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江,天下第一
刚毅的口罩
2024年05月16日 14:55:35
只看楼主

◎ 作者:南朝子云 ◎ 全文约8500字 阅读需要约21分钟 ◎ 图片:图虫创意、摄图网 ◎ 本文首发于【锦绣人文地理】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 作者:南朝子云
◎ 全文约8500字 阅读需要约21分钟
◎ 图片:图虫创意、摄图网
◎ 本文首发于【锦绣人文地理】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将对时间的感慨寄托于锦绣山河,虽有千言万语,终不及孔夫子的这句口头语。

 

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神州大地上最壮阔的两条江河—— 黄河 长江


图片|中国主要河流湖泊分布图(审图号:GS(2019)4345号) · 自然资源部  ?

 

从地图上看,长江与黄河的流域面积几乎囊括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


江河的第一滴水从三江源落下,黄河北上,画出一个巨大的“几”字,长江南下,构成一个绵长的“V”字。

 

江河跨过中国地形的第一、二、三级阶梯,流经高原、峡谷、盆地、平原,既分道扬镳,向外扩展,又调转方向,一同东流。


图片|上图:位于黄河源区的鄂陵湖。下图:长江北源楚玛尔河 · 摄图网 图虫创意 ?

 

长江与黄河,形成中华文明的 “双河结构”


不同于欧亚大陆的其他江河(如欧洲的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向相反,国家林立),长江与黄河自西向东流淌,其流域为中国所独有,而两河跨流域的融合,也确立了中国自古以来统一而多元的整体。

 

尽管同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但相比黄河, 长江在历史上一直是被遗忘的文明之源


图片|上图:长江三峡风光。下 图:黄河壶口瀑布  · 摄图网 ?

 

古人受“中原中心论”的误导,以为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唯一的发祥地,而忽视了长江作为另一源头的地位。


实际上, 至迟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已经有明显的二元一体格局 :南江北河;南炎北黄;南道北儒;南凤北龙;南水稻北粟麦;南《离骚》北《诗经》……

 

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发掘不断涌现新成果,以及传统历史观被打破,长江及其文明才得到应有的致敬。

 

自诞生以来,长江奔流千万年, 6300多公里 的江水之中,说不尽万古沧桑。


图片|南京长江大桥与滨江景观 · 图虫创意 ?  

 


 

中国人的祖先幻想过开天辟地的传说。


在最初的时候,天地不分,一片混沌。后来,一个叫 盘古 的天神从无尽的长夜中醒来,他支撑在天地之间,为世界的诞生耗尽了精力。盘古逝去后,四肢与躯干变成东南西北四极和五岳名山,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


图片|青海玉树长江通天河河段上游 · 图虫创意 ?

 

长江,古称“江”或“大江”。


《诗经》中的《周南·汉广》有一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里的“江”就是指长江。后来,古人发现仅此一字不足以描绘大江的源远流长,又给其取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名字——长江。

 

江水哺育了长江文明,可长江究竟从何而来,是一个千古难题。


图片|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峰的冰川融水 · 图虫创意 ?


明代,旅行家 徐霞客 对长江源进行探索。按照先秦典籍《尚书》中,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的说法,四川的岷江被古人认为是长江的正源。“地理特长生”徐霞客发现,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

 

他亲赴云贵高原,通过对长江上游实地考察,著成《溯江纪源》,纠正了关于江源问题的错误,提出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是其正源, “推江源者, 当以金沙为首”


图片|长江上游金沙江,穿行于藏、川、滇各省 · 图虫创意 ?

 

然而,当时缺乏科技手段,徐霞客也在漫长的旅途中逐渐年迈,他终其一生都没能顺着金沙江继续寻找长江的源头。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考队才第一次来到位于唐古拉山脉的长江源。此后,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了 长江三大源流 ——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与北源楚玛尔河。


图片|长江上游水系图  · 锦绣人文地理 

 

发现长江源后,长江以6300余公里的河流全长,正式成为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尼罗河、南美洲亚马孙河,同时也是 亚洲第一长河

 

如今, 长江的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干流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 (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长江横卧于中华大地,如同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既有粗壮的主干,也有几百条支脉。


图片|长江流域水系图:长江流域水系,可划分为长江干流水系与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洞庭湖、汉江、鄱阳湖、太湖8个支流水系 · 中国地质调查局  ?

