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槙文彦,回顾他一生的69个设计作品
你才是电老虎
2024年06月18日 10:49:55
来自于公装设计
只看楼主

来源:景观周

|

作者:景观周

日本建筑大师槙文彦于6月6日在东京逝世,享年95岁。 槙文彦(Fumihiko Maki) 。日本现代主义建筑的权威人物,新陈代谢派(Metabolist)的创始人之一。 1993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作为日本现代主义建筑 承上启下的人物, 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日本建筑史学家铃木博之极力称赞他为 「集现代主义的光辉于一身的建筑师」


日本建筑大师槙文彦于6月6日在东京逝世,享年95岁。

槙文彦(Fumihiko Maki) 。日本现代主义建筑的权威人物,新陈代谢派(Metabolist)的创始人之一。 1993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作为日本现代主义建筑 承上启下的人物, 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日本建筑史学家铃木博之极力称赞他为 「集现代主义的光辉于一身的建筑师」


槙文彦视频采访回顾:关于时间、空间和存在


槙文彦的建筑语言是将人类行为作为根本。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单元,自然地他「以人为本」的建筑观念更是从建筑延续至了城市规划。槙文彦通过运用各种材料、样式,以及观念理解将单个的建筑协调于与之互动的人,融入于所处的城市中,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自然的、和谐的整体。


槙文彦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学,在本科期间跟随丹下健三学习。后前往美国,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槙文彦深受包豪斯学派的影响,加上在美国的十年学习和工作经历,使得槙文彦日本的传统理念与西方的现代思潮交织碰撞,形成独属于槙文彦「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


槙文彦(fumihiko maki)在哈佛期间

槙文彦硕士毕业后曾就职于SOM建筑设计事务所与SertJackson and Associates。1956年开始,他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担任助理教授,在此期间获得了第一份建筑委托——设计主校园区的艺术中心斯坦伯格楼(Steinberg Hall);2006年回到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设计了肯普美术馆与沃克楼。


1960年,槙文彦回到日本,此时日本正式进入经济复兴时期。在丹下健三的影响下,槙文彦与大高正人、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成立了「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 Group),槙文彦一生立足于现代主义的风格,关注建筑及城市生长、变化、衰退的时间特质,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建筑在人与城市之间和谐「生长」的观念。因此他的建筑总是在寻求适应它的环境,或者说建筑是对环境的反应,是对场地的各种条件做出回应和互动,并且开始批判性地思考日本建筑的未来。


1965年,槙文彦建立了自己的槙综合计画事务所( Maki and Associates),1967年,槙文彦与委托方朝仓家族会面,从此开始了与代官山集合住宅为期二十多年的漫长合作。


代官山集合住宅(Hillside Terrace Complex)


1968年,槙文彦设计的立正大学熊谷校区开始兴建,清水混凝土的肌理与周围的环境呈现出细腻雅致的格调。1978年,他设计的岩崎美术馆又开始建设,博物馆、办公楼以及附属设施在现场形成了一个建筑复合体,空间内部明暗处理非常舒适。


1980年左右,槙文彦回到东京大学,像他的老师丹下健三一样,在东大执教的十年间,他带着学生以东京的城市空间为对象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在他看来,城市和建筑永远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建筑并非是一种具体的形态,而是人类文脉的物理秩序的呈现。

槇文彦关于「集群形态」(Group Form)理论的想法亦成型于「新陈代谢」时期。他在该理论中探讨建筑物之间的多样关系,以及建筑物在建筑集群里的相互关系。所谓「集群形态」,就是指由多个相关联建筑物组成,且随着时间流逝有机生长进化的建筑形式。



1986年,槙文彦设计的螺旋体大楼是其「集群形态」理论发展到新阶段的代表作品,在这一时期,槙文彦将「集群形态」的逻辑由空间布局转移到了建筑表皮上,从而在建筑外立面形成了复杂的拼贴效果。当时日本《新建筑》杂志社的总编辑马场璋造这样评价:你一定要去看看Spiral,特别是这座建筑的立面设计,几乎使现代主义所有的形式语言在此集合,而又体现出了相当的均质性。

1993年,槙文彦获得普利兹克奖,是继老师丹下健三后日本第二位获此荣誉的建筑师。


东京螺旋体大楼(Spiral),1986 


以下是槙文彦的 69个作品回顾:

按建成年份排列,欢迎转发分享、收藏



1.丰田章男纪念讲堂,日本名古屋,1960年

名古屋大学的丰田讲堂是槙文彦在日本的处女作, 1958 年,当时年仅 30 岁槙文彦俯瞰该场地,并设想将设计为一扇大门,将背景中的山丘与前景中整个城市的远景和充满活力的广场连接起来。 项目1960年建成, 其设计与其他类似的讲堂不同, 建筑的特点是外观不对称 。2006年槇综合计画事务所对其进行了保护和更新,加固了柱子的表面,并在新旧建筑之间的空间安装了屋顶,形成了室内中庭。


2.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斯坦伯格楼 ,美国 密苏里州 ,1962年

斯坦伯格楼是槇文彦的第一件建筑设计作品,位于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内,毗邻校园内最大的礼堂,旨在举办各种活动。他在大学校园规划办公室工作时被要求设计它,建筑于1960年动工,1962年建成。2016年Chiodini Architects对内部进行了保护性更新。



3.千叶大学井之花纪念馆,日本千叶县,1963年

千叶大学井之花纪念馆是槙文彦设计,于 1963 年在建成,是他在日本的第二个作品。槙文彦并不相信通过模块化单元在人工系统下实现建筑增长,但他欢迎以更有机的方式进行变革和革命。建筑从隐匿于山丘林中、与外界隔绝的建筑,在纵横两个方向上打破边界,从山丘向城市挺立,成为现代社会一扇文化交流的大门。


4.代官山集合住宅,日本东京,1967-1992年

代官山集合住宅地处于东京涩谷区与目黑区交界的旧山手路,是一处集住宅、办公、商铺、画廊、会馆等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社区。 是槙文彦建筑生涯中最具分量的作品之一,也是战后日本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从1967年第1期开发、至1992年第6期竣工,先后建成了15座各具风格的单体建筑、衔接成一片有机共生的城市街区。建筑的「集群形态」不仅形成了代官山的住宅社区,还构建了居住空间与人之间的有机活动,从而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代官山集合住宅通过打造微小尺度的住宅公共空间提供给人们集会与交流的场所,通过对不同种类微小公共空间的关注对城市的定义。


5.岩崎美术馆,日本鹿儿岛县,1978年
岩崎美术馆及别馆位于鹿儿岛一家度假酒店的花园区。美术馆、办公楼和美术馆别馆连续设计,共同构成场地上的综合体。每座建筑都有共同的形象,也有类似的空间表达,融合了明暗、地中海和日本的影响。美术馆内收藏和展出现代西方绘画,而美术馆别馆则收藏日本绘画和陶瓷。

6.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1981年
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面对着一个热闹的学生广场,这是庆应义塾大学三田校区最活跃的空间之一。为了尊重这个广场,图书馆书库(占建筑体积的大部分)被安置在地下,而上层则向后退。外部结构的基本单元是一个两层高的8米正方形。这个单元中间的T型框架梁和较小的柱子补充了这种表达,使建筑能够响应周围环境的大小尺度。


7.藤泽市立体育馆,日本神奈川县藤泽,1984 年

藤泽市立体育馆由主场馆和副场馆组成,两者略成角度,由中央入口大厅连接。弯曲的屋顶形式包围着两个场馆。这两种形式的并置从不同角度创造了各种轮廓。不锈钢屋顶对光线的微妙变化作出反应。反射有时平静,有时尖锐。


8.东京 螺旋大厦,日本东京, 1986年

螺旋大厦(Spiral )又称华歌尔艺术中心,坐落在日本东京,是一个多功能的建筑,包括展览空间、多功能厅、咖啡馆、餐厅和酒吧、美容院和精选商店等功能。建筑的定义特征是一个看似漂浮的螺旋坡道(直径 15 m),它环绕着后廊空间并爬上二楼,铝和玻璃的外立面反映了周围街景。Spiral是一个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综合体,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和生活方式选择。


9.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日本京都,1986年

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位于历史悠久的京都市中心。因此,以敏感的背景恰当地表达 20 世纪的现代精神是最重要的设计主题。由于位于风景优美的地区,因此外观设计保持朴素。内部提供多种功能,包括临时和永久展览空间、储藏室和礼堂。基本外部模块使用 1.5 米网格 - 代表水平和垂直、现在和过去、透明和质量以及日本和西方影响的二元性。


10.幕张国际展览中心,日本千叶,1989年

幕张展览中心一期是一座会议中心,旨在举办展览、会议和其他活动,并象征着幕张成为东京以外的新城市中心。除了满足各种功能和容量要求外,每个项目空间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营造出一种喜庆的城市氛围。大规模的现代、技术驱动的细节与人性化尺度的更精致的细节相结合,尽管项目规模很大,但仍能营造出一种密度和温暖的感觉。


