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周绪红院士:千年庭院引领人生路
coc_52618170
2024年06月06日 13:43:15
只看楼主

         《重庆日报》聚焦全国科技工作日,推出“院士的AB面”主题策划,整版报道周绪红院士的家国情怀和淡泊名利、坚守责任的动人故事。

   
    

《重庆日报》聚焦全国科技工作日,推出“院士的AB面”主题策划,整版报道周绪红院士的家国情怀和淡泊名利、坚守责任的动人故事。



   

周绪红


周绪红,1956年生,湖南省益阳南县人,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土木工程钢结构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4项,是我国在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他持之以恒地投入、追求和探索,实现了中国人“登高”的梦想。

他以“人一能之我十之,人十能之我百之”的恒心和精神,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他鼓励学生要像黄葛树一样,活出自己的节奏,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笃定。

他就是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







严谨的一面




一本书、一封信,埋下了追求科学的种子

周绪红的少年时代,物资匮乏,书籍更是奢侈品。没事的时候,周绪红就拿起哥哥姐姐以前读过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翻看。从这些厚厚的、封面已经发黄、不少书页边已经缺损的书中,周绪红汲取了大量的天文、化学、数学等知识,并很快痴迷上了原子能有关的内容。

有一次,他在一本旧杂志上看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通讯地址,于是提笔写了一封信,“畅谈”了自己对原子能应用的看法。

令周绪红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后,他竟然收到了一封印有“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信笺的回信。

信中,一位专家对他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并鼓励他努力学习,争取今后对相关领域进行深一步的研究。

这令周绪红备受鼓舞。从此,一颗追求科学的种子便深深埋在了周绪红的心里。

1977年10月,周绪红从自己组装的收音机里听到了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那时,他已经是农场的二级工,从事农场电工和汽车修理等工作。怀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他决定参加高考。

当时,离高考只有1个多月,而周绪红已近5年没有摸过书本,面临备考时间短、课本丢失、没有复习资料的困难。但他还保留着自己手抄的读书笔记,这成为他命运之门的“敲门砖”。他边上班边复习,天天挑灯夜战,最终顺利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

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周绪红格外珍惜在校园的时光。他说:“我几乎很少看电影,周末也不休息。晚上寝室熄灯后,还经常打手电筒在被子里看书学习或者在路灯下读外语。老师布置的作业全做,老师没有布置的作业也做,还到图书馆找习题集做。”

周绪红清楚地记得,当时,为了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一道理论力学题他会采用多种方法求解,有的题目甚至用8种方法来解答。

勤奋努力、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科学知识浓厚的兴趣,渐渐地把他引入了科学研究的大门。


“只要努力坚持,时间会给你回报”

提到重庆大学所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就不能不提到周绪红院士。

2020年1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周绪红牵头完成的“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高层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建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研究和应用,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其建造技术已经领先世界,而不是被国外牵着鼻子走。”回忆起这一路的艰辛,周绪红颇有感触。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提起美国纽约世贸大厦,大家总是很羡慕。因为,那时我国还没有超高层建筑。

后来,国内也开始修建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缺点是资源消耗大、自重大、湿作业多、施工慢、污染比较严重;国外则采用纯钢结构,缺点是刚度小、防火性能差、造价高。

结合国情,我国工程界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倡导采用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来建造高层建筑。

于是,早在1999年,周绪红就牵头申报了“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得到资助。

经过20余年的研究,周绪红率领研究团队研发了系列新型高层混合结构体系,建立了相应的结构分析与计算理论,研发了高效的新型施工技术,形成了设计与施工标准,推动了我国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发展,实现了中国人“登高”的梦想。

搞科研想要做出成绩,其实并不容易。

2002年,周绪红想做一个“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方面的试验,以此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人做过这个试验,主要原因是试验的费用太高,一个试验就需要5万元。”周绪红说,那时,没人理解也没人支持,他十分发愁。

后来,一家企业看中了周绪红关于这种新型结构体系的研究成果,打算在员工宿舍大楼中采用这种新结构。他带领学生把房屋设计好了,但在最后讨论时设计方案仍被否定了,因为当时还没有形成设计施工技术标准,审查不能通过,建设方也不敢用。

周绪红只得四处筹措试验经费,最后终于完成了系列试验。现在,已经形成了试验研究、理论方法、技术标准系统的研究成果,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促进了行业的科技进步。

周绪红说:“成功来自于积累和韧性,碰到挫折不要轻言放弃,可能距离成功只差一步了,只要努力坚持,时间会给你回报。”

周绪红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桥梁工程、能源工程等领域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2023年初,由周绪红带领团队研发的全球首台165米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在山东德州乐陵市成功完成安装。该新型高塔结构凝聚了团队5年的心血,解决了我国陆上低风速区风资源开发中的难题,引领了我国风电机组高塔结构理论与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迈进的升级阶段。周绪红告诉记者,目前,他组建了20多人的智能建造学科交叉团队,聚焦海上风电、智能建造、智能检测、智能预拼装、云计算等领域,未来,继续为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为特征的建筑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周绪红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交流


