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园记 学园 花园 乐园 ▲ 鸟瞰,aerial view ?一舍建筑
▲ 沿街, view from the street ?一舍建筑
▲ 主入口,main entrance ?一舍建筑
▲ 流动的内院,the flowing inner court ?一舍建筑
▲ 从操场看教学楼,view from playground ?一舍建筑
项目选址于厦门市翔安区,环抱于若干自然村落之中。本案拟建一座48班的小学,以重新激活村落的教育空间。建筑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会给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建筑又是如何介入其中,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感染力?我们又如何在现有局促又刁钻的场地,创造出既能满足空间需求,又令人惊喜的公共文化建筑?
小朋友眼中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我想,在小朋友的认知里,一切皆未成方圆,包括空间的定义。墙不一定顶天立地,地也未必一马平川……小朋友在其间是相对自由的。
我们希望透过活力与秩序,创造多维度的生态教育空间,将学习、思考、社交延伸至室外,而整个校园本身就是一间巨大的“教室”,教育在空间中自然发生……
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发掘基地的特质,并在规划设计中以此作为出发点和主线,形成校园生态个性。我们保留场地现有的大基底,融合自然,创造一系列景观渗透空间。建筑因场地而生,由场地引导,最终与环境融为一体。
▲“顺势而为”,integration ?一舍建筑
至于边界,我们希望它是可以互动、允许变革的。我们巧妙利用场地高差,将操场抬高一层,并内退出灰空间,通过骑楼的方式,“归还”给城市。
设计模糊建筑竖向上的边界,以空间横向延伸打破场地束缚。引入“三明治”的空间布局,透过交往空间打破了室内外的限制。学校的公共空间变得开放而连续的,而不是被墙和楼板这些壁垒分割的。
▲向内、向外探索建筑的“负空间” ?一舍建筑
多种尺度的空间可以很好地平衡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建筑体量中虚实的对比,则创造出明亮而优美的空间,建筑仿佛与小朋友在玩一场色彩、肌理、光影以及虚实的空间游戏。
教学模式由保守性变成发展性,单一变成多元,单向性变成双向互动。因此,我们引入“综合模块“的概念,巧妙地设计了教学空间的弹性边界,教室边界可以拆解、重组,以适应不同课堂对空间的需求。
在原本乏味的狭长走道之中加入“口袋空间”之后,储藏空间、活动版块等被“藏”了起来。小朋友能在这种灵活多变的格局里,去探索、重组并定义属于自己的空间。
▲综合模块,cell ?一舍建筑
现学校已投入使用,而建筑它会永远处在 “非稳定”的格局里,等着小朋友去探索、定义。我们期望它能与使用者之间能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感染力……
▲从操场看教学楼,view from the playground ?一舍建筑
▲通高空间,向内探索 main entrance ?一舍建筑
▲入口广场,线性引导 main entrance ?一舍建筑
▲内院 ,内向静谧 permeable inner courtyard ?一舍建筑
▲流动的内院,the flowing inner court ?一舍建筑
▲教学楼,横向延伸,view from playground ?一舍建筑
▲灰空间,view from public place ?一舍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