11.富山市民广场,日本富山,1989 年

富山市民广场是大型城市景观振兴项目的核心。它由一个中央中庭组成,周围环绕着各种较小的空间,包括艺术画廊、音乐厅、戏剧工作室、市民学习中心、外语学校、餐厅、咖啡馆和商店。这些活动空间用于支持居民的文化、艺术和学习活动,并通过连续的公共区域连接起来。


12.泰皮亚科学馆,日本东京,1989年

TEPIA 是一座介绍和展示最新高科技的展馆。为了保持场地(属于神宫外苑公园区域的一部分)的开放空间,该建筑的规模保持适中。为了参考建筑展品中引入的现代技术,铝和玻璃材料占据了表面构成的主要部分。总体而言,其形式轮廓分明——抽象的高科技形象与建筑功能相得益彰。


13.东京都体育馆,日本东京,1990 年

该体育场由槙文彦设计,与其公园般的环境相得益彰,包含各种外部空间和多种建筑表现形式。每座建筑(主竞技场、副竞技场和室内游泳池)都保持了其作为大型建筑的完整性,同时为公众建立了引人入胜的人性化外部空间。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集体形式”的表达。随着视角的变化,这些建筑的重叠会形成意想不到的轮廓。


14.YKK研发中心,日本东京,1993年
为了响应相邻住宅区的功能和规模,YKK 研发中心被划分为几个区块。离地面 8 米高的中央庭院露台用作聚会空间,让光线照进建筑的其他部分。体积的划分为建筑本身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位于开放空间稀疏的环境中)。此外,中庭和庭院空间暗示了建筑本身的城市化新可能性。


15.耶尔巴布埃纳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1993年
耶尔巴布埃纳艺术中心体现了当地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旧金山当地公民文化活动的中心设施。该设施内设有一个艺术中心,提供包括展览和教育在内的非开放项目。在外观上,该建筑设计为轻盈的立面,以避免给人以宏伟的印象。该建筑以来自旧金山的船只为形象,其水平性、轻盈性和运动感引发了航海联想,并暗示了在建筑内部可以体验到的幻想和兴奋。


16.庆应义塾大学湘南藤泽校区(SFC)日本神奈川,1994年

藤泽庆应义塾大学的校园设计尽可能地保留了现有的树木和自然地形;现有的景观是形成新校园景观的关键因素。教育和研究设施分布在校园中心的媒体中心周围。类似于信息网络,环路内的每个设施都与公共通道相连。建筑物根据其功能和特征分为多个组群。尽管它们各有特色,但通过选址和材料品质,它们给人留下了统一的印象,既保持了作为单个建筑的完整性,又保持了作为大学“城”的完整性。


17.雾岛国际音乐厅,日本鹿儿岛县,1994年

雾岛国际音乐厅主要用于室内乐演奏,位于壮丽的雾岛山脉附近的山麓地带。其门厅由槙文彦设计,是空间序列的一部分,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视野,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期待和欢乐的感觉。800 个座位的主厅内部最初是鞋盒形状,后来变成了叶状平面和舱底部分,以更好地散射和反射声音。结果是完全被表演包围的感觉。


18.东京基督教堂,日本东京,1995年
东京基督教会的主教堂位于上层;其拱形内部形式延伸至外部,在繁忙的城市景观中创造了标志性的天际线。日常使用功能元素位于下层(街道层)。外部玻璃表皮由两层独立的玻璃组成,让人联想到传统的日本木纸障子屏风。外层是半透明玻璃,内层是玻璃和玻璃纤维组织的夹层。屏风用温暖而安静的灯光包围着空间。双层隔绝了城市噪音,使教堂成为一个宁静、冥想和神圣的空间。

19.伊萨尔局公园,德国慕尼黑1995年
Isar Buro Park 是一组租户办公楼,位于慕尼黑郊外的一个高科技办公园区内。Isar 河流经该地块附近,形成典型的西德乡村景观。办公楼群的战略性分组提供了各种户外空间,并满足了对灵活功能和规模的需求。建筑、户外空间和新景观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与周围乡村共存的新风景。


20.浮动展馆,荷兰格罗宁根,1996年

浮动展馆是由槙文彦设计的多功能建筑,用于举办各种实验性作品。由于展馆由拖船从城市拖到郊区,因此它支持举办各种戏剧、音乐节和诗歌朗诵。与典型的固定结构不同,舞台和双螺旋顶篷在景观中移动时会唤起众多图像,同时改变自身并改变周围环境的图像。

