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城市记忆:徐州回龙窝历史街区游客服务中心
设计师之友
2024年05月23日 14:55:21
来自于公装设计
只看楼主

       



       

一、场所与文脉


徐州又称彭城,是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黄河故道流经徐州古城区北侧和西侧。虽然历史上黄河长期泛滥,但徐州因地理位置独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故城址基本未迁而采用层叠方式原址重建,于是老城地下形成了独特的“城下城、府下府、街下街、井下井”的原址叠压现象。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徐州老城区形成了历史格局基本延续,但是历史物质环境呈现为支离破碎的状态。如何在历史信息碎片化的环境中做到文脉保护,成了我们城市设计者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晨景

回龙窝片区位于徐州老城南门东北侧,始建于清朝,距今有200多年历史。2012年,中衡设计开始介入回龙窝片区的改造规划和设计工作。基于“城叠城”的现象,结合城市其他地方发现的地下城墙遗址、历史城市格局和相关地方志的记载,设计团队推断出片区南端的地下城墙轨迹,但无法确定地下城墙是否还存在、保存状况如何等具体情况。为了保护城市文脉和肌理,设计团队在设计之初以地下城墙轨迹为基础,将片区以城墙为界分成南北两区来设计,同时与片区东侧的快哉亭地面复建城墙建立了对位关系。

     

西北角人视

随着施工的进程,2014年底,施工单位在片区的东南端、西北端分别各发现和挖掘了一处地下城墙片段。经考古发掘和研究,这两处均为明代城墙遗址,呈东西走向,与早期设计推断位置基本一致;且因长期在地下,保存状况良好。

     

玻璃城墙

城墙被发掘出来后,设计团队根据地下城墙的位置、高宽等情况重新避让、调整和优化,最终决定沿西侧城墙设计为城墙博物馆,将地下城墙设计成下沉庭院的围合构件,并作为最重要的展品融入其中,同时在地面保留与东侧城墙呼应的轴线。东侧城墙则结合功能设计为有历史遗存空间的游客服务中心。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  
 
▲负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立面  

     
剖面  
 



       

二、透明城墙

东侧地下城墙长约45米,位于西侧地下城墙和快哉亭公园地面复建城墙之间,起着重要的承启功能。如何处理这段城墙的承东启西的关系,特别是与东侧复建城墙的空间关系,成为了这部分设计工作的重点问题。

     

老先生记忆手绘

     
地下城墙  
 

2.1、城墙间的对话

综合整个片区的保护和延续城市记忆的设计原则,设计团队决定采用对话的方式,来解决三段城墙片段的空间联系,进而延续城市文脉,织补城市的历史关系。


首先,地下城墙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城市的空间,必然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展示。我们采用了和西侧城墙博物馆类似的保护策略:下挖下沉庭院,,以完整展示这部分城墙遗迹。其次,在不影响地下城墙遗迹的前提下,在其上方采用当代钢结构透明玻璃体体块,既对地下城墙遗迹有保护作用,又作为“透明城墙”与东侧复建城墙和西侧地下城墙遗迹分别遥相呼应,从而完成了三段城墙间的对话。为了与回龙窝历史街区中的老砖老瓦的厚重质感呼应,以及为了与“透明城墙”产生反差,故在南边布置石材质感的厚重体块作为配套功能。厚重体块四周开不同大小的洞口,分别与周边进行视线和交通上的联系。最后,在“透明城墙”和石材体块之间、、石材体块与场地之间、“透明城墙”内部增加连廊、草坡、吊廊来实现互通,实现曾经的历史时空与当代时空的流动链接。至此,徐州古城的南城墙东段轨迹文脉活化显示出来。

 
 
 
     

生成分析

2.2、城墙内的流动

从历史街区西侧的城墙博物馆沿着地下城墙轨迹往东走,通过大台阶可以下至下沉庭院。在下沉庭院往北看,能看到保存下来的完整城墙遗址。斑驳的老城墙,崎岖不平的顶部轮廓,在光影中更显出历史的沧桑。

     

城墙遗址

整个下沉庭院的地面和墙面表面都用老石材敷设。老城墙和老石材,与当代钢结构的玻璃和连廊、庭院中间的银杏树,形成时空的反差对比,似乎陈述着历史与当代的故事。

     
     

一层连桥

顺着下沉庭院的旋转钢楼梯上至地面,通过一层钢结构连廊进入到了“透明城墙”内部。人们在一层平台上往东隔路相望到复建的城墙段后,往西沿着平缓的吊廊徐徐而上;期间透过坡道地面开的玻璃洞口,往下看到城墙遗址的不同部位,感受着“城下城”的特殊情境,隐喻着时空的折叠。

     

城墙遗址内部

人们走在城墙遗迹上方,感受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动的吊廊光影,充分想象和体验曾经在这里发生的城市更迭和沧海桑田,颇有古今交融的韵味。

     

吊廊

2.3、城墙与城市生活

“透明城墙”除了保护和展示城墙遗址外,还成为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城墙遗址除了作为历史基因留存,同时也通过设计的加持,可以作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和城市一起继续成长,见证越来越美好的城市生活。

 
 
 
 


2.4、城墙与街区风貌

“透明城墙”以透明的属性,消减了体块的体量,将历史街区与当代城市生活无遮挡的交融,将街区的传统生活和忙碌的当代节奏互相反射和叠加。  
 
     

二层连桥

     
   
拾级而上    
   

       

三、石材体块的补充

沿着“透明城墙”内部的吊廊缓缓上升至顶,再经过二层的空中连廊通至南边的石材体块内部。石材体块的东西均开简约的大洞口,犹如个时空视窗:西边洞口朝向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东边洞口隔路望向复建的地上城墙和远处的城市风景;传统的历史文化与当代城市在时空视窗中穿梭。

石材体块造型采用灰色干挂石材,粗糙的质感与历史街区的清水灰色老砖墙面呼应;下部直接用回收的老石材砌面和现代的玻璃幕墙,结合从二层视窗斜至一层地面的大草坡,衔接历史与现代的过渡。

 
穿插  


       

四、文脉节点

回龙窝历史街区游客中心中的“透明城墙”建成后,给徐州古城区又增加了一处历史文脉节点。古彭城在各个历史文脉的不断补充中,迎来当代的新生和发展。


     



       

五、结 语

历史文化遗存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让我们认识自己的重要源泉。中国城市中有太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每一处都有其无法替代的重要性。我们在城市管理和城市设计中应该充分重视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应该对其进行分析和特殊对话,让每一处都在当代城市生活中保留自己的特点和内涵。充分利用历史遗存价值,提升城市品质和增加每个城市自己独有的文化魅力,进而以点连线成面,最终完善每个城市自己的文脉节点,完善每个历史文化遗存自己的使命。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