从千年庭院中领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

“我与岳麓书院有着不解之缘。”周绪红回忆,在湖南大学求学期间,他为这座千年书院的绮丽风光、延绵学脉所吸引,受到岳麓书院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之中领悟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受到了为人、为学、为政的启迪。提升自我、淡泊名利、坚守责任与家国情怀由此成为了周绪红的毕生追求。他时刻提醒自己把责任扛在肩上,才能做到“上不负国家、下不负百姓”。

因此,每年开学季,周绪红都会为重庆大学的新生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在同样的青春岁月里求学求知的回忆。

他勉励学生:要有“人一能之我十之,人十能之我百之”的志气与恒心,勤奋努力,持之以恒;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做人以德为先,做事以勤为本”,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关心时事、关心生活,将青春之“小我”融入时代之“大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7年6月,时任重庆大学校长的周绪红在毕业致辞中,以《聚是满园黄葛,散是缤纷四季》为题,鼓励学生们要像黄葛树一样,活出自己的节奏,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笃定。

而周绪红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不仅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学科带头人,还是一位教育专家。他先后担任湖南大学副校长以及长安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校长,将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西部高等教育事业。

为支持土木工程学科优秀人才培养,2021年,周绪红及夫人周建辉女士向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设立“周绪红院士奖励基金”。

该基金是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以来首个以支持全国优秀青年人才为目标的种子基金项目,后续将吸纳其他捐赠资金的注入,主要用于激励土木工程专业青年学生热爱专业、勤奋学习,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潜心问学,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促进土木工程青年人才成长,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建筑行业科技进步。


 

周绪红作《千年庭院为我打开一扇窗》主题报告





新潮的一面




挖掘校史资源,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前几年,在重庆大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周绪红发现,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曾给重庆大学女生宿舍管理员陈峰仙写过一封信。

一开始,周绪红只是对信封上毛主席亲笔写下的“重庆大学”四个字充满兴趣。后来,周绪红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这封信的来龙去脉和陈峰仙的传奇故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向学校党委写出了“讲讲这封信的故事”的研究报告,还原了那段历史。

原来,陈峰仙是我党早期优秀的女工干部和地下工作者。她参加过党领导的早期工人罢工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并被派往苏联学习一年有余,在革命中与毛泽东、刘少奇、董必武、李立三、周恩来等领导人相识并建立起友谊。1941年左右,入职重庆大学担任宿舍管理员。

“根据我们搜集到的大量文献和档案资料显示,陈峰仙不仅是目前已知最早入党的重大人,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周绪红说,校史是一个学校的精神财富,红色基因应该在重庆大学的学子身上薪火相传。


 

周绪红参加大运会火炬传递


爱好很多很“新潮”,活出自己的样子

周绪红喜欢钓鱼,并在钓鱼中感悟人生。

在一次学术报告中,他特意在PPT里放了一张自己在夕阳中野钓的照片。他的钓鱼名言是:钓鱼其实钓的是“心”,收获的是一种心境,做人和做学问都需要这样一种心境。钓鱼选钓位比技术重要,人生选平台比能力重要;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娱”,健康人生就是快乐人生。

他还是一名资深爱狗人士。2016年,他在校园里收养了一条名为“乖乖”的流浪棕色小泰迪。8年过去了,“乖乖”如今已成为他家庭里的重要成员之一,给他和家人带来了很多欢乐。

周绪红的爱好还有很多。他很新潮,曾是我国较早的一批摩托车爱好者;BB机、大哥大刚开始流行的时候,他就怀揣着它们,骑着一辆当年最新款的本田摩托,穿梭于湖南大学的校园。

前几年,他还购买了无人机,既用于科研检测,也用于拍摄美景。

他还是第一批开始使用微信的人,并在朋友圈屡屡“出圈”——

有一次,重庆大学老校区湖畔出现了一道彩虹,时任重庆大学校长的周绪红刚好路过,他便立马拿起手机自拍了一张。当天,周校长与彩虹的合影在重庆大学官方微博上发布后,同学们纷纷被“萌翻”,在评论区争相跟帖,特别标注“校长同款彩虹”。

有一年春节前夕,周绪红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发布了自己的卡通形象,图片一放出,立刻刷爆了朋友圈。

“别人说我是勇于尝新的‘弄潮儿’,其实我就是一个纯粹的人,活出了自己的样子。”周绪红说。


 

周绪红带着八年前收养的小狗“乖乖”在校园里散步



 



周绪红的“人生箴言”




谈与年轻人交流:

聊天一点都不累的,我喜欢聊天,尤其喜欢和年轻人聊天,我们在很多方面要向年轻人学习,与他们在一起不容易老去。


谈专业选择:

没有一个专业、学科永远处于最热门、最巅峰的位置。因此,不要为了追求热门专业而去选择自己的未来和就业方向,要有一颗平常心,适合为好。


谈事业:

我们既可以把兴趣做成事业,也可以把事业当成一份爱好,喜欢就不会觉得枯燥,就会有动力。人生充满很多可能,关键是要在大学里加强基本功训练,打牢知识基础,以不变的心态应对万变的时代,而不要想着一步登天,只有坚持积累,跬步千里,才能成就事业。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