 

万里长江从雪山走来,从沼泽湿地涌出,横贯北纬30度线上的中国大陆。以 湖北宜昌 江西湖口 为分界点,长江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沿途不拒细流,汇纳百川,最终来到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太平洋。

 

从上游到下游,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沅江、湘江、赣江等大小支流涌向长江。


中国五大淡水湖中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与巢湖如这棵巨树的果实点缀其间,河流湖泊汇聚成漫天星河。


图片|长江中游水系图 · 锦绣人文地理  ?

 

这张庞大的树枝状水网,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带来生命之源与舟楫之利,而今 供养了全国1/3的人口

 

感慨长江的壮阔,诗仙李白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面对时间的长河,诗圣杜甫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长江之长,即便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甫,也无法一笔勾勒其雄伟壮美。若站在 地球46亿年 历程的高度,长江在地质史上的诞生过程,丝毫不逊色于神话中的开天辟地。


图片|石鼓大拐弯:长江上游金沙江与怒江、澜沧江一同南流,形成“三江并流”,到云南石鼓后掉头北上,向东流去 · 摄图网  ?


在科学界,长江的“年龄”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长期存在争议。

 

有学者认为,距今2亿多年前,地球上原本一整块的盘古大陆,持续发生板块分离运动,劳亚大陆(北方大陆)与冈瓦那大陆(南方大陆)之间涌入大量海水,形成一片横贯欧亚大陆南部的古地中海(特提斯海)。

 

那时,欧亚大陆的地势是东高西低,今长江流域所在地,包括青海南部、川、滇、黔等地的大部分,都被淹没在海水中,海湾一直延伸到巫峡与西陵峡一带,湖北秭归当时为滨海。


图片|起初,青藏高原不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也不如现在这样挺拔 · 摄图网 ?

 

随后的几次造山运动,将今长江上中游所在地壳缓慢抬升, 一条向西流入古地中海的古长江就此诞生,其流向与今日相反

 

到了距今1亿年前,板块移动导致四川盆地抬升,东部的云梦、洞庭盆地沉降, 形成相背而流的两条古长江 ,以三峡地区为分水岭,分别朝东、西两个方向流淌,静静等待融为一体的时候。


图片|三峡,瞿塘峡 · 图虫创意 ?

 

4000万年前,又一次重要的地壳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因其催生了喜马拉雅山脉,而得名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与此同时,地层发生了重大改变,西部的古地中海走向消退。

 

此后,随着造山运动,今长江上游急剧上升,形成高山、高原和断陷盆地;中下游和缓爬升,形成中低山、丘陵与平原, 奠定了今日长江流域阶梯式分布的雏形


图片|长江流域三维地势图:长江流域呈东西长、南北短的流域形态,地势西高东低,由河源到河口,总落差5400米,跨越中国地势三大阶梯 · 中国地质调查局  ?

 

300万年前,在喜马拉雅山隆起的影响下,青藏高原与西部山地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高东低地势形成,其地貌轮廓与现代的地貌已十分相似。


到了距今13万年前的末次冰期,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江河径流量陡增,长江以锐不可当之势,切穿巫峡,东西串通一气, 形成如今直奔东海的长江水系

 

经历多次洪荒裂变,长江就此诞生,并将迎来文明的曙光。


视频|航拍三峡西端入口夔门 · 摄图网  ?

 

 

 

余杭良渚 ,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而在距今5000年前,其所在的环太湖地区,曾经崛起了一个以玉石器惊艳人间的古国。

 

上世纪初,很多人不相信长江下游存在过远古文明,因为拿不出实证。

 

外号“卫大法师”的考古学家 卫聚贤 不信邪。这个北方人带着学生来到南方研究吴越文化,整日沉醉于考古学。


图片|良渚古城遗址 · 图虫创意  ?


有一天,有人带着在当地购得的石簇等文物前来,请卫大法师掌眼。卫聚贤一看这些文物古色盎然,大喜过望,之后遍访古董市场,寻找类似的遗物,他从购得的古石器推测,江浙一带也存在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卫聚贤等人的引领下,1936年,良渚首次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并在之后将发掘扩大范围至周边乡镇。随着一系列文物的出土,良渚文化在此后数十年逐渐显露真容。


图片|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 · 图虫创意  ?

