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五台县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研究
刚好中意
2024年05月26日 23:32:53
只看楼主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五台县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研究 文/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梁变凤 白艳红 徐 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五台县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研究


文/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梁变凤 白艳红 徐 强


1 传统民居的院落形制与空间形态

?? 院落形制

山西五台县传统民居受地貌、海拔、气候等因素的 影响形成不同的建筑类型,主要有双坡木构瓦房、石碹 窑洞、平顶房等。该县地势如台阶,东北高西南低, 以黄土坡村为界分为上五台和下五台:上五台 多为断块高中山地,建筑类型单一,以双坡木构瓦房为 主;下五台多为黄土台地和河谷沟川,建筑类型丰富, 主要以平顶房为主,另有双坡木构瓦房、单坡砖木瓦 房、石碹窑洞(集中分布于陈家庄乡、神西乡) 。县内建筑类型多样但院落布局讲究中轴对称,院落 形制主要以合院为主 [1]

   

上五台与下五台

   

五台县地形地貌

五台县气候按地形和温差分为北部寒冷地区、中部温 凉地区、南部温和地区 [2] 。北部寒冷地区多建单院,每户 修建3~5间房屋,单独设置院墙和大门,在人口较少的村 庄,院墙将整个村庄围合,设置1个大门;中部温凉地区 地形多为丘陵、盆地,每户可根据家庭条件和人口数量修 建房屋,主要有单院、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南部温 和地区处于滹沱河、小银流域及清水河下游,地势平坦, 水源充足,经济发展迅速,院落形制丰富,主要有三合 院、四合院等。

?? 空间形态

特殊的区位、气候环境及军事文化使五台县民居形成朴素、封闭的特点,体现中庸、安全的居住文化,当地的院落空间形态较少,与晋中地区多院落组合的深宅大院不同。其中四合阔院是五台县最常见的院落形态。

阔院庭院空间较开敞,比例为长方形。正房多为 主人生活起居空间,通常取三开间或五开间。三开间 形式主要有4类:①三开间无隔断;②“一明两暗”形 式;③“虎抱头”形式,即明间后退一架距离,次间 在明间后退产生的空间设窗;④“纱帽翅”空间,即 在上述3类形式基础上横向增加的耳房空间。五台县最 常见的是“一明两暗”形式、“纱帽翅”空间。五开 间有4种空间分隔方式:①内部无隔墙;②次间与梢间 设隔墙;③明间与次间、次间与梢间均设隔墙;④隔 墙在檐柱之间随意砌筑 [3] 。厢房作为居住或储藏空间 使用,多为三开间,受宗教礼制和等级制度影响,建 筑形制均不超过正房。倒座空间作为储物空间,开间 较少、建筑尺度较小;作为居住空间,建筑尺度接近 正房,但屋顶形态和架数均不及正房。


2 传统民居装饰艺术

五台县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其传统民居装饰多 样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该地区石雕装饰居 多、木雕装饰次之、砖雕装饰甚少,同时也有对土地爷 神龛、吉星楼等装饰细部的处理,折射出五台地区人民 对美的向往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总体来说,传统民居装 饰的雕刻图案稳重大气,雕刻线条简单粗犷,雕刻寓意 吉祥喜庆,反映出五台人民淳朴厚道、不拘小节的性格 特点。同时由于各村镇文化信仰、风土人情、经济发展 水平等因素不同,其营造内容各具特色、风格迥异,增 加了五台地区装饰艺术的多样性 [4]

