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场所到城市场景——深圳音乐学院设计方案解析
wux7788_19545
2024年06月09日 23:43:15
只看楼主

近三年来,深圳市发起了“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的建设目标,并逐一通过高水平的国际竞赛,确定每一座文化设施的实施方案。 [1] 在这一批世界瞩目的建设项目之中,深圳音乐学院出于教育和文化的双重目的,表达出校园和城市的双向意图,并有可能成为国内罕见的“从校园走向城市”的开放型文化设施案例 。 [2-3]

近三年来,深圳市发起了“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的建设目标,并逐一通过高水平的国际竞赛,确定每一座文化设施的实施方案。 [1] 在这一批世界瞩目的建设项目之中,深圳音乐学院出于教育和文化的双重目的,表达出校园和城市的双向意图,并有可能成为国内罕见的“从校园走向城市”的开放型文化设施案例 [2-3] 自 2021 年1 月西班牙EMBT建筑事务所(米拉莱斯—塔格里亚布建筑事务所)与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的设计方案中标以来,这个方案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图1~图4)。在深化和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复杂的因素,设计团队不断对方案进 行调整。本文基于中方合作建筑师的视角,对这一历程进行阶段性的技术解析和研究。  
1 深圳音乐学院国际竞赛中标方案总体鸟瞰 2 深圳音乐学院国际竞赛中标方案透视  
 
3 实施阶段的形态研究  
4 实施阶段的立面研究  
1 从校园走向城市 :双重属性的独特定位   
为什么一座校园建筑可以跻身“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这要从香港中文大学对深圳这座特区城市的贡献说起。多年前,香港中文大学就以其国际视野和远见,率先在深圳市龙岗区建设全新的校区 [4] 深圳音乐学院原本只是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校区用地范围内的二级学院,然而由于深圳城市发展对文化设施的需求,以及校方敏锐地捕捉到项目对校园品牌和文化建设支撑的可能性 [5] ,学 院的建设目标快速“升级”为城市性的公共文化场所,纳入“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的整体定位中。  
定位的转换升级赋予了深圳音乐学院双重使命——校园与公共文化场所功能的叠加,同时也给设计方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深圳音乐学院的招生规模并不大,预计到 2030 年,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仅约1 000 人,计划配备教职工约250人(其中教师120人),其中国际学生占比约为30%,外籍教师占比约为50%。然而以“文化建筑”加持的远景目标,使其从启动的时刻就注定不可能是一所单纯、封闭、传统的校园建筑,其需要承载更大的城市公共属性。深圳音乐学院不仅要为师生提供更多交流、演艺及休憩的空间,还要创造更多将艺术教育成果与市民共享的机会,丰富深圳市民的艺术文化生活,提高公众的音乐素 [ 6]  
2 场地解读 :边界条件的复杂性  
与其他著名城市的音乐学院相比,深圳音乐学院身处的地理位置并不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位置。项目所处地区的地形复杂,场地整体较平整,南低北高,南侧与市政道路平接,北侧与中原路之间高差较大,为了实现与外部道路的连通,北侧区域需抬高3 m左右。东侧盐龙大道高快速路与南侧外部体育场产生持续噪声,给校园内学生的声乐练习与表演带来不利影响(图5)。
 
5 复杂的地形为方案设计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场地偏北侧的一条东西向排洪渠贯穿地下,割裂了既有的场地环境,是建筑师面临的另一个不利条件。项目总用地面积为73 800 ㎡,其中排洪渠和输水管道保护范围面积约为11 700 ㎡,占总用地面积比例高达15.9%。如何解决排洪渠所带来的噪声问题?如何保护退界范围内的景观设计?如何利用排洪渠北侧的土地?这些都是需要建筑师针对场地特征进行充分理解和创新思考的问题。

尽管如此,相对于东侧与南侧的既有建成环境,基地西侧与北侧拥有群山环绕的自然景观,西北角临近神仙岭水库,自然资源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在整个环境的包围下,深圳音乐学院的场地呈现出复杂、多边、起伏的拓扑特征(图6)。

