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源营景:一种干旱地区保水安民与风景营造的协同理念
白工6913
白工6913 Lv.2
2024年04月11日 10:42:43
只看楼主

来源:城市规划

|

作者:点击关注 >

1   何谓“护源营景” 中国本土规划素来以民生保障为本。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尤重水源地的保护与涵养,强调“护源”以保民、安民、养民,此为人居营建之关要。与此同时,古人往往善于结合水源地这一特殊空间的环境灵秀、民心所聚等特点,发掘风景与文化潜能,创造集生存之需、地利之特、风景之美、文化之胜于一体的特色空间,实现保水安民与风景营造的协同并举。由此逐渐形成了“护源营景”的优秀本土规划传统。


1

  何谓“护源营景”

中国本土规划素来以民生保障为本。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尤重水源地的保护与涵养,强调“护源”以保民、安民、养民,此为人居营建之关要。与此同时,古人往往善于结合水源地这一特殊空间的环境灵秀、民心所聚等特点,发掘风景与文化潜能,创造集生存之需、地利之特、风景之美、文化之胜于一体的特色空间,实现保水安民与风景营造的协同并举。由此逐渐形成了“护源营景”的优秀本土规划传统。

作为一种干旱地区保水安民与风景营造的协同理念,护源营景蕴含多层次实践要义:其首重保水源,强调通过植树保水土、砌堤扩塘、蓄水开渠等工程建设手段,涵养与培护水源地环境。在此基础上,择“清湍秀林”之风景地,或巧施堂、亭、榭、楼等人文建设,或点缀碑刻、石雕等小品文饰,标识护水之义,创造可供人登临揽胜、畅意舒怀的空间意境。同时,注重凸显水源地之神圣感,通过立祠筑庙,使人“瞻灵域而知敬畏”,加强保护管理,营造可祀神明、濯心性、禁顽愚的山水人文空间。纵观历史实践,护源营景重在将水源地保护的民生工程与人文建设、风景营造融贯一体,创造水光山色与楼宇相映的独特风景,实现涵护水源、利民厚生、彰显地方灵秀胜景的多维目标。基于此而形成的空间场所,亦往往成为一地之山水人文胜地,经久不衰。

2

 “护源营景”的传统实践

结合历史文献、舆图及实际调研可知,“护源营景”是中国城市人居建设在干旱环境下使涵养水源与营造景致相融合的重要实践方式,具有丰富的地区经验。如甘肃张掖,常年地旱少雨,农牧发展全赖水利。张掖城南有泉,水量颇丰,在城外东北聚为平湖,澄澈可鉴,城东用水多依靠此泉。古人也因泉水之胜在此营建了甘泉书院,先是采石筑池、环护泉源,在泉北立龙王庙以祀,可护泉源。同时,在书院内架泮桥、筑基址,营建三台阁、五云楼、爽心亭等建筑,景致蔚然可观,为河西一大胜景。

  ▲    甘泉书院图 [引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甘州府志》]

陕西略阳,旧城地狭且人稠密,新城建成之后,因汲水不便,于北门内城隈隙地掘井得泉,水极清浏,暂缓城内用水之需。后又凿井于城南,此泉水量更盛,极大缓解城内缺水窘境。于是修亭、建龙王祠,改善环境保护泉源,来此汲水之民络绎不绝,遂成略阳当地人文胜景,赞曰“一经画间,俾略城内有南北两井,实可以利济无疆,万世永赖矣”。山西新绛,由于城周边井水卤咸不能饮用,于是在九原山下凿渠引鼓堆泉水,此水可浇灌良田,引水入城后,流经街市、衙署、寺庙,城内多用此水。同时在城内择址聚水,始建“绛守居园池”,后增建莲花池、洄涟亭、苍塘等,并立祠庙加强水源的保护与管理,形成集护水、灌溉与园林风景于一体的人居创造。河北获鹿县有白鹿泉,泉水甘美,可煎造汤药、酿造酒浆,于泉旁营建泉神祠和白鹿泉亭以护水源,亦成为当地的人文胜景。本文从诸多案例中遴选山西介休洪山源神庙、宁夏海原南池西池、新疆哈密屯田渠、甘肃敦煌月牙泉,对“护源营景”的传统实践做进一步阐释。

