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实施!新旧《排污许可管理办法》有什么变化?
低调的生菜
2024年04月22日 16:37:29
只看楼主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32号令, 新版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已于2023年12月25日由生态环境部2023年第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重磅发布,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范管理: 对排污许可管理进行规范,确保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依法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规定排放污染物。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32号令, 新版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已于2023年12月25日由生态环境部2023年第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重磅发布,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范管理: 对排污许可管理进行规范,确保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依法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规定排放污染物。

2. 分类管理: 根据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简化管理和排污登记管理。

3. 申请与审批: 明确了排污许可证的申请程序、所需材料和审批流程,以及审批部门的职责和要求。

4. 排污许可证内容: 规定了排污许可证应当包含的信息,如排污单位基本信息、许可排放量、排放标准、自行监测要求等。

5. 排污管理要求: 对持证排污单位的环境管理、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和信息公开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6. 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强化了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对违反排污许可管理办法的行为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7. 信息公开与社会监督: 鼓励公众参与监督,要求排污单位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8. 附则: 包括排污许可证的格式、涉及国家秘密的排污单位的管理、办法的施行时间等其他必要规定。这些核心内容共同构成了《排污许可管理办法》的框架,旨在通过法律手段控制和管理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有哪些变化,是很多环保人关心的问题,本文将新旧办法做一个对照,供小伙伴们参考:


     
     

新旧对照版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排污许可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排污许可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噪声等专项污染防治法律,以及《排污许可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审批、执行以及与排污许可相关的监督管理等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  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审批、执行以及与排污许可相关的监督管理等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排污单位应当依法持有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而未取得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三条  依照法律规定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简称排污单位) ,应当依法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依法需要填报排污登记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简称排污登记单位),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进行排污登记    
第三条  环境保护部依法制定并公布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明确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范围和申领时限。    
纳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申请并取得排污许可证;未纳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的排污单位,暂不需申请排污许可证。               
第四条  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简化管理和 排污登记管理    
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具体范围,依照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规定执行。 实行排污登记管理的排污登记单位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五条  对污染物产生量大、排放量大或者环境危害程度高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对其他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    
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或者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的具体范围,依照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规定执行。实行重点管理和简化管理的内容及要求,依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排污许可相关技术规范、指南等执行。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确定为重点排污单位。    
第六条第一款  环境保护部负责指导全国排污许可制度实施和监督。各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排污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第五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排污许可的统一监督管理。    
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设区的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排污许可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等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行为实行综合许可管理。    
2015年1月1日及以后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的排污单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批意见中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主要内容应当纳入排污许可证。               
第六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的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 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噪声 等污染物排放行为实行综合许可管理。    
第九条  环境保护部对实施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及其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和排放口实行统一编码管理    
第七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及其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和排放口实行统一编码管理。    
第十条  环境保护部负责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    
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变更、延续、注销、撤销、遗失补办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执行报告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管执法信息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记载,并按照本办法规定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    
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中记录的排污许可证相关电子信息与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依法具有同等效力。    
第八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    
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受理、审查、审批决定、变更、延续、注销、撤销、信息公开等应当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办理。排污单位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也可以通过信函等方式提交书面申请。    
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中记录的排污许可证相关电子信息与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记载的信息依法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部制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环境管理台账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技术规范、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以及其他排污许可政策、标准和规范    
