A城海拔较低,水汽难以抬升,降水少;B城受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影响,遇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多

(2)碳源:更新理念、保护现有碳库,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政策指引;技术支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清洁生产,减少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碳汇:

         

典型例题十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施大峡谷拥有天坑、地缝、绝壁、峰丛、岩柱群、溶洞、暗河等地质景观。已开放的云龙地缝景区是世界上唯一两岸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缝,右岸为1.8-2.3亿年前形成的三叠纪地层,左岸是 2.5-2.8亿年前形成的二叠纪地层。

材料二  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作为碳汇(通过某些措施,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岩溶碳汇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三  下图为“云龙地缝景区图”和“岩溶动力系统结构及碳循环源汇关系图”。

(1)比较图中河流左右两岸附近河水深浅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推断云龙地缝的形成过程。

(3)根据岩溶动力系统结构及碳循环源汇关系图,请你拟定两条增加碳汇的方案,并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右岸为凸岸,流速慢,主要为堆积作用,河水浅;左岸为凹岸,流速快,侵蚀作用明显,河水深。

(2)二叠纪、三叠纪海洋环境沉积形成石灰岩,然后地壳抬升使岩层露出海面,接着地壳运动使该岩层断裂,右岸岩层相对下沉,左岸岩层相对抬升,然后水流沿断裂薄弱带长期下切侵蚀,而形成深谷地缝。

(3)①植树造林: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从而增加碳汇。

②引入外部水源:外部水源中碳酸盐类物质少,故其具有很强的蚀溶解力,可以增加岩溶碳循环。

③培育水生植物: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吸收,提高岩溶碳汇的稳定性。

④土壤改良,提高土壤碳循环强度。(土壤生态环境中的水分、养分的状态和循环特征,不仅影响植物、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同时也刺激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碳循环,促进土下岩溶碳汇发生。)

         

典型例题十四:[环境保护]

碳汇渔业是渔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指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水生生物产品,将碳移出水体的不投饵渔业生产活动,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捕捞渔业等。下图示意海洋碳汇渔业。

简述海洋碳汇渔业固碳除碳的原理,并指出其产生的效益。

         

参考答案:

原理:藻类等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贝类钙化,从海水中吸收碳元素;海洋碳汇渔业以浮游生物和贝类等为食的鱼类,鱼类和贝类成熟后将其捕捞,从而移出碳元素。

意义:有助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有助于缓解水体富营养化,修复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利于海洋渔业产业升级和结构性优化,增加经济效益。

         

典型例题十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为委内瑞拉地理位置及相关资料,图为A(海拔65米)、B(海拔835米)两城市气候统计图。

(1)结合材料一相关信息,比较A,B两城市的气候差异,并说明原因。

材料二继中国首次将石油、天然气等24种矿产资源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目录,2018年6月,中国石油渤海、长城钻探公司与委内瑞拉正式签署重油带阿亚库乔区块一体化服务合同,标志着中国石油在委“石油服务加金融一体化”合作模式迈入新阶段。中国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材料三南美洲北部委内瑞拉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表。

                 

探明储量

占世界总量比例

产量

消费量

石油

1976亿桶

17.83%

2725千桶

781千桶

天然气

5.6万亿立方米

3.0

328亿立方米

349亿立方米

(2)结合材料说明中委开展石油合作,两国各自有哪些优势条件。

材料四为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蓝图化为美丽现实,各国纷纷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中国也一直在路上。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3)为实现碳中和,请从碳源和碳汇角度分析主要手段有哪些。

         

参考答案:

(1)不同:A城年平均气温高于B城,A城年总降水量少于B城。

原因:A城海拔较低,年均温较高,B城海拔较高,年均温较低;A城海拔较低,水汽难以抬升,降水少;B城受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影响,遇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多。

(2)委内瑞拉:石油资源丰富。中国:市场广阔;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3)碳源:更新理念、保护现有碳库,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政策指引;技术支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清洁生产,减少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碳汇:加强植被、水域保护和植树造林等,加强二氧化碳的消除。

         

典型例题十六: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海洋碳库”上了热搜。研究表明,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库,但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其碳汇能力;全球变暖可导致大量冰川融化、季风增强。冰川的融化使海洋表层和深层之间盐度和密度差异扩大;增强的季风使浮游生物被翻搅到海洋深处。

(1)分析海洋成为世界上最大碳库的主要原因。

(2)描述全球气候变暖使海洋表层和深层之间盐度和密度差异扩大的主要过程。

(3)说明季风增强对海洋碳汇能力的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

(1)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溶解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海洋内生物量大,固碳能力高。

(2)(全球气候变暖使)陆地冰川大量融化、流入海洋的淡水增加;大量淡水降低表层海水的盐度和密度,使海洋表层与深层之间盐度和密度的差异扩大。

(3)大量的海洋动物生活在表层,其食物依赖浮游生物;季风增强导致海洋表层浮游生物进入海洋深处而死亡,光合作用减弱;海洋碳汇能力被干扰,固碳能力减弱。

         