 

良渚古城遗址 ,是长江下游首次发现的史前城址,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代最大的城址,于2019年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这里,中华先民致力于建造高台墓地、宫殿与宗教祭祀场所。一件号称 “琮王” 的玉琮上,四面描绘了8个同样的“神徽”。由于缺乏文字细节,我们至今也不知道良渚社会的神为何物,却能感受到良渚工匠的巧夺天工。在没有机械工具的时代,良渚玉工用双手在每毫米内均匀刻画出3-4根流畅的线条,刻成类似于饕餮的神人兽面纹。

 

良渚文化制造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玉礼器纹饰,与中原三代王朝的青铜器,一同揭开了中华文明礼制社会的序幕,迈入文明的门槛。


图片|良渚文化玉琮 · 图虫创意  ?

 

然而,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尚书》《左传》《史记》等传世典籍,还是20世纪初在黄河中下游发掘的仰韶、龙山、大汶口以及安阳殷墟等文化遗址,都表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

 

在传统史书中,中原以外的“四夷”,包括长江流域 ,直到汉代大都还是“断发文身”“不火食”的蛮荒之地,汉魏以后才逐渐接受中原文化的传播和教化。


图片|河姆渡遗址木构水井遗迹 · 图虫创意  ?


有位哲人说,一滴水能见太阳。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田野考古推进到长江流域,学界终于意识到,长江新石器文化发生的时间并不比黄河流域晚, 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考古学家苏秉琦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模式,形容为 “满天星斗”

 

在这条绵延万里的文化长廊上,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稻作农业, 溪、营盘山、屈家岭、河姆渡、崧泽、马家浜、良渚 等遗址如群星璀璨,先民创造的文化点亮了史前的星空。


视频|三星堆文物 · 锦绣人文地理

 

到了青铜时代,长江上游 巴蜀文化 的庄严神秘,中游 荆楚文化 的瑰丽奇绝,以及下游吴越文化的 隽秀灵动 ,在一件件不朽的青铜器中淬炼出长江文明独特的气质。

 

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 氐羌、滇黔 先民迁徙到高峡河谷走廊与云贵高原,通过狭窄的栈道与中原联系,一些古老的习俗保存至今。


图片|古滇国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西汉时期文物 · 图虫创意    ?

 

川江流域,古蜀人铸造的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瑰宝,沉睡三千年之后从泥土中苏醒,将今人的思绪牵动到古老的三星堆文化。

 

长江中游,距今已有3500年的盘龙城,崛起于江汉平原,这是商代南方最大的城邑之一。

 

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等商周青铜器,已成为传世国宝;安徽出土的祭国青铜器,大部分有铭文,书写长江青铜文化的源远流长;吴越的青铜兵器甲于天下,吴王夫差剑与越王勾践剑,至今散发凛冽的寒光,呈现列国纷争的历史。


图片|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 · 图虫创意    ?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游的 楚文化 异军突起。

 

楚人曾受中原歧视,却敢作敢为,从来都不认命。楚国国君熊通上位后,发动了讨伐随国的战争,他让随国国君给周天子传话说:“我们处在“蛮夷”地区,但如今诸侯都背叛王室,互相攻伐。我有军队,可凭此参与中原的政事,请周天子尊奉我的名号。”

 

尽管周天子已经衰微,但他仍对“蛮夷”自居的楚国人保持优越感,对熊通的要求予以否定。熊通大怒,自封为楚王,表示与周天子平起平坐,说:“王不加位,吾自尊耳。”此后,楚国成为诸侯中的强国,直到500年后被秦国所灭。


图片|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 · 图虫创意  ?

 

楚、巴蜀、吴越等文化,在长江流域交相辉映,并不断发展。此后两千年间,大大小小的政权称雄于长江流域,或争霸一方,或图谋天下,而崛起于北方的历代王朝为了统一中国发兵南下,也大多要经过长江顺流而下。


千百年来,一条若隐若现的 长江防线 横亘于神州大地。


东汉 初年,光武帝刘秀得陇望蜀,派兵南下,平定割据川蜀的公孙述。


两百年后,东汉末年三分天下的乱世中,汉室宗亲刘备建立的 蜀汉 与江东的 孙吴 政权,分别崛起于长江中上游与下游,并与曹魏南北抗衡,直到西晋大军顺江而下,三国重归一统。


图片|四川成都武侯祠 · 摄图网  ?