删除    

第九条 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中报告的污染物实际排放量,可以作为开展年度生态环境统计、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考核、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等工作的依据。               
排污许可证应当作为排污权的确认凭证和排污权交易的管理载体。    
第二章 排污许可证内容    
第二章 排污许可证和排污登记表内容    
第十二条  排污许可证由正本和副本构成,正本载明基本信息,副本包括基本信息、登记事项、许可事项、承诺书等内容。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增加需要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的内容。    
第十条  排污许可证由正本和副本构成。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地方性法规,增加需要在排污许可证中记载的内容。    
第十三条  以下基本信息应当同时在排污许可证正本和副本中载明:    
(一)排污单位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生产经营场所地址、行业类别、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排污单位基本信息;    
(二)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发证机关、发证日期、证书编号和二维码等基本信息。    
第十四条 以下登记事项由排污单位申报,并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记录:    
(一)主要生产设施、主要产品及产能、主要原辅材料等;    
(二)产排污环节、污染防治设施等;    
(三)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依法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记录等。               
第十一条  排污许可证正本应当记载《条例》第十三条第一、二项规定的基本信息,排污许可证副本应当记载《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所有信息。    
法律法规规定的排污单位应当遵守的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噪声等控制污染物排放的要求,重污染天气等特殊时段禁止或者限制污染物排放的要求,以及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的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土壤污染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要求,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记载。    
第十五条  下列许可事项由排污单位申请,经核发环保部门审核后,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进行规定:    
(一)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污染物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等,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源的位置和数量;    
(二)排放口和无组织排放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许可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    
(三)取得排污许可证后应当遵守的环境管理要求;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许可事项。    
第十六条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排污单位排放口或者无组织排放源相应污染物的许可排放浓度。    
排污单位承诺执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浓度的,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规定。    
第十二条  排污单位承诺执行更加严格的排放限值的,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记载。    
第十七条  核发环保部门按照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规定的行业重点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核算方法,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确定排污单位的许可排放量。    
对于本办法实施前已有依法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核发环保部门应当按照行业重点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核算方法、环境质量改善要求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从严确定许可排放量。               
2015年1月1日及以后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的排污单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审批意见确定的排放量严于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确定的许可排放量的,核发环保部门应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审批意见要求确定排污单位的许可排放量。    
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要求排污单位执行更加严格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规定。    
本办法实施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许可排放量,确定排污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删除    
第十八条  下列环境管理要求由核发环保部门根据排污单位的申请材料、相关技术规范和监管需要,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进行规定:    
(一)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维护、无组织排放控制等要求;    
(二)自行监测要求、台账记录要求、执行报告内容和频次等要求;    
(三)排污单位信息公开要求;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删除    
第二十一条  排污许可证自作出许可决定之日起生效。首次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延续换发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               
对列入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产业政策目录中计划淘汰的落后工艺装备或者落后产品,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不得超过计划淘汰期限。    
删除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核发排污许可证,以及监督检查排污许可证实施情况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删除    

第十三条  排污登记表应当记载下列信息:    
(一)排污登记单位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行业类别、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负责人等基本信息;    
(二)污染物排放去向、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及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等。    
第三章 申请与核发    
第三章 申请与审批    
第六条第二款  排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排污许可证核发。地方性法规对核发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  排污单位应当在实际排污行为发生之前 ,向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审批部门)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海洋工程排污单位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  同一法人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所属、位于不同生产经营场所的排污单位,应当以其所属的法人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名义,分别向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有核发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核发环保部门)申请排污许可证。               
生产经营场所和排放口分别位于不同行政区域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核发环保部门负责核发排污许可证,并应当在核发前,征求其排放口所在地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意见。    
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有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场所排放污染物的,应当分别向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审批部门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第六条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确定本行政区域内负责受理排污许可证申请的核发环保部门、申请程序等相关事项,并向社会公告。    
依据环境质量改善要求,部分地区决定提前对部分行业实施排污许可管理的,该地区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报环境保护部备案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告。    
删除    
第二十四条  在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时限前已经建成并实际排污的排污单位,应当在名录规定时限申请排污许可证;在名录规定的时限后建成的排污单位,应当在启动生产设施或者在实际排污之前申请排污许可证。    
删除    
本对照版本由清和环境管理发布    