21.福冈大学太阳神广场,日本福冈,1996年
太阳神广场是福冈大学 60 周年纪念项目之一,也是校园总体规划重组的核心设施。该建筑内设有一个小礼堂、餐厅、咖啡厅、展览馆、会议室和学生休息室,是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热闹场所。由于许多用户来自大学外,因此立面设计为开放透明,以反映大学易于接近的公共形象。


22.名取演艺中心,日本宫城县,1997年
名取表演艺术中心设计为森林中的亭子,将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大厅可容纳 1350 人,主要用于音乐和戏剧表演,配有可移动的反光板和舞台系统。中厅是一个可容纳 450 人的鞋盒形空间,适合室内音乐。小厅是一个平坦的多功能空间。流畅的公共大厅环绕着内部庭院,连接着每个大厅的门厅。


23.幕张展览馆 II 北厅,日本千叶,1997年
幕张展览馆二期北厅是幕张展览馆一期的扩建。一期成功举办的本地和国际活动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扩建。与一期的轮廓(以山脉的形式形成)相比,二期的屋顶景观是一种融合了凸曲线和凹曲线的变幻形式。这两条曲线形成的动态天际线为不断变化的幕张海滨赋予了新的特征。


24.风之丘火葬场,日本 中津市,1997年

1997年,槙文彦设计了位于日本中津市的风之丘火葬场。风之丘火葬场在外观上以一种谦虚而平和的姿态,悄无声息的植入到场地之中。项目贯彻了槙文彦建筑和环境顺应的理念,形态上则采取谦虚而平和的姿态。槙文彦对空间关系的把控与对建筑细节的极致追求,在风之丘火葬场集中体现,如同一座静默的山丘,向逝者追思的同时,带给人对死亡庄严、安详、宁静的感受。



25.涩谷区山坡西,日本东京,1998年
Hillside West 是 Hillside Terrace 开发项目的第 7 阶段,是一个由办公、零售和住房组成的综合设施;它延续了早期阶段对非正式城市空间的探索。由于其场地被一条 3 米宽的狭窄通道分成两个较大的部分,Hillside West 的体积被分成三个不同规模和材料的独立街区。一条半公共通道蜿蜒穿过这些街区,将前面的主要通道与后面的住宅街道连接起来。


26.富山国际会议中心,日本富山,1999年

富山国际会议中心是富山市(日本海沿岸的一个区域枢纽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心活动设施。外部由两层组成——玻璃幕墙和木格子屏风,增添了柔和和温暖的感觉。主厅可容纳 825 人;对角线座位布局在观众和舞台区域之间营造了统一和亲密的感觉。

27.福岛性别平等中心,日本福岛,2000年

福岛性别平等中心坐落在历史悠久的二本松市霞之城前的山脚下。该建筑坐落在山上的砖砌地基上,后方环绕着朝南的开放式庭院。

28.南安昙郡 TRIAD,日本长野,2002年
该项目由三座小型建筑组成。研究馆内设有 Harmonic Drive Systems, Inc. 的测试和研究设施。画廊馆专门用于展示和储存艺术家 Yoshikuni Iida 的作品。门楼守卫着场地的入口。这些建筑在夏天映衬着绿色植物,在冬天则被白雪覆盖。它们复杂的几何形状不是一种类型学上的建筑形式。相反,它是矩形和平滑曲线的不确定组合。


29.劳力士东阳町大厦,日本东京,2002年
世界著名钟表制造商劳力士的新大楼位于东京的永泰街,这是一条繁忙的街道,毗邻东洋公园。主要工作空间夹在外墙覆层(一体式双层幕墙)和中央核心之间。双层幕墙的间隙空间起到隔热和隔音的作用,在视觉上增加了立面的深度感。经过处理的内层玻璃可以过滤周围的景色,而对水平性和透明度的强调为周围环境增添了新的活力。


30.横滨I-land Tower,日本横滨,2003年
这栋建筑将三角形的场地一分为二,成为前市中心的正面。低层部分的侧翼旨在将新建筑与周围建筑的规模融为一体。高层部分的外墙是玻璃和铝幕墙,具有重复的几何图案。突出的楼梯和两个烟囱增加了东立面的构图。


31.土岐展览馆/新潟会议中心,日本新潟,2003年
土岐展览馆是一座会议中心,位于万代岛,信浓川河口。它由一个大型展览厅、会议室、礼堂和一个中庭组成。中庭是中央入口,连接酒店、办公室和商业中心。一条 350 米长的公共广场可欣赏到河流的全景,并连接整个建筑群。总体而言,土岐展览馆的特点是极其透明和短暂的金属和玻璃立面,并表现出一种简单而强大的建筑部分,结合了水平性和垂直性——这是万代岛新景观设计中独特的轮廓。