西晋灭亡后,偏安一方的 东晋 凭借江淮与长江中下游支流的防线,多次阻挡北方大军的南下。


南北朝时期, 宋、齐、梁、陈 四朝与北朝政权对峙,形成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代表的 南朝文化 ,有学者将长江边的建康城与同时期的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历经唐宋盛世,12世纪后,偏安江南的 南宋 将对长江防线的经营推向顶峰。南宋军民依靠长江上游川陕地区修筑的山城防御体系,以及中游荆襄、下游两淮的军事重镇,在与金人、蒙元的战争中鏖战多年,成为蒙古人征服欧亚霸业中最顽强的对手。


元末, 朱元璋 在南方群雄中崭露头角,随后从长江北上,推翻蒙元,建立明朝。


晚清, 太平军 与清军的主要战场也集中于两湖与江浙的长江沿岸。


图片|明太祖朱元璋,他建立的明朝,是中国古代唯一实现大一统的长江政权 · 摄图网  ?

 

正如明朝人杨慎所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从西晋末年的永嘉南渡,到北宋末年的宋室南渡,在历史上几次大规模战争的外因与气候的内因影响下,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长江流域输送了人口与生产技术, 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图片|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 锦绣人文地理

 

唐朝时,长江下游的扬州与位于川江的益州,号称 “扬一益二” ,是天下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宋明几百年间,从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的民间谚语,见证了长江流域出产的商品粮供养全国各地的史实。


大一统王朝即便定都北方,也不得不以长江流域为天下粮仓。长江的粮食,以及茶叶、桑麻、果木、丝绸等经济作物,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


图片|大运河地图:红色为隋唐大运河,绿色为京杭大运河  · 锦绣人文地理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经济最为富庶的江南一带,丝织业与棉纺织业日益兴盛,已经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

 

在思想文化的长河中,长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亦不遑多让。

 

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长江流域涌现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孙武为后世留下兵家名著《孙子兵法》;楚国的屈原开创了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文体;越国大夫范蠡功成名就后归隐经商,成为后世称颂的财神“陶朱公”。


图片| 苏州姑苏阊门  · 图虫创意  ?  

 

秦汉时期,《淮南子》见证黄老之学兴盛一时,长江水催生了张天师与“五斗米道”,最终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本土宗教——道教;巴山蜀水哺育了司马相如、扬雄等汉赋名家;会稽人(今属浙江绍兴)王充以实证的精神抨击谶纬神学与庸俗经学的流弊。

 

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继承了汉儒的务实学风,擅长正史与方志的修撰;荆楚、赣皖、吴越等地接纳大量衣冠南渡的北方人口,文化氛围渐浓,谈玄说妙,蔚然成风,随后迎来儒释道的合流。

 

唐代,无数诗人来到长江,在山水之间流连忘返,尽情吟咏。


图片|四川成都 杜甫草堂茅屋景区  · 图虫创意  ?

 

李白把长江当成了故乡水,多次泛舟长江,往来于中华各地: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将长江作为后半生的依托,最终在长江之上孤老飘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张若虚为长江写下“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宋代,江西学、湖湘学、蜀学、闽学、浙东学派,先后崛起于长江流域。


长江各城教育之风大兴,书院林立,南方士人在科举取士的比重中长期占据优势,宋词与南方山水画描摹了江南独一无二的风情。


图片|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 图虫创意  ?

 

到明代,王阳明弟子们创立的“浙中王门”学派享誉一时,流行于江南的白话小说日臻成熟,走向繁荣。


清代,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到戴震、龚自珍,无数大师的思想在长江回荡。

 

大江东去,人杰地灵,孕育出无数风流人物,谱写亘古不朽的伟大史诗。


图片|[明]佚名(一说 [宋]夏圭 ):《长江万里图》


 

 

南京城外,有一座 浡泥国王墓 ,至今已历经600年风雨。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 郑和下西洋 ,皆以长江为出入口,其船队远渡重洋,造访东南亚、阿拉伯半岛与非洲东岸国家。海外诸国在见识郑和壮观的船队后,纷纷对大明王朝向往不已,也派出使者前来中国友好交往。


图片| 郑和宝船复原模型 · 图虫创意?