第二十五条  实行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在提交排污许可申请材料前,应当将承诺书、基本信息以及拟申请的许可事项向社会公开。公开途径应当选择包括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时间不得少于五个工作日。               
第十六条  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在提交排污许可证 首次申请或者重新申请材料前 ,应当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基本信息和拟申请许可事项, 并提交说明材料 。公开时间不得少于五个工作日。    
第二十条  排污单位在填报排污许可证申请时,应当承诺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是完整、真实和合法的;承诺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落实排污许可证规定的环境管理要求,并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    
第十七条  排污单位在填报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时,应当承诺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合法性,承诺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落实排污许可证规定的环境管理要求,并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    
第二十六条  排污单位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填报并提交排污许可证申请,同时向核发环保部门提交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印制的书面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应当包括: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主要内容包括:排污单位基本信息,主要生产设施、主要产品及产能、主要原辅材料,废气、废水等产排污环节和污染防治设施,申请的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按照排放口和生产设施或者车间申请的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执行的排放标准;    
(二)自行监测方案;    
(三)由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的承诺书;    
(四)排污单位有关排污口规范化的情况说明;    
(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文号,或者按照有关国家规定经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处理、整顿规范并符合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六)排污许可证申请前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    
(七)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经营管理单位还应当提供纳污范围、纳污排污单位名单、管网布置、最终排放去向等材料;    
(八)本办法实施后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排污单位存在通过污染物排放等量或者减量替代削减获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情况的,且出让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已经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供出让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完成变更的相关材料;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主要生产设施、主要产品产能等登记事项中涉及商业秘密的,排污单位应当进行标注。    
第十八条  排污单位应当依照《条例》第七条、第八条规定提交相应材料,并可以对申请材料进行 补充说明 ,一并提交审批部门。    
排污单位申请许可排放量的,应当一并提交排放量限值计算过程。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取的,还应当提交排污权交易指标的证明材料。    
污染物排放口已经建成的排污单位,应当提交有关排放口规范化的情况说明。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在申请排污许可证时,应当按照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编制自行监测方案。    
自行监测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监测点位及示意图、监测指标、监测频次;    
(二)使用的监测分析方法、采样方法;    
(三)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四)监测数据记录、整理、存档要求等。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在申请排污许可证时,应当按照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编制自行监测方案。    
自行监测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监测点位及示意图、监测指标、监测频次;    
(二)使用的监测分析方法;    
(三)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四)监测数据记录、整理、存档要求;    
(五) 监测数据信息公开要求    
第二十七条  核发环保部门收到排污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对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审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依照本办法不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告知排污单位不需要办理;    
(二)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排污单位向有核发权限的部门申请;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出具告知单,告知排污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可以当场更正的,应当允许排污单位当场更正;    
(四)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或者排污单位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排污许可证申请的决定,同时向排污单位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受理单或者不予受理告知单。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告知排污单位需要补正的材料,但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书面申请材料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第二十条  审批部门收到排污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后,依照《条例》第九条、第十条要求作出处理。    
审批部门可以组织技术机构对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进行技术评估,并承担相应费用。技术机构应当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提出技术评估意见,并对技术评估意见负责,不得向排污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技术机构开展技术评估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保守排污单位商业秘密。    
第二十八条  对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发环保部门不予核发排污许可证:    
(一)位于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建设区域内的;    
(二)属于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产业政策目录中明令淘汰或者立即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落后产品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不予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或者委托技术机构提供排污许可管理的技术支持。    
技术机构应当对其提交的技术报告负责,不得收取排污单位任何费用。    
第三十条  对采用相应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的,或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排污单位采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要求的污染治理技术的,核发环保部门可以认为排污单位采用的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措施有能力达到许可排放浓度要求。    
不符合前款情形的,排污单位可以通过提供监测数据予以证明。监测数据应当通过使用符合国家有关环境监测、计量认证规定和技术规范的监测设备取得;对于国内首次采用的污染治理技术,应当提供工程试验数据予以证明。               
环境保护部依据全国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适时修订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第二十一条  排污单位采用相应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的,或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排污单位采用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文件要求的污染防治技术的, 审批部门 可以认为排污单位采用的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措施能够达到许可排放浓度要求。    
不符合前款规定情形的,排污单位可以通过提供监测数据证明其采用的污染防治设施可以达到许可排放浓度要求。监测数据应当通过使用符合国家有关环境监测、计量认证规定和技术规范的监测设备取得;对于国内首次采用的污染防治技术,应当提供工程试验数据予以证明。    
第二十九条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满足下列条件的排污单位核发排污许可证:    
