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5月25日至26日,“明清文学与运河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举行。 编辑 |
研讨会现场
5月25日至26日,“明清文学与运河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举行。
编辑 | 张宁
5月25日至26日,由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学艺术中心、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主办,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明清文学与运河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举行。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程彩霞,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梅景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左东岭、朱万曙,中国红学会会长孙伟科教授等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8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文学之都南京,在美丽的清凉山麓、石头城下,就明清文学研究与运河文化诸多学术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会议由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人文学部主任冯保善教授主持。
大运河孕育出丰富的文化资源,明清文学的发展与大运河息息相关。文学作品中展现了运河沿岸丰富多彩的漕运文化、商贸文化、乡土文化、风俗文化等文化风景;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创作于运河周边市镇,不少重要的作家生活在运河周边市镇。大运河江苏段的历史,体现了经济与人文的和谐共存,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相得益彰。
会议主题聚焦运河流域作家作品研究、明清文学中的运河文化、运河与明清文学的嬗变演进、明清文学与运河文化其他问题研究等四个领域,展开深入研讨,对于系统梳理大运河文化遗产,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陈书录以明清文人视角,从五个方面解读深受运河影响的里下河地域文化特质,又以文学视角总论里下河地域文化的整体特色。在陈书录看来,和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等江苏地域文化相比,里下河地域文化蕴含着水乡洼地、河海气象的生态文化;煮盐力耕、农商同道的民生之路;柔情似水、箫心水韵的柔美品格;抗洪御敌、剑气刚胆的阳刚之气,以及百姓日用、心系民生的民本情怀。
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人文学部主任冯保善教授介绍了明清江南运河城市与通俗小说刊刻传播的关系。明清江南是通俗小说的出版中心。明清江南小说的出版,也多集中于运河流域城市,其中以苏州为首,南京次之,杭州第三。冯保善认为,相较当时国内其他出版区域,明清运河沿线城市出版的通俗小说,体现了首刊、精刊、精评的特点,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经典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范金民教授以《金瓶梅》《型世言》等明代小说为例,分析了明代商人在大运河沿线活动的情况。他认为,这些明代小说中的生动描写,展示出一幅明代运河沿线商品流通的生动画卷,有助于勾勒出明代运河商品流通的基本面貌。
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多位学者对于古典文学与运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释。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与运河渊源最为深厚的明清小说之一。本次论坛上收到的论文中,与《红楼梦》相关的就有10篇之多。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孙伟科分析了《红楼梦》中对运河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曹雪芹对于大运河非常熟悉,他借助大运河从南方前往北方,《红楼梦》中的人物也是借助大运河从南方前往北方。在孙伟科看来,大运河是红学和曹学(对曹雪芹的研究)的共同领域。将《红楼梦》研究与大运河研究充分结合,有助于讲好《红楼梦》、曹雪芹家族和大运河的关系,从而丰富大运河文化的内涵。
《红楼梦》与大运河的关系密切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建忠对《红楼梦》南北风俗书写进行了再思考。他认为,《红楼梦》中描绘了南北地域丰富的物产、民俗、方言等,但出现了一些阐释不到位甚至误读的现象,比如大观园栊翠庵的梅花到底是南方还是北方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从运河文化的视角思考,曹雪芹一生生活范围主要在南京和北京,这两座重要运河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滋养了他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曹雪芹熟谙大运河及运河沿岸的南北风情,自然赋予了《红楼梦》中运河文化的南北元素。大运河也成为《红楼梦》中人物远行的重要交通基础,使得南北风俗在《红楼梦》中出现杂糅书写的现象。
此外,江苏省社科院徐永斌研究员分析了《红楼梦》中沿运河城镇活动的文人群体。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赵敬鹏副教授阐释了明清小说叙事研究中的“运河转向”。多位学者还结合《儒林外史》《西游记》《歧路灯》《聊斋》以及清代李渔的短篇小说,深入挖掘了明清小说中蕴藏的运河文化元素。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乔光辉教授介绍,深入研究运河文化,对解读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加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明清文学是特定时代的历史记忆,是特定时代的民族生活方式的生动的样本,而运河是近世,特别是明清两代沿运河流域生活和栖居的人们重要的与生活和人生密切勾联的重要地理环境之一,文学与运河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运河推进明清文学研究,不单纯是一个学术命题,也是学者将个性化的学术研究置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下,以学术研究服务于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自觉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将学术研究扎根于民族,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具体体现。
据悉,本次会议收到60篇高质量论文,会议论文集共900页,总字数约90万字左右。是明清文学研究的“运河转向”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必然会推动明清文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这一研究“范式”从酝酿到成熟,与主办单位的精心策划,与学术会议提供的研讨平台形成的学术催化剂作用,紧密关联,密不可分,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