 

其中,南太平洋爪哇属国浡泥国国王携王后、王子等王公大臣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到达南京,进行友好访问。永乐帝朱棣为国王的来访特设国宴欢迎,礼遇极隆。没过多久,浡泥国王不幸病故南京城,临终前留下遗嘱: “体魄托葬中华。”

 

朱棣为之感动,尊重其遗愿,以中国礼仪将浡泥国王葬于南京安德门石子岗,由专人祭扫,此后墓地一度湮灭,但有一段残碑尚存。

 

浡泥国王墓,成为长江对外开放的见证,也是长江海纳百川、吞吐古今的证明。


图片|坐落于南京雨花台区的浡泥国王墓景观  · 图虫创意?

 

万里江水的激荡,使长江拥有独一无二的 吸纳性、兼容性与包容性

 

近代以后,随着开埠通商的深入与轮船航线的开拓,从东南沿海到长江中上游,长江城市在中国历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近代最重要的两大工商业基地 ,即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和与武汉为中心的江汉交汇地带,都属于长江流域。


19世纪末,上海已经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对外贸易口岸,集中了全国1/4的工业资本,金融、铁路、矿业、银行等近代工商业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


图片|1907年建成的上海外白渡桥,连接黄浦区与虹口区,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口 · 摄图网  ?

 

晚清洋务运动时,其代表人物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等,都曾长期担任长江流域的地方督抚,他们为长江引入了世界先进的机器与技术。

 

1861年,曾国藩在皖江开办的 安庆内军械所 ,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开端,这座近代军工厂成功试制了国内的第一台蒸汽机与第一艘火轮船。此后,沿着长江一带, 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 等近代企业相继成立。


图片|长江下游的安庆,近代曾是安徽省省会,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图为安庆 迎江寺振风塔   ,“八百里皖江”的地标

 

在中国被迫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中, 上海、九江、汉口、重庆、沙市、苏州 等通商口岸城市,依托长江水道,发展为世界闻名的巨埠,而近代文化沿着长江传播,不断向内陆延伸,发生裂变,结出了革命的果实。

 

与此同时,长江各流域的文化也与时代交融。


图片|武汉大学,可溯源至晚清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 · 摄图网    ?

 

长江中游,湖南士人吸收西方近代学术,在近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转型过程中振臂高呼。邵阳人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受其影响,创办近代工厂,创建新式学堂,开启洋务运动。谭嗣同、陈天华等改革志士以及后来的一大批革命家,为中国革命奉献一生。


图片|清末,保路运动时期,四川民众奋起抗争

 

1911年,川江流域的四川爆发 “保路运动” ,从农业社会与功名科举中走出的城市士绅与巴蜀百姓,引起中华革命先,也使民族、民主意识逐渐深入社会。

 

同年, 武昌起义 在荆楚大地点燃了炮火,武汉三镇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图片|日落时分的长江主轴和武汉黄鹤楼 · 摄图网  ?


长江下游,吴越文化在与世界相拥的过程中,衍生出了“海派文化”。

 

1915年,作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的上海,见证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青年》 杂志的作者以长江流域各省人士为主,他们以枪代笔,发动思想变革,影响了一代青年。此后,科学社会主义沿着长江向大江南北传播,掀起了国内革命的浪潮。

 

而今,长江仍是引领时代潮流的财富之河,流金淌银,面朝世界,奔涌向海。


 

长江流域的9省2市,组成由四大城市群领衔的 长江经济带 ,面积约占全国的21.4%,近年来人口和GDP均超过全国的40%。


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国土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2.3%,却贡献了全国1/4左右的GDP,部分省市已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

 

数据显示,2021年, 全国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7个城市位于长江经济带 ,分别为上海、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和南京。


图片|长江下游省市地图 · 锦绣人文地理

 

 

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者鲍尔丁,以 “宇宙飞船经济理论” 形容我们居住的地球。

 

他说,地球就像茫茫宇宙中一艘小小的飞船,人口与经济的无序增长,终究会导致“飞船”内有限的资源耗尽,而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料将污染“飞船”,毒害船内的乘客,甚至导致“飞船坠落”。

 

鲍尔丁认为,人类应该使经济增长方式由“消耗型”转变为“生态型”,实现 可持续发展

 

长江的开发与保护,也是一个追求资源环境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图片|青海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藏羚羊 · 摄图网 ?