32.朝日电视台总部,日本东京,2003年

朝日电视台新总部占据了六本木新城的一部分。在北侧,也就是原毛利宅邸的花园所在位置,新建了一个日式花园:花园的两侧是一个高 30 米、长 120 米的狭长、新月形的丰富公共空间。朝日电视台的员工、访客和普通民众首先从两个入口进入这个空间。

33.福井县立图书馆, 日本 福井,2003年

由槙文彦设计的福井县立图书馆暨档案馆位于福井市郊区,周围环绕着茂密的稻田,毗邻足羽川,自然环境优美。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环境,该建筑与周围环境建立了积极的关系。开放式书架阅览室分布在同一层楼,其中大部分都被玻璃幕墙包围,在室内外之间形成了视觉联系。大多数阅读区都位于这个空间的周边。

34.东京大学法学院学习中心文京区,日本东京,2004年
东京大学法学院的这座新建筑位于赤门和正门入口之间,位于公共性极强的校园边缘,可以说是东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考虑到这座建筑将来会转为公共用途,规划时尽可能减少固定元素,以提高灵活性。在成熟的树木和宏伟的哥特式建筑的背景下,这座建筑的小体积和屏幕般的半透明性象征着东京大学的新开放性。


35.国立日本语研究所, 日本 东京,2004年

该基地位于东京立川市,位于一个包含另外两个公共设施的街区中心。基地周边的树木界定了其边缘,起到了缓冲作用,并为街区带来了一种平静的感觉。研究所的主要通道穿过前花园,前花园既是通往附近设施的通道,也是整个地区的公共空间。次要的空地穿梭于树林之间,进一步整合了周围环境,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在树叶的柔和树荫下漫步或休息的空间。


36.岛根县古代出云博物馆,日本岛根县,2006年

该场地毗邻出云大社参道东侧,沿神社的南北轴线延伸,背景是北山山脉的“借景”。建筑外观紧凑。一对折叠屋顶将建筑体量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一条轻快的天际线。视线从前景的屋顶被吸引到花园的柔和起伏,再到背景中山脉的平静景象,形成了风景的和谐。外墙上的耐候钢让人联想到岛根历史上的重要材料“Tatara 钢”。与透明的玻璃表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耐候钢表现出简洁而动感的质感。


37.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萨姆·福克斯设计与视觉艺术学院,美国密苏里州,2006年

该建筑围绕一个拱形的双层中庭而建,旨在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多功能空间。三个画廊和一个图书馆通向这个大厅。沃克大厅容纳了艺术学院需要大量基础设施的部门。这些工作室被布置成开放空间,以实现最高程度的灵活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开放空间,所有固定核心元素都集中在建筑的两端。新建筑采用石灰石和各种轻质玻璃元素覆盖。传统材料和新材料的结合与现有的建筑环境形成了和谐的对话。


38.三原市三原市表演艺术中心,日本广岛,2007年
三原市位于广岛以东 70 公里处。现有的文化中心位于该市的中央公园内,该公园将被重建。低矮的门厅和小咖啡馆环绕着庭院,将周围的绿植带入建筑。此外,还有一个可容纳 1200 人的大型多功能厅,配有吊塔和管弦乐队演奏池,并配有排练室和练习室。


39.共和理工学院,新加坡, 2007年

校园在保留场地现有绿地并与现有地形共存的同时,还引入了与自然荒野形成鲜明对比的新景观元素。新景观增强了场所感,并将校园内的各个建筑连为一体。作为一项总体规划策略,共和理工学院被设想为一个以主要教育项目为中心核心的校园。中心核心包含 11 个相同的学习舱和一座教职工行政大楼。两个椭圆形的公共设施空间,即“草坪”和“集市”,将这些学习舱统一起来。这些正式的空间隔间由宽敞的集会空间连接在一起,学生和教职工可以在这里进行各种非正式的互动。中心核心通过桥梁连接到主行政大楼、文化中心、室内停车场和体育馆设施。
 

40.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2008年

该建筑是渥太华市计划建造的一座世俗建筑,旨在为阿迦汗殿下及其在加拿大的机构建立正式的象征性存在。该建筑呈细长的矩形“环”,围绕着两个大型“内部圣殿”:一个玻璃中庭和一个庭院。