6 场地的周边环境呈现出复杂、多边、起伏的拓扑特征

3 深圳音乐学院作为校园场所及有机布局

2021年1月,深圳音乐学院方案设计国际竞赛评审结果公布,西班牙EMBT建筑事务所与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的设计方案获得大赛的一等奖。该方案抛弃了常见的“学院派”规划布局,用更有机的方式回应、放大地形条件和城市边界的多样性。

设计融合了深圳市独有的“开放性”和中西教育结合的理念,以充满活力、友好、灵动的布局作为整体规划的主要方向,抛弃了呆板的中轴对称式布局,通过散落性的点状布局,形成富有变化的、灵活的校园空间与开放姿态(图7)。总体规划为建筑与自然环境提供了平衡的对话,对自然界的两种边缘条件都做出了响应——一种应对大学园区的绿色景观,另一种应对神仙岭水库的水。设计在赋予开放性、包容性体验的同时,还为校园中心提供了共享的景观。

7 散落的点状布局打造灵活的校园空间

校园没有“实质”的边界 :东侧通过堆坡景 观,隔绝高速带来的噪声,缓解高快速路庞大体 量所带来的视觉压迫 ;北侧的台阶与高地景观可以作为背后山体的延续。校园南侧是最为开放的城市界面,在一系列连续性的建筑组合中,观演剧院作为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是整个建筑群体 “演奏”中的“高潮”部分,同时作为与市民生活结合最为紧密的功能部分,将最大限度地向城市敞开,引入城市人流(图8)。

8 方案对不同的边界条件做出回应

中标概念方案最令人惊喜的一点是塑造了一种有机的建筑布局——剧院、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等功能区灵活散落在校园空间,并通过底层的交通大厅与图书馆相互连接。半围合与全围合的布局方式区分了私密与公共空间。同时,这种布局方式在平面和竖向的功能布局上都实现了有机的叠合,使空间利用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图9)。

9 有机的布局方式更加有助于功能的叠合

建筑群整体的造型格调与音乐学院的学术氛围具有一致性。设计从活跃度、丰富度与统一性方面对校园进行营造,通过各功能区的分布与衔接,对分散度与相关度进行了精确把握,让建筑在灵活中暗藏秩序。方案以建筑核心为基础,进行了空间创新 :由200座排练厅、500座音乐厅和700座剧院组成的观演空间,在一条轴线上布置,不仅起到空间引导作用,也促进校园整体氛围的改善和师生与公众的互动。

三处观演空间以流动的方式连接到一个大厅,公众可以从一楼开始,通过所有类型的水平或垂直方向连接,直接进入大厅内。三处观演空间都有双入口 :公共的入口设在一楼的主立面,停车层可以连接每个特定观演空间的门厅 ;私密的入口设在教学楼的内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了强有力的联系。作为内部街道的延伸,所有的公共空间都将充满自然光。

为了保持校园空间的开放性,方案对基地中的多重边界采用了柔化的处理手法,创造了一种与景观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柔化了自然与学生社区之间的边界。其中可以看到西班牙EMBT建筑事务所擅长的网格拓扑变形手法——各个体量与景观之间相互渗透 [7] ,让景观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方案重塑了校园的景观,模糊了校园内外的城市边界。该景观可以唤起人们对于森林的联想,建筑物在首层及周围的景观中保持非常流畅和轻松的连接,从而模糊室内和室外活动之间的边界。考虑到音乐学院学生携带乐器的特殊性(木制乐器不能受潮且大型乐器需要便捷的运输),结合建筑体量和造型,设计打造了风雨连廊和特色灰空间,从而确保学生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可以持大件乐器在整个校园自由行走,创造了便捷、畅通的校园生活环境。

4 音乐学院作为城市场景及技术实现

项目中标之后,设计团队对方案进行反复推敲和不断深化,意在进一步实现“从校园走向城市”的理念。在这个深化过程中,有两处设计修改非常重要 :

一是排洪渠的景观重建。在实施方案中,排洪渠的城市属性得到加强。修改后的建筑分布更加均衡,宿舍、食堂、体育馆等生活设施布置在排洪渠北侧,教学与观演空间位于排洪渠南侧。排洪渠既起到了分割动静功能的作用,又起到了连接南北两侧的重要作用(图10)。

