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描绘中表达:古代画作里的建筑与城市
奔二青年
2024年06月13日 15:35:54
只看楼主

来源:匠山行记

|

作者:匠山

"       在描绘中表达       古代画作里的建筑与城市      


"      
在描绘中表达      
古代画作里的建筑与城市      

     
在那个没有摄影机的时代,画作是记录图像最好的载体。      

     
不同于照片的复刻,画作在记录的同时也在表达。其中的技法、配文、创作心理各不相同,因此 画作具有着多元的可读性。      

     
诞生于数百年前的创作,定格了 历史长河中 时代的一隅。      

     
本文从画作出发,讨论其表达、技法和时代背景,进而欣赏那些历史中辉煌或生动的 建筑与城市空间      


01
《结夏》——夏日凉境

《岁华记胜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是明代大画家吴彬为南京十二岁风貌所绘制的”写真“册页图。

其中 《结夏》《秋千》《赏雪》 三幅取景自园林。《结夏》以水为主题,在三者中场景最为恢弘。

“结夏”本是一种安居佛事,到了明代逐渐演变成世俗消暑行为。   画中未体现修行的禅意,而是记录了当时金陵上层的日常生活。

▲《结夏》

《结夏   》描写了水体在园林中避暑与造景结合的一种独特机制。   根据推测,《结夏》所描绘的正     明代金陵第一 园林 ——东园  

画作中的内容是 四十五度轴测鸟瞰视角下 截取出的一块园林空间,采用了较高的视点,和严格的 界画手法。

▲园中石台堂阁

画中一个斜向石台将画面一分为二   ,左侧是开放的湖水,平台上是亭台楼阁植栽怪石等布景。 而平台右侧 是一片湖水 湖水的尽头一条瀑布从山顶泻下。

平台上人员众多,主宾仆从和女眷等散布在楼阁、月台、回廊、画舫等处,这正是   明代金陵上层社会的生活日常。

▲《结夏》平面复原图

《结夏》中的水体描绘与一些其他以水为主题的园林画不同。   这里的水体不是简单的观景对象,而是有着多样的功能和各异的形态。

大湖、小池、冰山、瀑布、曲溪等,动静结合,形成了明代南京大型私家园林盛夏时节的一套消暑机制——结夏。

多种水体相互作用,既产生优美的视觉效果,又结合产生被动式的立体降温效果。

▲消暑空气流动分析

东园的“结夏”装置由三种水体构成:   流动的水,宽阔的水,融化的水   ,其核心元素是   瀑布、大小双池和冰山  

首先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撞击在小池的湖面上,激起浪花产生风的流动;

接着风吹到月台上,让月台上的巨大冰山加速融化。   冰山周围的冷空气因而被吹进   其旁边的一鉴堂处  

▲园中冰山(左下)与瀑布(右上)

最后,鉴堂另一侧是一大池。   这样,冰山带来的凉风与大池自带的微风形成空气流动循环,冰山中制造的冷空气就此回旋于鉴堂附近。

二层主厅开敞通透,冷空气流转,夏日里此处就是园中最凉爽的地方。

▲消暑系统

冰山除了提供冷空气,这样壮观而反季节的景致也有着视觉上的制冷效果。

画面中,除了空气流动系统这一主体结构外,园中还在很多角落放置着各种 冰盆 。里面存储着瓜果饮料,在古代,这简直是超乎想象的夏日享受。

▲冰盆

以冰山为核心的东园结夏系统,让园主和友人在炎炎盛夏可以坐在亭阁里赏景饮冰。   这展示了古代园林内功能活动的多样可能,记录了能工巧匠的造园智慧,也侧面反映出江南园林作为王公贵的胄私家花园,其营建、运转都要消耗巨额的财力。



02
《秋千》——一半西园

《秋千》所对应的应是明末   南京城中的西园   ,主题节气乃是早春至阳春之间。

画作采用惯常的   界画取景技法——三十度鸟瞰轴测   ,但构图颇有新意。

▲《秋千》

其用一道围墙对角将画面一分为二,一半为园内风光,如楼阁、松柏、怪石、方池等;   另一半则突破常规的将空间分给了园外。

这种画法并不是随意的操作。   首先一半空间分给园外浩大的水体,与园内形成疏密对比,并   强调了其构图的几何感。

同时园外的空间有助于我们确定其城市关系和定位,辅助确定《   秋千》与明末西园   的对应关系。

▲园内(左)与园外(右)景

画面中园内的三角区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其一是建筑部分   ,如长廊、楼阁、轩池,形成一个空间整体。

