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泗文思涌,运河源流长
礼貌的小蝌蚪
2024年05月16日 14:54:56
只看楼主

汶河、泗河、运河三条河流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在运河之都——济宁这个特殊的城市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编辑  |  张宁  


汶河、泗河、运河三条河流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在运河之都——济宁这个特殊的城市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编辑  |  张宁


 

思君
       
若汶水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曾经提到一条与济宁关系非常密切的河流——汶河。其诗云:“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汶河即大汶河,古称汶水。大汶河是黄河在山东的唯一支流,是泰安市最大的河流。大汶河全长208公里,流域面积8536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河流之一。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然而大汶河借地势自东向西,她是山东省内最大的倒流河。也是全国最大的倒流河。大汶河发源于号称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的旋崮山北麓,汇泰山、蒙山诸水系,自东向西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县市区,经东平湖流入黄河,我们济宁市的汶上县就因此河而得名。有人疑问汶上之名,说汶上在汶水下游,何以名汶上,有人认为汶上取名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汶上地处汶水下游。下字是不吉利的字眼,即使有下人们也不说下,因此就出现了汶上之名。二是汶河自东向西流淌,古人以左为上,而汶上在汶河以南,由东至西流向东平湖,南岸为左,因此就出现了汶上之名。还有一种说法笔者认为更科学些,汶上县春秋为中都,战国称平陆,汉改东平陆,隋复称平陆,唐天宝元年复称中都,汶上作为专用地名始于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古代地理一般把北定为上南定为下,汶河在县城的北面,故用“汶水在上(北)”之意取名为汶上。


李白与杜甫的交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首是《沙丘城下寄杜甫》,另一首就是《鲁郡东石门送杜甫》。在这首诗中大诗人李白又提到了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不仅发源于济宁而且流经济宁的大部分县区这条河就是著名的泗河。



秋波        
       
       
         
       
落泗水        


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杜甫》中写道:“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泗河又名泗水,山东省中部较大河流,泗河发源于今山东省泗水县东部山区的泉林,泗河原为淮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在任城石桥镇以南循今京杭运河至南阳镇,穿南阳湖而南,经今昭阳湖西,江苏省沛县东,又南至今徐州市东,东南经今泗阳县至今淮阴县码头镇(即古淮阴县)北入淮河。1128~1855年黄河夺淮入海期间,今徐州市以下河道被黄河侵夺淤塞断流。徐州市以上到任城石桥的一段积水变成了烟波浩渺的南四湖。从此,泗河之称仅限于上游任城区石桥镇以上一段。


目前的泗河干流长159公里,流域面积2361平方公里。泗河为山洪性河流,河水主要由降水补给,汛期洪水集中。除雨季有些水外,其他时间基本处于干枯状态,流域内煤炭资源丰富,兖州煤田即坐落其中。泗河流域是古代东夷族聚居之地,也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记载,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大禹等出生或活动的地点,大都在曲阜及其以东泗河上游一带。泗河流域也是儒家文化的渊源。儒家五圣以及墨子、仲子等众多的先贤都生长、活动在泗河流域。


虽然现在的泗河仅限于上游济宁市任城区石桥镇以上一段。但是在泗河曾经流过的下游地区,在泗河河畔的城市依然用自己的名字深情忆念着这条已经消失的河流,它们是江苏省的泗阳、泗洪和安徽省的泗县。泗河、汶河这两条著名的河流之所以能联系在一起,这与途经济宁地区的一条人工大河——京杭大运河密不可分。



运河        
       
       
         
       
源流长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中原霸夺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长安,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淮安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唐朝诗人胡曾与皮日休就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着不同的看法。胡曾诗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皮日休却这样评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皮日休的评价应该更中肯些、客观些、全面些。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济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淮安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淮安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取道济宁比绕道洛阳的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济宁成为大运河的枢纽中心,清朝重臣内阁个大学士《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张玉书,数度勘视河工,支持靳辅主持治河工程,在运河名镇南阳写下《过南阳》。诗曰:“运河源流长,堤柳半成行。吟罢江南句,熏风扑面凉。”


元、明、清时期,大运河山东段特别是济宁段能够顺利通航,这与借助泗河河道漕运,及引用汶河河水济运是不可分开的。



借泗河        
       
       
         
       
漕运        


明、清时期的运河大致与元代相同。元代的运河有三种不同河段:一是新开凿的运道,即今山东济宁市至今山东梁山县以北的济州河,梁山县到临清的会通河,通州到大都(今北京)的通惠河;二是利用宋以前临清至直沽的御河,扬州到淮安的淮扬运河和杭州到镇江的江南运河;三是利用天然河道,即淮安至济宁的泗河水道。当时,徐州以南的泗河,既成为黄河水道,又兼为运河航道;形成一河三道的特殊局面。徐州以北的泗河,则成为南北沟通黄河与济州河、会通河的运河航道。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铜瓦厢,徐州市以下的泗河河道被黄河侵夺淤塞断流。泗河在徐州以南才彻底消失。


汶河        
       
       
         
       
济运        


大运河山东段,特别是济宁至东平湖一段是京杭运河地势最高的一段,而济宁城北的南旺镇号称是运河的屋脊,是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济宁通则运河通。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浚会通河,宋礼疏通会通河以后这段仍然无水不能通航。便“微服私访”,遇见白英。白英老人是汶上县人,他曾任十多位运河民夫的领班,十分熟悉山东境内及其附近的地势、水情。为宋礼出“奇计”,在汶水坎河口修筑5里长“戴村坝”(此地地形高出南旺分水坝30余丈),汶水在此原来为向西北流,通过“戴村坝”堵水,通过新开80余里的小汶河水道,引汶水向东南流至大运河的南旺分水口,进行南北分流。


戴村坝截拦汶河水,经小汶河达南旺而流入运河。为调节入运之水的南北流量,便于此制高点建造了一个科学而合理的分水口,被后人称之为“龙王分水”。该分水的建造,先是在小汶河与运河交汇处的丁字口的对岸,筑砌了一道近300米的石护坡,以抵挡汶水的冲击。而后在河底部建造了一个鱼脊状的石拨,以石拨将汶水分流南北。改变石拨的形状、方向和位置即可调整南北分流比例。民间所传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便是当时分流的比例。后经考证,实际分流比例近于六比四,可见民间传说的分流比例是基本正确的。


汶河、泗河、运河三条河流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在运河之都——济宁这个特殊的城市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正是在借泗漕运和引汶济运的情况下才使得千里运河畅通700百余年。正是在全长1800公里的大运河的滔滔碧水的滋养下,济宁才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繁荣发展600多年。可喜的是,随着国家南水北调的实施,古老的汶河、泗河和大运河将重新获得新生,济宁这片故土将再次成为灵光四射的风水宝地。一个组群结构大城市(济、兖、邹、曲、嘉),一个儒济天下和宁四方的文化与文明之城,将在济南与徐州之间崛起,幸哉济宁,乐哉济宁!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