41.日本犹太人社区 日本东京,2012年

日本犹太人社区是一个支持东京犹太人社区生活和文化的私人中心。 地下室设有停车场和仪式清洁浴室。第一层设有可容纳 200 人的多功能空间、配套的犹太厨房和一间较小的休息室,适合举办更私密的聚会。第二层设有一座可容纳 86 人的犹太教堂、教室、图书馆和拉比住所。

42.劳力士中津大厦,日本大阪,2009年

继东京的劳力士东阳町大厦之后,劳力士中津大厦是劳力士在日本的第二座办公楼,位于大阪北部的一条高速公路旁。该建筑的构成经过研究,考虑到了钟表维修行业的特殊需求。与东阳町大厦的设计语言类似,中津大厦在入口处使用红色石灰华覆层作为标志元素。典型的楼层由带有白色陶瓷熔块的玻璃幕墙包围,形成了一种随机的圆圈和条纹图案。这种图案还有效地过滤了邻近街道的视野。顶层高大的自助餐厅空间似乎漂浮在下面的矩形空间之上,可以欣赏到城市的全景,并提供舒适的休息空间。


43.幕张展览馆Ⅲ,人行天桥,日本千叶,2009年

新桥的设计旨在创造第三种身份,与周围环境的颜色、材质和形式形成鲜明对比。这座桥的形象鲜明,就像一艘倒置的 98 米长长船,上面轻轻漂浮着一个纯白色的特氟隆涂层膜帐篷。该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桥梁大梁和上方的膜帐篷框架。

44.诺华广场 3,瑞士巴塞尔,2009年
SQUARE 3 是一座中层办公楼,是大型重建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旨在将诺华制药总部从工业和生产设施改造成现代化的研究和行政园区,绿化和公园林立。该建筑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诺华新的工作环境指导方针的影响,即“新多空间概念”,该指导方针要求开放透明的办公环境,鼓励不同研究小组之间的流动性、适应性和互动。考虑到这些要求,楼梯和电梯核心被转移到建筑物的两端,阶梯式双层空间位于建筑的两端,从而在所有 5 个楼层中形成连续且相互连接的办公空间。


45.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公共政策中心,美国宾夕法尼亚,2009年
安纳伯格公共政策中心 (APPC) 负责开展和传播研究、举办讲座和召开圆桌讨论,重点讨论媒体、通信和公共政策之间的交叉问题。APPC 的新设施包含办公室、会议室、广播设施和多功能集市,用于举办各种 APPC 和大学活动。该项目位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中心附近,周围环绕着古老的砖块和石灰石结构。其材料调色板由层状玻璃和木材组成,与附近的建筑相得益彰,同时仍呈现出温暖透明的现代开放形象。


46.MIT媒体中心,美国马萨诸塞州,2009年
媒体艺术与科学大楼将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创新、设计和艺术提供一个功能先进、建筑风格独特的场所。它将容纳一个独特的跨学科知识社区,包括媒体实验室、比特和原子中心、媒体艺术与科学学术项目和其他相关团体。活动范围从量子计算到歌剧。它将由七个研究实验室组成,这些实验室围绕着一个壮观的中庭,还有活动和展示空间、演讲室和会议室,以及顶层的咖啡馆——所有这些都俯瞰着查尔斯河和波士顿的天际线。

47.神奈川大学湘南平塚校区11号楼,日本神奈川,2009年  
11号楼位于神奈川大学湘南平塚校区深处的山顶上。建筑中央是一个庭院,在前景现有的林荫大道和背景中的绿色山丘之间建立了连续性。庭院还将礼堂和教学楼的门厅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大型公共空间。此外,该建筑像传统的日本折扇一样向南打开,与周围的山脉融为一体,其独特的轮廓由演讲厅和教学楼的屋顶形状形成。整体空间配置保持清晰和实用,礼堂和电脑休息室可以独立使用。大型礼堂提供高高的天花板,营造出宜人的声学环境。


48.国际佛学研究生院,日本东京,2010年  
该院学生人数仅有 20 人,他们就读于为期五年的硕士/博士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学院更像是一个研究实验室,而不是一所典型的学院。新校区位于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的故居。该校区仍保留着该校区茂密的绿植,尤其是东角的一棵自庆喜时代就存在的大银杏树。槙文彦利用现有的绿植和场地陡峭的地形,设计了六栋三至四层高的小型建筑。这种分散的场地规划允许在建筑周围设计庭院和半室外空间,并营造出类似森林中的体验。希望新校区周围环绕着庭院和树林,营造出适合学习和研究的宁静而亲密的环境。