(一)依法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经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处理、整顿规范并符合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二)采用的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措施有能力达到许可排放浓度要求;    
(三)排放浓度符合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排放量符合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    
(四)自行监测方案符合相关技术规范;    
(五)本办法实施后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排污单位存在通过污染物排放等量或者减量替代削减获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情况的,出让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已完成排污许可证变更。    
第二十二条  对具备下列条件的排污单位,颁发排污许可证:    
(一)依法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文件,或者已经办理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手续;    
(二)污染物排放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重点污染物排放符合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文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其中,排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位于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还应当符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关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别要求;    
(三)采用污染防治设施可以达到许可排放浓度要求或者符合污染防治可行技术;    
(四)自行监测方案的监测点位、指标、频次等符合国家自行监测规范。    
第三十一条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自作出准予许可决定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核发环保部门向排污单位发放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排污许可证。               
核发环保部门在二十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排污单位。    
依法需要听证、检验、检测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所规定的期限内。核发环保部门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排污单位。    
第二十三条  审批部门应当在法定审批期限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颁发排污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出具不予许可决定书,书面告知排污单位不予许可的理由,以及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依法需要听证、检验、检测、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审批期限内,审批部门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排污单位。    
第三十二条  核发环保部门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须向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提交审核结果,获取全国统一的排污许可证编码。    
核发环保部门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应当将排污许可证正本以及副本中基本信息、许可事项及承诺书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    
核发环保部门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应当制作不予许可决定书,书面告知排污单位不予许可的理由,以及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    
第四十六条  排污单位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的,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届满三十个工作日前向原核发环保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十四条  排污单位依照《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提出延续排污许可证时,应当按照规定提交延续申请表。审批部门作出延续排污许可证决定的,延续后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自原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次日起计算。    
排污单位未依照《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提前六十日提交延续申请表,审批部门依法在原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之后作出延续排污许可证决定的,延续后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自作出延续决定之日起计算;审批部门依法在原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之前作出延续排污许可证决定的,延续后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自原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次日起计算。    
第四十七条  申请延续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延续排污许可证申请;    
(二)由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的承诺书;    
(三)与延续排污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四十八条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对延续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自受理延续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延续或者不予延续许可决定。    
作出延续许可决定的,向排污单位发放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排污许可证,收回原排污许可证正本,同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    

第二十五条  对符合《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应当重新申请排污许可证情形的, 排污单位应当在实际排污行为变化之前重新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排污单位应当提交排污许可证申请表、由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的承诺书以及与重新申请排污许可证有关的其他材料,并说明重新申请原因。    
重新申请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自审批部门作出重新申请审批决定之日起计算。    
第四十三条  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下列与排污单位有关的事项发生变化的,排污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核发环保部门提出变更排污许可证的申请:               
(一)排污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等正本中载明的基本信息发生变更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    
(二)因排污单位原因许可事项发生变更之日前三十个工作日内;    
(三)排污单位在原场址内实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在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后,排污行为发生变更之日前三十个工作日内;    
(四)新制修订的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前三十个工作日内;    
(五)依法分解落实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发生变化后三十个工作日内;    
(六)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限期达标规划实施前三十个工作日内;    
(七)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后三十个工作日内;    
(八)法律法规规定需要进行变更的其他情形。    
发生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情形,且通过污染物排放等量或者减量替代削减获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在排污单位提交变更排污许可申请前,出让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应当完成排污许可证变更。               
第二十六条  排污单位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等排污许可证正本中记载的基本信息发生变更的,排污单位应当自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审批部门提交变更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以及与变更排污许可证有关的其他材料。    
审批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变更决定,按规定换发排污许可证正本,相关变更内容载入排污许可证副本中的变更、延续记录。    
排污许可证记载信息的变更,不影响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    
第二十七条 排污单位适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发生变化,需要对排污许可证进行变更的,审批部门应当在标准生效之前和总量控制指标变化后依法对排污许可证相应事项进行变更    
第二十八条  除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情形外, 排污许可证记载内容发生变化的,排污单位可以主动向审批部门提出调整排污许可证内容的申请,审批部门应当及时对排污许可证记载内容进行调整。    
