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绘制的《大运河计划新旧河线对比示意图》 里运河贯穿江苏淮安东西,地处南北要冲,自古为水运枢纽。历史上鼎盛时期,这里是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粮食储运中心、盐榷税务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实施裁弯取直工程,里运河才逐渐失去了航运功能。
1958年绘制的《大运河计划新旧河线对比示意图》
里运河贯穿江苏淮安东西,地处南北要冲,自古为水运枢纽。历史上鼎盛时期,这里是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粮食储运中心、盐榷税务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实施裁弯取直工程,里运河才逐渐失去了航运功能。
编辑 | 张宁
在淮安市档案馆里,1958年的《大运河计划新旧河线对比示意图》档案以及当年的《淮海报》,记录了里运河“人生”中这次影响深远的历史转身。
里运河已流淌千年,如今是淮安的一条内城河,因此,有的人以为因其处于城区而得名。其实,里运河起源于京杭大运河最早开挖的河段——邗沟,比淮安这座城市的历史更为久远。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进中原与齐晋争霸,便于水师北上和运兵运粮,开凿了南起长江边的邗城(今扬州城东南),北至淮河边的末口(今淮安礼字坝东),利用沿途湖泊串联成一条弯弯的运河,古称邗沟。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广陵太守陈登组织人力,将樊梁、白马诸湖泊相连通。经过历代修建,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长170余公里的里运河河道及走向初步定型。
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流经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00多公里。里运河只是京杭大运河的其中一段。与里运河相对应的“城外的运河”,是淮安清口到山东韩庄的中运河、韩庄到黄河南岸的山东南运河、黄河北岸到山东临清的山东北运河、临清到天津的南运河或卫运河、天津到通县(今北京通州区)的北运河、通县到北京的通惠河,以及杭州到镇江的江南运河。
里运河和中运河两岸堤身低矮单薄,防洪能力差。新中国成立前,洪水季节经常倒堤决口,淮安首当其冲。洪水过后,则水源枯竭,航运和人民生活用水都没有。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北段运河大部分河段的宽度仅剩20余米,最窄处仅10米左右。在丰水时,水深也仅有2米至3米,只能通行30吨左右的木船。枯水季节,则常常断航,甚至干涸见底,航运基本瘫痪。
新中国成立后,对大运河进行了治理。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运河已有11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通航,里运河还成为苏北的四大干渠之一的西干渠。1958年,国务院提出分期治理京杭大运河的任务和统一规划。
京杭大运河淮阴段的开挖工程计划在1959年8月底前后施工。在施工之前的1959年8月22日、25日,《淮海报》分两期刊发了题为《为什么要开挖京杭大运河?》的“宣传讲话”,以使“各界人民了解开挖京杭大运河的意义”。
该文称,新中国成立后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进行,京杭大运河沿线地区在工农业上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上海、杭州和南京这些地区已形成近代工业网,沿运河广大地区每年都有大量煤炭、工业原料和棉花、粮食等农产品需要运往天津、上海等地,支援工业建设。同时,又有大批的工业品、建筑材料、日用百货等需要运往各地农村,支援农业生产。特别是1958年后,运河沿线各种工农业产品的运输量成倍增长,而当时津浦铁路南段的运输量已经饱和。再从防洪、灌溉方面看,各地进行的河网化工程,也要求京杭大运河提前建设,以使农业的加速发展得到更为有力的保证。“京杭大运河的开挖,对淮阴发展水利交通运输事业和工农业生产都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什么要开挖京杭大运河?》一文还透露,第一期工程中,杨庄至叶云洞一段,是在老河道的西面新开一条河道,且靠近淮阴和淮安城区。
而《淮安水利志》记载,里运河淮阴至淮安段选线原来还有一个方案备选,即利用老河拓宽。但该段老河道处在市区,河道狭窄多弯,并有北门桥、水门桥、清江闸等跨河闸桥,两岸驳岸需拆除重建,沿岸工厂、民房需要拆迁的达25500多间,水下土方数量大,市区出土困难,施工和水陆交通皆有矛盾,淮阴港发展也受到限制。加上淮阴向下还有板闸、河下等城镇,拆迁任务大。而新开河道上自淮阴船闸,下接苏北灌溉总渠,与城市有适当距离,路线直,航道短,利于航运,利于城市和港区扩建,拆迁少,施工方便。老河仍保留,与新河相通。施工期间,新开河与杨庙地下涵洞均可在陆地施工,利用老运河维持通航。经过方案对比论证后,决定新开一条河道。
“陈集人民公社常备民工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保证按时参加京杭大运河上的开挖工程……”在1959年8月25日的《淮海报》上,这篇题为《陈集公社常备民工准备停当 待命开赴大运河工地》的文章与《为什么要开挖京杭大运河?》刊登在同一版面上。
据《淮海报》报道,在大运河淮阴工地上,投入了1.2万余名民工。第一期工程原计划在1960年6月完成,但由于省、地委要求在1959年年内完成,市委又先后两次增加民工,使工程有了飞跃的发展。最终,大运河淮阴市工段第一期工程提前半年完成。
“在去年九月份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平地,现在,一条两千九百公尺长、六十到一百六十公尺宽(河底)、五到五公尺五寸深的新河已经开成,两面筑起了四公尺高的大堤,经检验,工程质量良好。”1960年1月5日,《淮海报》描述了第一期工程完工后的情景。
有了新的河道后,里运河虽然基本失去了航运功能,但沿岸的慈云寺、御码头、清江大闸等历史文化遗存得到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