49.霍芬之家,日本宫城县,2012年  
2011 年 3 月名取市发生地震,造成巨大破坏后,德国慈善基金会——莱因哈德和索尼娅·恩斯特基金会——为一处公共设施提供了资金,用于社区互动和支持。这座单层木结构建筑位于名取表演艺术中心的南花园,设有多功能室、榻榻米室、会议区和游戏室,旨在容纳所有年龄段的当地居民。从形式上看,两个相交的屋顶创造了嵌套的内部空间,在整个建筑中容纳了各种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建筑渴望成为一个受欢迎的


50.新町田市政厅,日本东京,2012年

虽然从远处看,多层建筑和礼堂的清晰构图令人瞩目,但规划将低矮部分沿街布置,营造出具有人性化尺度的亲密街景。一站式大厅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是城市的公共空间,位于建筑中心,周围环绕着办公室、餐厅和咖啡馆。中庭是另一个公共空间,由多层脊柱部分组成。它充当办公区域的热缓冲,并为工作区提供丹泽山脉的景观。


51.Chateaucreux 地区开发,法国圣艾蒂安,2013年

城市更新包括 Chateaucreux 车站周围的 5 公顷区域,是圣艾蒂安市重建的核心。与大多数传统的欧洲城市一样,该地点的街道决定了建筑物的排列。此外,每个街区的内院不仅提供自己的便利设施,还配置了建筑物的排列。这些内院在视觉上和特殊性上与车站前的主要街道相连,从而鼓励更多的行人流动和更丰富的城市体验。


52.51 Astor Place, 美国 纽约,2013年

两个不同的建筑外墙将补充并进一步突出这个阶梯式建筑体量,并解决阿斯特广场 51 号独特的地理位置问题。为了应对第四大道沿线的大型单体建筑,槙文彦设计的这部分建筑将采用深色结构玻璃单元幕墙系统,以符合现有的街景。与第四大道立面的整体质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三大道立面将采用带有银色垂直百叶窗的单元幕墙系统。根据观看垂直百叶窗的角度,立面可实现不同程度的透明度,外观不断变化。

53.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4号楼,2013年

这座 72 层高的建筑高达 977 英尺(298 米),拥有 230 万平方英尺(213,700 平方米)的办公和零售空间。塔楼的设计旨在创造强烈的雕塑效果和安静的存在感。从远处看,它可以被识别为一个极简主义的雕塑,其棱角分明的轮廓在天际线中脱颖而出。该建筑采用无色银色玻璃覆盖,可根据一天中的时间、天气和光线动态改变外观。它从一个独特的雕塑物体转变为一个与天空融为一体的物体,具有釉面和金属质感。


54.清水表演艺术中心,日本静冈,2014年

静冈表演艺术中心注定要成为正在发展的清水海滨的新地标。它的玻璃门厅面向港口,可以欣赏到远处的富士山。这个高度透明的立面环绕着里面大大小小的礼堂,反映了建筑的开放氛围。

55.阿迦汗博物馆,加拿大多伦多,2014年

该博物馆由槙文彦设计,旨在颂扬光及其各种品质和效果的奥秘。该建筑利用一系列具有不同光反射特性的天然材料,将充当不断变化的画布,展示和强调光。在这方面,该建筑被设想为一种宝石,可以表现出反射性、颜色变化、半透明性和视觉神秘性。

56.新加坡新传媒集团,新加坡,2015 年
新媒体综合体的设计代表了广播中心的新理念,媒体中心不仅是一个高效实用的工作环境,而且是一个面向公众的设施,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开放并充满吸引力。槙文彦希望通过展示广播中心的独特运作来吸引和激励游客。

57.乌节路 天际线公寓 ,新加坡,2015年

乌节大道 Skyline 是新加坡开发商由精选建筑师设计的五个项目之一,旨在打造全新的豪华住宅公寓品牌。Skyline 是一座 147 米高、33 层的豪华住宅公寓,。 为了充分利用场地的分区限制,豪华住宅公寓的住宅区被抬高 20 米,以最大限度地欣赏远处的完美景色。 此外,公寓的四个角落都将设有阳台,四周环绕着起居和用餐空间,成为每个住宅生活空间的延伸。 场地被设想为众多绿色空间的分层,所有住宅阳台都被绿色植物环绕,上方的住宅单元将与下方的景观无缝衔接。