山西介休,东部洪山有泉水涌出,可灌田万顷,得沃壤之利。北宋时期就在此凿池筑堤、开渠输水、营造神堂环护水源。明万历年间,庙宇建筑颓然将倾,又因选址于山之西阜,“泉出左腋而庙中不可见”,且南山矗庙前如面墙,形势阻塞。随后择山之南阜开阔之地营建新庙,立轴起宇名源神。庙成以后,居其内可仰眺诸峰左右盘礴,宛若双阙,可俯瞰飞泉泻出如万斛珠涌,侧耳可闻泉落之声如鸣珮环。庙门外,地势渐下,作石梯数十级,其前叠桥树坊,立于桥上目送泉流如“神膏白溢”,瞻眺久之,心旷神怡。每年农历正月初三,“高士云集,兴船频届”“钓叟樵翁,寻溪绕涧”,民众云集于此祭祀源神,商定用水之规,为介休一大人文盛景。 

  ▲    狐岐胜水图 [引自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介休县志》]
  ▲    介休洪山泉水利图 [引自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新浚洪山源泉记》碑刻拓片]
宁夏海原,元明时期均属牧场,此地十年九旱,为宁夏最为干旱地区之一。“城内之水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历史上每遇天旱,城内便无水可用。近城水源唯城南五桥山的五泉水,此泉为造物之奇观,水质甘香,昼夜不停,于是开渠引水以便纾解缺水之困。沿渠汲饮之余,灌溉农圃,不竭不涸,足以资民生之用。为保障城内用水,引水注入城南、城西涝池,“沙堤环绕”“栽树以护之”,池水波光清澈,月影如玉鉴平开,人们常以“烹茶池上涤烦襟”,成为“城市山林乐趣”之所。引水入城后,沿岸广植树木,形成了“桃花沿岸放,棠阴夹堤过”“草影迷离春涨腻”的西北旱地风景。

▲  海原城池图 [引自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海城县志》]

新疆哈密,历史上多次进行大规模屯田建设,但由于深居内陆,干旱少雨,为解决屯田兴农过程中的灌溉用水,古人采取将水利建设与屯田垦荒并举措施,沿途通过建闸开渠,筑修拦水坝、聚水坝、激水坝等,从城东、城北山中引水,一部分用于屯田农用,一部分则通过筑小渠引入城中,曲折流转之后再汇入城之南湖,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态农业与城市生活用水系统。同时,沿诸水渠两岸均植柳树等以固堤岸,每至春夏,沿途绿意焕发、生机盎然,广阔的塞外绿洲,逶迤的渠水,构成了一幅大漠戈壁上的田园胜景,过往文人墨客无不题诗赞叹“两行弱柳迎幽客,一带清溪抱碧园。”
  ▲    哈密舆地全图 [引自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哈密志》]
甘肃敦煌,在城南有鸣沙山,“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历经日夜风吹,沙山辙复如旧。山下有泉形如半月,故名月牙泉,泉水澄澈甘美,环以流沙,为当地名迹也,为过往商旅驼队中途休息停顿提供了重要水源补给。在沙漠之中常年葆有丰富水量极为不易,早在唐代,月牙湖畔就建有寺庙,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防止人畜污秽水源。后经累代经营,去旧复新,在临泉之畔环设柱廊,并构亭于高阜,商旅墨客每历至此,环泉低徊久之,感受“林木菩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的塞外胜景,一睹“月泉朗映”的漠海奇景。
  ▲    敦煌疆域总图 [引自清乾隆《敦煌县志》]
     
      敦煌月牙泉全景 (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摄影师:赵高翔,左右滑动查看)

总之,“护源营景”作为一种干旱环境下使保水利民与风景相融合的本土规划理念,即在运用工程技术引水、保水、用水的同时,强调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涵养,将利生致用、护源保水与风景开发统筹融合,营造一域胜景,体现以“民生大义”为本,“一举百善”的本土营建思想。继承与弘扬“护源营景”这一本土优秀传统,尤其在干旱地区加强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传承护源营景、护本守义的营造理念,对当代营造和谐的城水关系,传承地方历史文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