典型例题十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京市门头沟区是北京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自古以来就有北京的上风上水之说。2020年10月,门头沟区王平镇高山稻种植园内高山稻喜获丰收。高山稻品质好、口感佳,投放市场供不应求。高山稻又称陆稻,由水稻在无水层的条件下长期驯化演变形成的一个生态型作物。适应在高山坡地栽培,主要分布在夏季雨水稳定但缺乏灌溉条件的山地、坡地,具有耐旱、耐热,吸水力强等特点。

材料二下图示意门头沟区王平镇及附近区域等高线。

(1)说明高山稻品质好的自然原因。

(2)分析该区域种植高山稻的有利地形和土壤条件。

(3)土壤碳汇是削减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为了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提升土壤肥力,减缓温碳排放,分析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参考答案:

(1)生长区域海拔较高,光照较充足,利于养分积累;气温较低,生长周期较长;种植区域水质好;生态环境优良,绿色无污染。

(2)该种植区主要为缓坡宽谷区域,地势相对平缓;该区域受流水搬运及沉积作用明显,土层相对较厚且肥沃;地势相对较低,土壤水分条件好。

(3)提倡农田有机肥的施用;推广保护性耕作,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开展作物轮作与多样化种植。

         

典型例题十八:读下图“碳循环主要途径的模式图”和资料,回答下列小题。

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CO2来实现的。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实现减排承诺,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机制。

(1)指出碳循环过程中主要碳源和碳汇。

(2)简述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3)说出我国实现碳减排的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1)碳源: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动植物呼吸;海洋生物呼吸。

碳汇:光合作用;海洋浮游生物光合作用;降水中和

(2)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或降水分布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影响人类健康。

(3)发展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光伏、风能);植树造林;减少对森林破坏;降低能耗;征收碳汇;改善产业结构;(加强国际合作)

         

典型例题十九:环境保护

海洋碳汇是指海洋生物及海洋活动直接或间接汇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方式和能力。海岸带的海草床、红树林和盐沼《海水呈碱性)等生态系统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并将其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从而成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场所之一。

简述海岸带的海洋碳汇方式以及提高和维持其海洋碳汇能力的措施。

         

参考答案:

海洋植物(海草、红树林)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盐沼碱性海水对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的中和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浅海沉积环境对陆地和海洋中产生的生物碳的沉积作用储存二氧化碳。

措施:(任选2点)合理扩大海草床、红树林、盐沼面积,增加物种多样性;有效截留污染物,防止海水养殖污染;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陆地缓冲区,加强现有滨海湿地的保护。

         

典型例题二十: [海洋地理]

碳汇,是指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机制。地球上超过一半的二氧化碳是由海洋生物(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红树林等)捕获的,海洋碳汇即通过海洋固定和储存二氧化碳。2020年8月,深圳完成全国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指南》编制,将海洋与陆地碳汇资源统筹纳入排放交易体系。目前,全球碳市场交易额预估有3000亿美元,海洋碳汇成为国家的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说明我国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指南》完成编制对海洋环境与海洋碳汇产业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

对海洋环境: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暖,减缓海平面上升趋势;缓解海洋酸化,保护海洋环境。

对海洋碳汇产业发展:有利于建立海洋碳汇交易规则和市场;有利于规范海洋开发行为,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推动海洋固碳相关技术研究,提高科技水平;有利于引导国际海洋碳汇发展走向,把握行业话语权和主动权。

         

典型例题二十一: [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

碳汇交易是指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这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交易是一些国家通过减少排放或者吸收二氧化碳,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转卖给需要的国家,以抵消这些国家的减排任务。除了传统的工业节能减排外,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管理、减少毁林、保护森林等活动,均可起到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作用。

归纳碳汇交易对买卖双方产生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卖方)发展中国家:获得经济收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买方)发达国家: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工业减排成本;促进工业减排。

         

典型例题二十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沼泽湿地使地表土壤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的地段,其上生长着大量沼泽植物,其下有泥炭的形成和积累的陆地生态系统。CO2在全球升温效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变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泥炭地碳汇能力有减弱趋势,可能转变为碳源。地理公众号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对加拿大45°N~60°N,80°W~125°W区域进行了泥炭沼泽碳排放研究,图a为加拿大地区泥炭地温度与CO2浓度关系图,图b为CO2浓度年内季节及年际变化图。

(1)结合植被长势分析当地夏季CO2浓度较低的原因。

(2)有人认为“CO2浓度增加会使大气平均温度升高”,请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加以解释。

(3)说明全球变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泥炭地变为碳源的可能性。

         

参考答案:

(1)研究区域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植被生长旺盛、覆盖度较高;植物光合作用强,CO2吸收速率快,并且释放O2较多,导致夏季CO2浓度较其他季节低;研究区域冬季气温较低,植物光合作用较弱,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CO2排放较多。

(2)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地面增温,释放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物质会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O2浓度增加使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增强,大气平均温度升高。

(3)全球变暖导致泥炭沼泽退化,沼泽植物减少,碳储量减少;大气增温促使泥炭快速分解,使泥炭地变为碳源。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