58.长野市政厅,日本长野,2016 年

该建筑由槙文彦设计,沿大道设有低矮的屋檐,立面有节奏地分割,以营造人性化的街景。视觉透明度在室内外之间创造了积极的互动。

59.Passivetown 第二街区,日本富山县,2016 年

3.7 公顷的总体规划提出在公共区域周围组织多个住宅区,建造 250 套公寓。该项目旨在通过改善隔热层和开口的热性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空气过滤以及利用阳光和风等自然资源,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最低限度的能源消耗。客厅露台、阳台、日光室和走廊的设计充分利用了阳光和风,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这些建筑的设计与新树林融为一体,并希望提出一种与自然共存的新社区模式。


桃園空港線 台北駅(A1駅)Data,中国台湾,2016年
连接台湾桃园国际机场与台北市的桃园机场线(MRT)于2017年3月开通。除了地铁站和商业、办公和酒店等高层建筑外,景观设计还包括对周边历史建筑的保留。

60.津田大学千驮谷校园,日本东京,2017年  
津田大学将该场地设想为其城市校园的中心,并在此开设了一个名为政策研究学院的新系。为了保护千驮谷地区的文化氛围,新建筑群的高度保持在三到五层之间,尽管它面朝车站,可以建得更高。人行道旁的一排樱花树被保留下来,作为建筑和街景的绿色缓冲区。场地规划以中低层塔楼环绕的私密开放空间为中心,同时也考虑了计划中的第二阶段扩建区域。


61.东京电机大学东京千住校区,日本东京,2017年  
为纪念东京电机大学建校 100 周年,东京千住校区一期于 2012 年 4 月竣工。随后,其二期于 2017 年 4 月竣工。可以想象,城市重建项目的典型构成是遵循区域指导方针,由公共道路沿线的低层建筑和凹进式塔楼组成。然而,该项目设计了高度开放的公共空间,名为“广场”和“集市”(二期建筑内化),以创造一个向社区开放的城市景观,同时具有独特的身份。
 


62.日本刀剑博物馆,日本东京,2017年  
刀剑博物馆的新址毗邻旧安田花园,后者是 18 世纪大名(上层武士)庄园的一部分。尽管此后经历了许多变化,但花园仍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特色。博物馆的外形为圆柱形,向池塘延伸,带有两个侧翼,遵循了该地块上以前的两国礼堂的场地线,增加了一个拱形屋顶,主展览馆位于第三层。展览馆外的新露台可欣赏到下方花园的全景,而一楼则作为高度公共的社区便利设施,包括咖啡馆、演讲厅、博物馆商店和信息角。二楼用于行政功能、储藏和工作坊。


63.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中国深圳,2017年

项目是在海洋世界的综合办公、零售与住宅开发项目中设计第一座文化建筑。是槇综合计画事务所在中国的首个项目,槇文彦在88岁高龄的时候接下来这个海边项目。   建筑形式由裙楼和亭子组成,三体量向自然地理特征突出,南面面向大海,毗邻公园,北面面向群山。交通流线围绕内部中庭,与外部广场紧密相连。公园通过两个大楼梯延伸到屋顶花园,创造了适合文化中心的整体公共体验。

67.比哈尔邦博物馆,印度巴特那市,2018年 
槙综合计画事务所将比哈尔博物馆设想为一个“园区”,成为一个建筑物和外部空间相互关联的建筑景观,让该建筑表现出了既端庄又充满了活力的特性,并与现有场地条件保持一致。并且每个活动区域(入口/活动区,博物馆展览,行政管理和儿童/教育空间)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存在感和形式感。这些区域与室内和户外庭院以及走廊都连接在一起,确保所有空间都能够保持与周围景观相连接,同时也确保全年这里面都保持着舒适感。

68.新横滨市政厅,日本横滨,2020年
槙文彦事务所负责设计新横滨市政厅。建筑具有惊人的垂直性和环保的白色立面,寓意着横滨丰富的丝绸出口历史,并与周围的建筑保持和谐。建筑底部的平台被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城市街道,吸引行人在滨水广场上休憩,从而加强市政厅的公民活动。

69.惠比寿东公园厕所,日本东京,2020年  
THE TOKYO TOILET是由日本财团实施的一项项目,旨在在涩谷区的17个地点设置任何人都可以舒适使用的公共厕所。惠比寿东公园是当地十分受欢迎的社区公园,以儿童游乐场和繁茂的绿植为特色。因此公厕被设计为一个分散式布局的亭子,将公厕拓展为多功能公共空间。男女厕位由中庭部分隔开,营造出明亮干净、通风舒适的环境,顶部蜿蜒起伏的屋檐则呼应了惠比寿东公园的另一个昵称——“章鱼公园”。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