第四十四条  申请变更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变更排污许可证申请;    
(二)由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的承诺书;    
(三)与变更排污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四十五条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对变更申请材料进行审查,作出变更决定的,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载明变更内容并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同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属于本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情形的,还应当换发排污许可证正本。    
属于本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排污许可证期限仍自原证书核发之日起计算;属于本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情形的,变更后排污许可证期限自变更之日起计算。    
属于本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情形的,核发环保部门应当自受理变更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变更决定;属于本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他情形的,应当自受理变更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变更许可决定。    
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发环保部门应当依法办理排污许可证的注销手续,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               
(一)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排污单位被依法终止的;    
(三)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批部门应当依法办理排污许可证的注销手续,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    
(一)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排污单位依法终止的;    
(三) 排污许可证依法被撤销、吊销的    
(四)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发环保部门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可以撤销排污许可证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    
(一)超越法定职权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三)核发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排污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撤销排污许可证,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    
(一)超越法定职权审批排污许可证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审批排污许可证的;    
(三)审批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审批排污许可证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排污单位审批排污许可证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排污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排污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依法予以撤销。    
第五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排污许可证受理、核发及监管执法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符合受理条件但未依法受理申请的;    
(二)对符合许可条件的不依法准予核发排污许可证或者未在法定时限内作出准予核发排污许可证决定的;    
(三)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准予核发排污许可证或者超越法定职权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四)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时擅自收取费用的;    
(五)未依法公开排污许可相关信息的;    
(六)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其他应当依法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三十一条  上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对具有审批权限的下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排污许可证审批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属于《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违法情形的,上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    
第五十一条  排污许可证发生遗失、损毁的,排污单位应当在三十个工作日内向核发环保部门申请补领排污许可证;遗失排污许可证的,在申请补领前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发布遗失声明;损毁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同时交回被损毁的排污许可证。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在收到补领申请后十个工作日内补发排污许可证,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    
第三十二条  排污许可证发生遗失、损毁的,排污单位可以向审批部门申请补领。 已经办理排污许可证电子证照的排污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打印排污许可证。    
第四章 实施与监管    
第四章 排污管理    
第三十三条  禁止涂改排污许可证。禁止以出租、出借、买卖或者其他方式非法转让排污许可证。排污单位应当在生产经营场所内方便公众监督的位置悬挂排污许可证正本。               
删除    
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排污许可,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排污单位的申请和承诺,通过发放排污许可证法律文书形式,依法依规规范和限制排污行为,明确环境管理要求,依据排污许可证对排污单位实施监管执法的环境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排污单位应当依照《条例》规定,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排污登记单位应当依照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管理规定运行和维护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规范化排放口,落实排污主体责任,控制污染物排放。    
第三十四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安装或者使用符合国家有关环境监测、计量认证规定的监测设备,按照规定维护监测设施,开展自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实施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对未采用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的,应当加强自行监测,评估污染防治技术达标可行性。    
第三十四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和有关标准规范,依法开展自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原始监测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五年    
排污单位对自行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不得篡改、伪造。    
第三十六条  污染物实际排放量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废气、污水的排污口、生产设施或者车间分别计算,依照下列方法和顺序计算:    
(一)依法安装使用了符合国家规定和监测规范的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按照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计算;               
(二)依法不需安装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按照符合国家规定和监测规范的污染物手工监测数据计算;    
(三)不能按照本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方法计算的,包括依法应当安装而未安装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或者自动监测设备不符合规定的,按照环境保护部规定的产排污系数、物料衡算方法计算。    
第三十五条  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安装、使用、维护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排污单位发现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传输数据异常的,应当及时报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并进行检查、修复。    
第三十五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中关于台账记录的要求,根据生产特点和污染物排放特点,按照排污口或者无组织排放源进行记录。记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主要生产设施运行情况;发生异常情况的,应当记录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及管理信息;发生异常情况的,应当记录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三)污染物实际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发生超标排放情况的,应当记录超标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四)其他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应当记录的信息。    
