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影像 原有的城市公园系统,由北往南,从长风公园到苏州河畔,为市民提供了一处绵延数公里的生态休闲场所。新馆的建设位置恰恰切断了景观的连续界面。鉴于此,方案从城市角度出发,选择将建筑底层起拱架空。
三千影像
原有的城市公园系统,由北往南,从长风公园到苏州河畔,为市民提供了一处绵延数公里的生态休闲场所。新馆的建设位置恰恰切断了景观的连续界面。鉴于此,方案从城市角度出发,选择将建筑底层起拱架空。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现馆位于南京西路962号,是上海地区少儿文献资源中心、少儿阅读推广和指导中心。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为优化本市少年儿童公共文化供给,保障本市少儿阅读权益,拟建设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
新馆建设选址于普陀区长风商务区,基地北邻光复西路,西至大渡河路。绿地南面毗邻苏州河,有天然的亲水平台;北面与长风公园仅一路之隔。项目选址具有视野开阔、绿色亲水、动静相宜、交通便利等优势。
原有的城市公园系统,由北往南,从长风公园到苏州河畔,为市民提供了一处绵延数公里的生态休闲场所。新馆的建设位置恰恰切断了景观的连续界面。鉴于此,方案从城市角度出发,选择将建筑底层起拱架空。
一个特殊空间的限定,不是大广场,不是中轴线的地标,而是河水,绿化,桥拱。让两侧的景观能得以延续,同时架空的底层建筑空间也为市民和儿童创造了一处更为有趣的互动、交流及文化展示的户外场所。
形体设计上,方案希望创造一个与基地环境高度融合的形象,图书馆的介入应该使得原有的景观环境更为有趣,而非造成破坏。面对一座绿意盎然的公园,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不禁使人联想到一百年前莫奈的传世名画《桥》,自然、热烈而烂漫的色彩环境与方案的基地何其相似。此外,图书馆作为人类追求知识、成长自我、健全人格的场所,也正是一座联系着人类的童年与成熟未来的桥梁,寓意深厚。
所以,方案选择一座“桥”的形体作为图书馆的基本形象,首先,它本身的东西向延展能让人获得更多的视野,其次,建筑与场所环境及使用者的精神气质达到一种统一的境界,创造出一个如诗如画般的公共文化场所及视觉形象。再者,拱形元素的设计能吸引人群,使得建筑呈现为一处具有启发性且功能强大的场所,为城市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场馆内需要解决0-16岁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空间,设计按低幼到高年级这样的次序分层设计,孩子们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他们在少儿图书馆中的动线过程。通过这种分层的阅读方式,来打造各种引领阅读方式的多维度概念。在动静分区、大小空间有序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个自由而开放、有趣而复合化的体验性阅读空间。
少年儿童代表人类的未来,犹如初生的树林一般,朝气蓬勃,代表无限的活力与可能性。方案对“树林”这一形态进行抽象提炼,形成一种简洁有趣的室内空间肌理,结合灿烂的阳光,在室内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效果,营造出一种“阅读森林”的空间气氛,同时呼应立面表皮设置,达到内外兼修,逻辑一致的效果。
灵动的立面:
一件拥抱阳光和自然的衣裳
新馆建筑是矗立在南北两个公园之间,换而言之,南侧和北侧的风景是相当好的。很难得有这样的一座建筑能在两侧同时得到如此美轮美奂的风景,看书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阳光和自然。因此让室内拥抱自然拥抱阳光拥抱河流,是设计所期待的。
于是,选择通透性的材料作为整个立面的主要元素,在主要功能面的南北两侧使用玻璃幕墙系统。南侧紧邻城市公园,希望打造室内外的互动性,弧线的处理也是结合室内大空间的形成与外形桥洞做到呼应。建筑的东西两侧立面和桥拱底下双曲面的吊顶区域,采用质朴的木纹材质,其有机形态和质感让大型建筑的尺度变得更为亲密,更加能融合于整个绿化丛林之中。
▲充满阳光与风景的阅读空间
?上:三千影像,下:林松
新馆整体的设计思路是对儿童图书馆未来的探索,推动从“书的图书馆”向“人的图书馆”的转型示范。孩子自己的图书馆,提倡“以孩子为本”,尝试除了借阅书籍之外的新服务,重视全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各类信息和多元素养教育活动的培养。比如,引进了包括益智馆、公共平台、录音棚、培训、乐享天地、智慧书屋、名人书吧和休闲空间等设施。
图书馆其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中心,使孩子们能够围绕着共同的兴趣和学习的乐趣相聚在这里,有幸通过我们的“画笔”,让每一处都充满童真和乐趣。孩子融入到了细节中的每一个设计时,让冰冷的建筑散发出温暖和友好,让身处其中的孩子们能受益其中,在阅读里构架出自己的梦想。
▲机器人实验室与建筑细部
?上:郭新洋,下:林松
最终,在五彩缤纷的“花园中”,孩子们带着好奇心来到这座“虹桥”下,穿过门厅的“智慧大树”,踏上通往“知识天空”的阶梯,置身到各层的“阅读森林”,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以童趣、以智慧、以眼界架起他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
项目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