10 实施方案充分利用了排洪渠两侧的空间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功能,设计对排洪渠东侧部分的暗渠段进行暗涵重建,以满足人流密集的两侧对于硬质广场疏散的需求,同时还满足了消防登高场地的布置需求。西侧部 分利用日常水位与设计水位之间的高差地段,设置运动场地、滨水景观带与户外表演平台,满足非排洪期时师生与市民进行休闲、运动、小型表演的需求(图11)。

11 明渠段高差景观满足了诸多的室外活动需求

二是外向的校园广场。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校园广场的外向性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更加强调空间的公共属性。最初的北广场由实验基地 与教学楼围合而成,面积较小。如今,设计取消了北侧建筑,使广场变得更加开阔。修改后的南广场位于基地东南角,直接面向龙翔大道,更好地发挥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引导作用(图12)。

12 实施方案加强了南北广场的城市属性

此外,在与境外建筑师的合作中,我们观察到,有别于西班牙EMBT建筑事务所多年前常用的平面图形复杂叠加的“拓扑景观式”设计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中,其运用了计算机参数化设计来塑造建筑的三维形体,在剧院建筑单体中,基于同心声波所生成的扭曲建筑形体,反映了内部空间的流动性。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从人流行进路线出发,对剧院角度进行了旋转。剧院的建筑形态采用退台式设计手法,最初设计中的最高点位于南向,但由于最高点的遮挡,使观众从龙翔大道进入校园时,无法看到错落有致的建筑形态。调整角度后,前低后高的剧院灵动大气,呈现出较好的视觉效果(图13)。

13 从东南侧望向南广场和剧院错落有致的建筑形体

在对建筑立面技术的推敲中,外墙的图案设计灵感源于乐谱。设计团队将深圳音乐学院的拼写字符以艺术化的手法转译于建筑的外观上,同时通过仿木纹材质的格栅设计,增强了立面的趣味性。横向格栅与纵向格栅相结合,成为节能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市气候炎热,建筑不同立面上的格栅精确地反映了太阳的方向,从而可以调节室内的温度。部分观演建筑的立面选用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水平肋板,这是一种新型可塑材料,作为遮阳设施能够有效减少热辐射,达到降低能耗的效果。同时,水平肋板流畅的塑形能够将建筑周边的风环境进行导流,降低周边行人在冬季的不适感,这也是绿色建筑技术中“被动策略”的体现。深化阶段的方案减少了向西的暴露和开口,提高了夏季建筑能源的使用效率。

5 结语

深圳音乐学院项目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设计探险”。虽然这组建筑的实现历程依然还在继续,但它已经与深圳这座速生而伟大的城市表达出共同的空间信仰 :在复杂、动态、去中心化、不断变化的边界条件下,具有包容性的社会集群和公共意志。它和同为新时代文化设施的其他伙伴们共同将深圳城市的进取精神推向未来。


感谢上海伴步文化对本文的研究支持。■


图片来源  
图1~图4、图13 西班牙EMBT建筑事务所和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
 
5~图9 西班牙EMBT建筑事务所
 

图10~图12 : 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 1 ] 佚名.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J].住宅与房地产,2021(11): 28-33. [2]  科,林誉婷.校城一体化观念下的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以日本大学校园空间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7):  87-90.

[3] 梁悦.校城协同创新的城市型大学校园更新策略[D].哈尔滨 :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

[4] 王维仁,严迅奇,余啸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一期工程[J].建筑学报,2020(z1): 78-91.

[ 5]  张冬晖.基于共生理论的校城边界影响域空间效能优化研究[D].重庆 :  重庆大学,2018.

[6 ] 刘铮,王世福,莫浙娟.校城一体理念下新城式大学城规划的借鉴与反思 :  以比利时新鲁汶大学城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6): 108-115.

[7] 胡丹琳.恩里克 · 米拉莱斯面向地形的建筑形式生成方法研究[D].天津 :  天津大学,2018.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