 

原始农业离不开灌水、排水。滔滔长江水为水稻生长提供了源泉,长江先民利用长江进行引水灌地,兴建农田水利。

 

早在先秦时,楚人兴建的期思陂与芍陂,引江淮之水灌溉,促进了楚国经济发展。

 

秦并巴蜀后,李冰建造都江堰,分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成都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

 

吴国崛起于长江下游,除了开凿运河,还利用湖滩、浅沼发展农业,围湖造田。素有“锦绣鱼米乡”之称的太湖地区水网密布,田连阡陌,渐渐桑禾相蔽,成就日后的富甲天下。

 

近千年来,长江口从今镇江、扬州一带,不断向东推进,后改道在上海入海,也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由于古人在长江中下游两岸修建起了防洪大堤,过去在中下游沉积的泥沙被集中向河口推送,自汉唐以来,长江口也不断向东边的大海推进,塑造了灯火璀璨的长江三角洲。

 

时至今日,中国人早已离不开长江。


 


水量 ,长江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天然水库。

 

水能 ,长江是世界水能第一大河,蕴藏量约2.68亿千瓦,每天生产的能量造福沿岸各省市。

 

水运 ,长江干流“黄金水道”的货运量稳居全球内河第一,无数船只从长江港口出海,运载着货物走向世界。

 

然而,文明的代价却是长江的生态危机。


千百年来,水土流失、水污染等问题,造成长江生态环境恶化。


 

唐代诗人杜甫晚年长期漂泊于长江流域的巴蜀与荆湘之间,一年四季,不分晨昏,每当提到长江水,不是“清”就是“澄”,而无一句提到“浑”“浊”“黄”。

 

“江清心可莹,竹冷发堪梳。”

“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

“日出清江望,暄和散旅愁。”


过了不到三百年,南宋时期长江的水土保持已大不如前。当时,有关川江和三峡地区的水文历史记述,经常出现“黄”“浊”和“浑”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对长江水的描述往往是这样的:

 

“暑候秋逾浊,江流晚更浑。”

“雨后涨江急,黄浊如潮沟。”


唐代诗人过三峡,写诗一定会写到的长江“猿啼”也逐渐消失。


长臂猿、白猿步步退隐不见,长江山林遭到人类大肆砍伐, “山渐童矣” 。一江春水向东流,变成了一江浊水向东流。


图片|三峡的两岸猿啼,如今已难寻觅 · 图虫创意  

 

过去,长江有句俗话, “千斤腊子万斤象”

 

“腊子”指的是大名鼎鼎的 中华鲟 ,而这里的“象”不是大象,而是有着象鼻状长吻的 白鲟 。这两种鱼类在长江中繁衍生息,白鲟个体的体重更是可超过500公斤。如今,被称为“活化石”的中华鲟已经濒临灭绝,号称“万斤象”的白鲟更是难觅踪迹。


图片|长江江豚,俗称“江猪” · 图虫创意  ?


此外,长江流域的 白鳍豚、江豚、达氏鲟、扬子鳄 等珍稀野生动物,早已陷入生存危机。它们与长江两岸的人一样,血液中流淌着的都是长江水,却在漫长的流浪中“失去”了家乡。

 

长江水网中,还有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代表的各种水生生物资源,其血肉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但如今资源量已大幅萎缩。


图片|扬子鳄,分布于长江下游,亦称“鼍” · 图虫创意  ?

 

近几十年来,我国不断推动对长江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研究。为了改变以往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避免竭泽而渔的悲剧,2020年开始启动的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为长江的亿万生灵保留一片自由的天地。


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的时间是3至4年,十年禁渔将为多数鱼类争取2至3个世代繁衍。


图片|洞庭湖渔民 · 图虫创意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浩浩荡荡的长江绵延万里,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守护母亲河的碧水晴空,也是守护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

 

如今,这条东方巨龙腾飞于大陆之上,满怀豪情,乘风破浪,将在开拓进取中续写下一个千年华章。


图片|上海崇明长江大桥 · 图虫创意  ?



...   完   ...



参考文献:

叶书宗,马洪林,朱敏彦:《长江文明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栏目组:《再说长江》,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朱汝兰:《长江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李学勤,徐吉军:《长江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

黄强:《长江流域的纵横水网》,长江出版社,2015

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中信出版社,2021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