台账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三年。    
第三十六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格式、内容和频次要求记录环境管理台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主要生产设施运行情况;发生异常情况的,应当记录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及管理信息;发生异常情况的,应当记录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三)污染物实际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发生超标排放情况的,应当记录超标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四)其他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应当记录的信息。    
环境管理台账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五年    
第三十七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关于执行报告内容和频次的要求,编制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               
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包括年度执行报告、季度执行报告和月执行报告。    
排污单位应当每年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填报、提交排污许可证年度执行报告并公开,同时向核发环保部门提交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印制的书面执行报告。书面执行报告应当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    
盖章。    
季度执行报告和月执行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根据自行监测结果说明污染物实际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及达标判定分析;    
(二)排污单位超标排放或者污染防治设施异常情况的说明。    
年度执行报告可以替代当季度或者当月的执行报告,并增加以下内容:    
(一)排污单位基本生产信息;    
(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    
(三)自行监测执行情况;    
(四)环境管理台账记录执行情况;    
(五)信息公开情况;    
(六)排污单位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               
(七)其他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内容执行情况等。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中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主要内容,应当由排污单位记载在该项目验收完成当年排污许可证年度执行报告中。    
排污单位发生污染事故排放时,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时报告。    
第三十七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执行报告内容、频次和时间要求,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填报、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    
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包括年度执行报告、季度执行报告和月执行报告。    
季度执行报告和月执行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根据自行监测结果说明污染物实际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及达标判定分析;    
(二)排污单位超标排放或者污染防治设施异常情况的说明。    
年度执行报告可以替代当季度或者当月的执行报告,并增加以下内容:    
(一)排污单位基本生产信息;    
(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    
(三)自行监测执行情况;    
(四)环境管理台账记录执行情况;    
(五)信息公开情况;    
(六)排污单位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    
(七)其他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内容执行情况。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报告中污染源监测数据等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主要内容,应当由排污单位记载在该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完成当年的排污许可证年度执行报告中。 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应当作为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要依据。    
排污单位发生污染事故排放时,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时报告。清和环境管理发布    

第三十八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如实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    
污染物排放信息应当包括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自行监测数据等;水污染物排入市政排水管网的,还应当包括污水接入市政排水管网位置、排放方式等信息。    

第三十九条 排污登记单位应当在实际排污行为发生之前,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填报排污登记表,提交后即时生成登记编号和回执,由排污登记单位自行留存。排污登记单位应当对填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排污登记表自获得登记编号之日起生效,有效期限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排污登记信息发生变动的,排污登记单位应当自发生变动之日起二十日内进行变更登记。               
排污登记单位因关闭等原因不再排污的,应当及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注销排污登记表。    
排污登记单位因生产和排污情况发生变化等原因,依法需要申领排污许可证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及时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注销排污登记表。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执法计划,结合排污单位环境信用记录,确定执法监管重点和检查频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重点检查排污许可证规定的许可事项的实施情况。通过执法监测、核查台账记录和自动监测数据以及其他监控手段,核实排污数据和执行报告的真实性,判定是否符合许可排放浓度和许可排放量,检查环境管理要求落实情况。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现场检查的时间、内容、结果以及处罚决定记入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依法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布监管执法信息、无排污许可证和违反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污的排污单位名单。    
第四十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将排污许可证和排污登记信息纳入执法监管数据库,将排污许可执法检查纳入生态环境执法年度计划,加强对排污许可证记载事项的清单式执法检查。    
对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不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排放污染物、未按规定填报排污登记表等违反排污许可管理的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一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落实情况的检查,重点检查排污单位提交执行报告的及时性、报告内容的完整性、排污行为的合规性、污染物排放量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各项管理要求的落实情况等内容。               
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检查依托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开展。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要求排污单位补充提供环境管理台账记录、自行监测数据等相关材料,必要时可以组织开展现场核查。    
第四十一条  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对具有核发权限的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排污许可证核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属于本办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违法情形的,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依法撤销。    
第四十二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排污许可证质量管理,建立质量审核机制,定期开展排污许可证质量核查。    