?? 文化信仰的折射:三雕

?? 石雕

五台县地处土石山区,石头是广泛使用的雕刻材料,石雕在当地民居中主要分布于照壁、墀头、踏跺、抱鼓石、柱础等部位。其中照壁多与山墙结合,高于山墙和低于山墙的情况皆有。照壁与山墙结合的做法一方面可节约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山墙厚度;另一方面将照壁凝聚院内财力、人气,增加家宅运气以及阻挡院外煞气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五台地区石照壁多为“一”字式,常见的屋顶形式多为硬山和悬山。装饰内容多集中于壁身与壁顶,影壁心有方砖纹样、福字和麒麟等祥瑞图案,壁座基本无装饰。墀头部位装饰多集中于戗檐,图案内容纷呈,包括人物神仙、植物花卉、灵瑞祥禽、器物符号4类。正房多为垂带踏跺,厢房、倒座多为天然石如意踏跺,是尊卑等级关系的另一种体现。抱鼓石多为圆形,柱础为圆形素覆盆,寓意完美团圆、阖家欢乐,体现和谐的家族关系。

   

戗檐部位雕刻题材分类

??木雕

木雕在五台民居中主要集中于门、窗等位置,当地对木材使用极为讲究。例如五台县民居营造一般不取材于梨树、桃树、枣树等开花树木,木构架营造尽量不采用柳木(易遭虫蛀),但柳木可作为雕刻材料,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多选择榆木雕刻门窗,白松可用于制作门簪、角背等局部小构件,多数情况会根据所处地域的资源情况进行组合。

房屋门主要包括隔扇门(多为四抹隔扇、五抹隔 扇)、板门、风门,装饰集中于隔扇门的格心。房屋 窗装饰表现于窗棂,纹样主要有豆腐花、卧麻叶、海棠工 字、麻叶锦、腰三抹二等形式,纹样多采用硬 朗的直线,较少用曲线 [5] 。大门既是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 的过渡,又是家族威望的体现,自然成为民居装饰的重 点,门头装饰有斗栱 、垂花柱、雀替(多为骑马雀替), 门脸装饰有门簪、门钹和门钉 [6] 。五台县民居门簪多为2 个,圆形居多,可雕刻为牡丹、荷花形状,是吉样和富 贵的象征,也有方形、八角形等;门钹为“辅首衔环”样 式,由底座与门环组成。

   

窗棂纹样形式

   

“辅首衔环”样式门钹

?? 砖雕

在五台县民居中,砖的实用价值突出,槛墙、山墙、 院墙、正脊、烟囱等部位均有使用,但基本不做雕刻。 相对来说,砖雕多集中于大门门头,斗栱 、雀 替、垂花柱等装饰保留着独立式木质门头样式,其耐水、 耐火、耐久等性能较强。

   

砖雕大门门头

   

独立式木质门头

?? 民俗文化的表达:土地爷神龛与吉星楼

?? 土地爷神龛

当地修建房屋时,照壁无论在院内还是在院外,均 可依据自家情况将土地爷神龛设于大门到照壁之间的院 墙或照壁中心。神龛的做法各异,可用几块砖搭成简单 的小房子,也可修建为精致的屋宇造型,一般尺寸为高 0.7~0.9m,宽0.5~0.7m。当地居民每年初一到初七、 正月十五都会在此神龛周边点灯上香上供,祈求来年平安 顺遂,是其精神诉求的再现 [7]

??吉星楼

五台县民居营造受民俗文化影响,一般先定大门再 定主房。正房是北向房,主房供奉祖宗牌位,其位置依据 大门来定。正房不是主房时,则需在其屋顶上方修建吉星 楼;若大门设于东南角,正房为主房,无需修建吉星楼; 若大门设于东北角,北房为正房,西房为主房,则需在西 北方向修建吉星楼,讲究阴阳相配。

??生活方式的传达:窖井与菜地

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着五台地区人民对建筑类 型的选择。下五台村落分布密集、人口集中、面积小、经 济作物多样,平顶房、石碹窑洞为晾晒玉米、枣、花椒、 柿子、核桃等提供平坦场地,由于其院落空间较大,一般 会依据自家院落的大小搭建高0.8~1.2m的方形台面晾晒 农作物;上五台村落分布分散、面积大、经济作物较为单 一、雨水较多,故双坡木构瓦房是最优建筑形式。

