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个日式园林 | 中日建交第一对友好城市的见证--神户园
嘿呀嘿呀
2024年05月14日 13:44:39
只看楼主

来源:风景园林部落

1973年6月24日,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结为友好城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外城市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此后,这对地理相近、地位相似的友城创造出中外友城交往的多个“第一”,两座城市在经贸、环保、旅游、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交流合作的成果,已成为天津乃至中国对外友城合作的一个榜样。 1989年,为纪念天津和神户结为友好城市十五周年,水上公园修建日式庭园绿地“神户园”,也是对1985年在神户市建成天津森林绿地的情谊表达。神户园的设计方案由日方提出,日方还支援了部分日式木亭、木门、栏栅等。神户园集山石、小溪、树木三者为一体,充分展现了日本独特的园林风貌。

1973年6月24日,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结为友好城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外城市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此后,这对地理相近、地位相似的友城创造出中外友城交往的多个“第一”,两座城市在经贸、环保、旅游、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交流合作的成果,已成为天津乃至中国对外友城合作的一个榜样。

1989年,为纪念天津和神户结为友好城市十五周年,水上公园修建日式庭园绿地“神户园”,也是对1985年在神户市建成天津森林绿地的情谊表达。神户园的设计方案由日方提出,日方还支援了部分日式木亭、木门、栏栅等。神户园集山石、小溪、树木三者为一体,充分展现了日本独特的园林风貌。

神户园坐落于水上公园冬岛南部,占地1公顷,建筑面积175.28平方米,建于1989年,是中日两国恢复友好往来的标志性建筑。园内的建筑、景致、植物完全秉承日本文化一贯追求的无修饰、保持自然美的独特审美意趣。

1973年,天津市和神户市结为友好城市,是自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以来,两国间的第一对姊妹城市。1985年,在日本神户市森林植物园中种植了“天津林”,林中点置一块天津蓟县盘山中上古元时期的花岗岩,岩石上刻有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和神户市市长宫崎辰雄的题词,是天津赠予神户市的珍贵礼物。1988年9月,日本神户市市长宫崎辰雄率团访津,参加天津市和神户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15周年活动,并提出两市共同出资,修建象征两市友好的神户园。以神户市版图为基本框架,南湖象征神户港;堆土山象征神户六岬山;中间5000平方米的开阔草坪象征神户市区。

园中的5组日式建筑,所有木构及木栅栏不用任何油饰皆为原木色调,用紫铜叶包角裹边,做工和材料非常考究,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在正门入口旁,有一间日本老式店铺,店铺的两面墙壁挡板可自由拆装,便于经营,在小六岬山上,建有一亭名为“松风亭”,掩映于松树林中,小巧精致。对面就是建园纪念碑,上面镶嵌着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和神户市市长宫崎辰雄分别签款的碑文,中文碑文由已故园林局原副局长、造园专家张春泽撰文,已故著名书法家李鹤年书写。碑文的大意是两市以此园“同誌两市友好交往之过去,共促人民情谊发展之未来。”

依着铺设不同材料的甬路前行,绕过小六岬山,可见日式园灯沿路而设。来自日本的石灯笼点缀在水边、亭旁和山上,木质的坐台、座椅也分布园中,便于游人小憩。建在园内东南侧的一座木亭,不仅造型别致,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功能。相传在日本古代,这种木亭多建在乡间路边,是专为远途者休息住宿、躲风避雨而建造的。由于柳是天津的乡土树种,日本友人将之命名为“柳亭”,将此亭寓意为天津。在该亭的北面,与其相对的是1990年为纪念时任神户市市长笹山幸俊参观该园所建造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着笹山幸俊所作的《访神户园》七言诗:

寻访天津神户园

遥望六甲布引瀑

水注海河注渤海

愿更东流往神户

神户园中还建有樱亭和茶社,其建筑风貌均显现出了日本“天然无饰”的特色,而园中的景观设计也同样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日式风格园林。

神户园堆土为山,理水为溪,山上遍植苍松翠柏,山下铺植草坪,湖边的柳树婀娜多姿,各种水花点播在水面上。园内有用自然山石堆砌的瀑布,银白色的流水自高而下,由南向北经过山石点缀的小溪河道和几处叠水,湍湍汇入南部水池。水池的两侧建有日本风格的河卵石舟滨河岸,东侧建有木制的临水平台。在此向北望去,远山小亭、瀑布流水、蜿蜒小溪、草坪绿树,其间还有从盘山精挑细选的景观原石,或立或卧、大小不一,从而形成了动静结合禅意幽然的庭院景观,充分体现了日本独特的园林风貌。

神户园的成功建造,进一步促进了天津市与神户市的友好往来,同时也使广大天津市民足不出市便可欣赏到东瀛意韵。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