第三十八条  排污单位应当对提交的台账记录、监测数据和执行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依法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三条  排污单位应当树立持证排污、按证排污意识,及时公开排污信息,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鼓励社会公众依法参与监督排污单位和排污登记单位排污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均有权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处理,按照有关规定向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四十二条  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督。排污单位应当及时公开有关排污信息,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排污单位有违反本办法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    
接受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处理,并按照有关规定对调查结果予以反馈,同时为举报人保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排污单位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核发环保部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    
删除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未及时申请变更排污许可证的;或者违反本办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未及时补办排污许可证的,由核发环保部门责令改正。    
删除    
第五十五条  重点排污单位未依法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有关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依法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删除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依法责令停产整治:    
(一)未按照规定对所排放的工业废气和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进行监测,或者未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的;    
(二)未按照规定安装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按照规定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或者未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               
删除    
第五十七条  排污单位存在以下无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情形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一)依法应当申请排污许可证但未申请,或者申请后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    
(二)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后未申请延续排污许可证,或者延续申请未经核发环保部门许可仍排放污染物的;    
(三)被依法撤销排污许可证后仍排放污染物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删除    
第五十八条  排污单位存在以下违反排污许可证行为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一)超过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    
(二)通过偷排、篡改或者伪造监测数据、以逃避现场检查为目的的临时停产、非紧急情况下开启应急排放通道、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三)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私设暗管,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水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    
(四)其他违反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的。    
删除    
第五十九条  排污单位违法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组织复查,发现其继续违法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或者拒绝、阻挠复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依法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删除    
第六十条  排污单位发生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第二、三项或者第三十七条第四款第二项规定的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核发环保部门,且主动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从轻处罚。               
排污单位应当在相应季度执行报告或者月执行报告中记载本条第一款情况。    
删除    
第七章 附则    
第六章 附则    
第六十一条  依照本办法首次发放排污许可证时,对于在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投产、运营的排污单位,存在以下情形之一,排污单位承诺改正并提出改正方案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向其核发排污许可证,并在排污许可证中记载其存在的问题,规定其承诺改正内容和承诺改正期限:    
(一)在本办法实施前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不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一项条件;    
(二)不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二项条件。    
对于不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一项条件的排污单位,由核发环保部门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对于不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二项条件的排污单位,由核发环保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九条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三条,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罚款。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核发环保部门责令改正内容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内容,应当与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改正内容一致;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核发环保部门责令改正期限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期限,应当与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改正期限的起止时间一致。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改正期限为三至六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    
在改正期间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期间,排污单位应当按证排污,执行自行监测、台账记录和执行报告制度,核发环保部门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加强监督检查。    
删除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改正期限到期,排污单位完成改正任务或者提前完成改正任务的,可以向核发环保部门申请变更排污许可证,核发环保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五章规定对排污许可证进行变更。    
本办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改正期限到期,排污单位仍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由核发环保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九条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三条或者《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提出建议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并按照本办法第五十条规定注销排污许可证。               
删除    
第六十三条  对于本办法实施前依据地方性法规核发的排污许可证,尚在有效期内的,原核发环保部门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填报数据,获取排污许可证编码;已经到期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申请排污许可证。    
删除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排污许可证格式、第二十条规定的承诺书样本和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格式,由环境保护部制定。    
第四十四条  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承诺书样本和申请、延续、变更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格式,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    
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主要负责人是指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非法人单位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删除    
第六十七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排污单位,其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变更、延续、注销、撤销、遗失补办应当按照保密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排污单位涉及国家秘密的,其排污许可、排污登记及相关的监督管理等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8号)同时废止。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