五台县民居院内窖井与菜地丰富且起着重要的装饰作用 。窖井分为菜窖和水窖,通常菜窖比水窖深, 菜窖尺寸一般为宽2.0~2.4m、深6.0~6.8m,水窖尺寸 一般为宽1.0~1.2m、深2.0~2.6m。靠近水源的山地民 居院内不设水窖,村内集中设置菜窖。在经济较落后的地 区,每村村口设1口水窖;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家家都 有水窖,民居内菜窖、水窖分开设置,但均不可正对门 窗。院内种植多种蔬菜以供日常食用,体现出五台人民勤 劳节俭的生活态度。

   

院内窖井与菜地


3 地方装饰营造的演变与传承

?? 演变

地方装饰营造随时代发展不断演变。20世纪60年 代前,普通人家房屋修建成“板瓦、边三陇、小条 脊”,富裕人家房屋修建成“筒板瓦、彩飞立卧栏、 大条脊加吻兽”,房屋营造在延续清代做法的基础 上加入西方元素,尤其在门窗位置,装饰 部位在门窗、屋顶均有体现;20世纪60~70年代,经 济发展较缓,故房屋的装饰部位简化;20世纪80年代 后,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随着水泥、钢筋混凝土 等新材料普及,拆旧建新现象大范围出现,同时,家 庭的组成结构和人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传统民居原 有功能布局和空间格局都难以适应当代居民的生活需 [8] ,民居营造更注重实用功能,装饰构件在建筑中 的作用日渐减弱,此外,消防设施不足等问题导致民 居建筑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民居营造在延续其居住 功能的前提下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钢筋混凝土平屋 顶逐步取代双坡屋顶成为主要的屋顶形制。 民居内部功能分区更明确,尺寸加大,功能适应性提 高,在保存传统建筑完整性的同时适应现代生活需 求,传统装饰艺术在民居营造中的痕迹逐渐模糊。

   

门窗加入西方元素

   

钢筋混凝土平屋顶

?? 传承

??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

目前,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主要集中在保护制度和保护技术方面,停留在物质要素的保护层面,尚未进入空间所承载的社会文化逻辑等非物质要素的保护层面。若保护仅体现当地文化的“果”,而忽视体现当地文化的“因”,这种保护力度是不够的。

应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重点加 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当地的营造团队、营造工具及营造 技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需得到较好的传承与 保护。营造技术和营造艺术可通过记录的方式,对研究 方法和实地经验进行保存与总结,但其中的营造细节与 工具应用需要传承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 融入时代发展的传承方法

目前,官式建筑营造技艺的应用范围较广,得到政府高度重视,有较好的保存和发展前景。地方营造技艺因传统民居逐渐消失,故其应用范围较窄,生存空间狭小,通过现场调研得知当地部分匠人有高超的营造技艺,但因工作范围局限,鲜有年轻人去学习、传承 [9]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不能局限于对传统建筑 的修缮和维护,要对民居空间进行功能植入或置 换,在民居中引入现代功能,如民宿、展览馆、传 统手工艺作坊等,以点带面,激发聚落活力。此种 模式既可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营造技艺保护与 更新机制的长效运行。同时,传统营造技艺应紧跟 时代发展潮流实现自我更新,可将传统材料与传统 建筑构造技术等应用于现代建筑创作,以扩宽营造 技艺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王勤熙.山西省太谷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2]五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五台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3]陈建军.晋北合院式民居空间形态分析[J].山西建筑,2011,37(35):6-8.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5]李星越.交城县磁窑村聚落与建筑形态研究及其保护发展途径探析[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9.

[6]杜献宁,贾丹丹.山西晋城传统民居门楼装饰艺术浅析[J].建筑与文化,2020(3):210-212.

[7]张雪松.话说土地神[N].中国民族报,2012-1-3(7).

[8]李瑞琪.山西省高平市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9]山西大学“山西传统工艺史”编写组.山西传统工艺史纲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信息

梁变凤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白艳红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徐 强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