其二是庭院部分   ,大片的草坪与点缀的松石、人群占据很大面,并形成园林中罕见的正交几何构图。

▲园内景观

此外,与   王世贞的《游诸园记》   相对照,是确定《秋千》与西园关系的重要参照。

二者对西园的记录相隔十年。   虽然此期间的社会动荡使西园产生了变化,但两者对象大体一致,足以相互印证。

《诸园记》与《秋千》中的西园有着一个共同的核心元素,那就是大名鼎鼎的   《六朝松石》。

三组松石分布在画面对角线附近,体量巨大。

▲六朝松石

《秋千》园外可见一片杏林,反映了明代南京   “杏林习射”   的传统游戏项目。

“杏林”“杏花村”在宋明时期多次出现于各种作品记载中,城市环境里,此类元素往往位于城西南隅。   增加了西园与《秋千》的对应可信度。

▲杏林人群

《秋千》中的园景只占图幅左边一半。   虽内涵丰富,但画外空间的缺口显然不小,似乎吴彬有意留下   “一半西园”   供人遐想补全。

将王世贞的文字补进画作,可以推测出园林主要为三个空间区:     秋千》中的松石屋舍区,芙蓉沼区,和小沧浪区  

▲西园景区

三个空间区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中心多元,风格各异。

由此来看,《秋千》的一半式截景倒是合乎园意。

事实上,王世贞游毕西园后便有惆怅之意,由于动乱西园已经与记载中的景况有了   变动。   而吴彬创作又晚于《游园记》,恐怕园林之景又会有一定的缺损。  

 
▲几何构图

此外,就算园林景色保存完好,鉴于西园的独立性,全面入画难免会显得凌乱。   因此,吴彬将园林大片景区舍弃,选择精华一角,   其余部分余下遐想的留白     并以简洁画面形成当时罕见的   几何构图   ,着实巧妙。


 
03
《围困佛罗伦萨》——战争、城市与艺术家

乔尔乔·瓦萨里的著作 《艺苑名人传》 闻名于世,但其实他的主业是一个画家。佛罗伦萨的韦基奥宫中,瓦萨里工作室绘制了大量的画作。

这些画作中有一个主题是战争与城市。这些画作里最常出现的是佛罗伦萨,而其中最著名的是 《围困佛罗伦萨》

▲《围困佛罗伦萨》

这幅画虽然不是瓦萨里亲绘,而是其助手乔瓦尼执笔,但其内容、布局、风格、细节都是瓦萨里亲自拟定的。

《围困佛罗伦萨》与瓦萨里工作室其他的战争画不同。

那些画一般以战争场面为主,而《围困佛罗伦萨》则像一幅写诗风景画,城市只占画面六分之一,而周边自然环境占据大幅画面。

山形起伏河流婉转,帐篷、火炮、士兵在空地上活动,战斗。   场面具生动激烈的画面感。

▲帐篷

▲战争

另外,   通常战争画对城市的描绘重点在于交火中的城墙与城内的标志性建筑。

《围困佛罗伦萨》表现了一个完整的城市   是对当时佛罗伦萨的写实描写。

不同于此前常用的高视角俯瞰,《围困佛罗伦萨》选择了一个   正南的类轴测视角     这样的视角更能展示城内景象,那些重要的教堂、市政厅、府邸等的轴线、链珠关系一览无余。

▲高视角俯瞰

在这幅画之后,佛罗伦萨几乎没有增加什么重要建筑。   因此可以说《围困佛罗伦萨》画下了   佛罗伦萨的高光时刻  

画中似乎还留下了未来几个重要作品的痕迹。   比如皮蒂夫、圣特立尼达桥、乌菲齐宫等。

▲城市中的重要节点

加上这几个“未来”建筑,《围困佛罗伦萨》基本囊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所有重要建筑,相当于一张城市历史地图。

看上去,这张“历史地图”中唯一缺席的大师就是   米开朗基罗  

佛罗伦萨保卫战中,米开朗基罗被共和国政府选入“军事指挥委员会”主管城防工程。   他参与指导城墙、 城门、壁垒的建造,并   对佛罗伦萨的整体防御体系做了革新。

画中可见米开朗基罗创新的星形堡垒,是   专门针对火炮技术发展的设计  

▲防御堡垒

尖角,斜面,实心的构造能够抵御炮弹的攻击,适合放在山坡上居高临下,攻防一体。

这些为战争而生的建筑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是理性与想象力的结合,也许也是现代功能主义建筑哲学的溯源。

▲城外环境

瓦萨里在《围困佛罗伦萨》中以独有的视角和技法,   定格了佛罗伦萨的高光时刻,将战争风景化,并给予老师兼偶像米开朗基罗合适的纪念与记录   ,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重要遗产  



结语

  图像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相对于著作,图像更加生动,具有更多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艺术的发展是具有脉络的   ,在这条长河里无数微小的尝试推动着各类艺术前进完善。艺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也在这样的脉络里有迹可循。

虽然到今天,多次的革命和融合已经让世界建筑产生变化,但其文化内核依然值得追溯。 古代画作里的建筑与城市,也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文化价值。

资料引述:
1.   建筑文化研究· 第11 辑· 图像思考  
2 . 《游金陵诸园记  
3.《   明末清初南京园林研究——关于实录、品赏与意匠的文本解读  
4.《   正反瞻园——吴彬的<岁华记盛图>与明代南京园林  
5.《<围困佛罗伦萨>中的战争、城市、艺术家

编辑     蝉想   
责编      李婧博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