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总部园区近地空间 ?吕博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 小米总部科技园设计
小米总部科技园五岁了,专业人士评价一座建筑的优劣总是需要增加时间维度,建筑是否让使用者持续感到愉悦和舒适,是否让城市感到友好和自豪,建筑所传递的理念与愿景是否得到社会和时间的认可,远比中标时的口号和效果图真实。2014年我们在高手如云的国际竞赛中赢得小米总部科技园区的设计,2019年小米成为世界最年轻的500强,小米总部科技园竣工,10000名员工陆续入住。
2024年3月28日,小米汽车正式向全球发布。这是一家传奇的互联网企业,是中国最好的物联网硬件平台之一。小米的企业精神“专注、极致、环保、高效”,这也是业主对建筑的要求。
小米总部用地呈西南-东北走向,红线面积44000平方米,限高60米,容积率5.0,退让城市绿化后可用建筑密度将非常大。针对苛刻的设计条件,建筑提出了密度街区的设计理念,减少楼体尺度,将建筑化整为零,适度拉近建筑之间的距离,经过缜密的日照计算和通风环境CFD模拟,以及全BIM体系三维城市空间仿真,推导出建筑不能简单沿街布置而是采用正南北朝向,八栋主楼呈现横纵编织格局,使更多建筑获得自然采光、自然通风、景观视野和专属空间,群体造型也更加丰富时尚。
结合建筑园区高密度的特征,提出近地空间理念,将部分公共建筑广场下沉到地下一层或上升至二层,形成立体多维度多首层的公共交往模式。建筑间设有四个彼此连通的下沉庭园,以柔软的山水环境将八栋建筑及有限的室外空间融合在一起。庭园周围环绕着五个风格迥异的餐厅和看得见风景的健身中心,以及使用效率极高的多功能场所。园区内尽可能种植高大的阔叶乔木,树木成熟后可以有效降低建筑之间的观感密度。
建筑标准层平面方正实用、通透明亮,核心筒及会议区布局偏于一角,使楼内腾出大开间可以通视的办公场所。楼体之间相邻部分彼此连接形成公共交流空间,并将八栋建筑自然分成三组,刚好实现业主的划分构想,最大组合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
首层平面各向后退2.25米,采用透明玻璃隔断形成现代骑楼空间,有效扩大了园区的社交场所。核心筒偏置的设计手法,虽然给结构与机电专业设计带来不小挑战,但是经过严格的BIM三维设计,建筑在4.1米层高的不利条件下获得了2.8米的舒适净高。小米室内装饰设计融合各类正式与多元的会议交流空间,创造互联网企业活跃轻松的工作气氛。
标准的楼体形态,简约的设计风格,使建筑在有限的投资和时间内获得了建造的高品质。建筑幕墙单元2.1米x4.2米x2层,造型以小米手机的比例和材质为母体。开启扇通过专利技术的竖向通风器实现,并可以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日照和空气温湿度与洁净度信息,自动开启呼吸器幅度和频次。由于设计了专职的通风系统,从而改变了原有开启玻璃的模式,使每幅通高玻璃获得1.6米的超大净宽,视野开阔。同时幕墙的外框部分成为理想的水平与垂直外遮阳装置,亚光不锈钢板反射出柔和的阳光。
以信息化为手段,融入互联网及人性化理念,在整个小米总部园区内实现建筑物运行和管理的信息化,同时为物业管理提供支持与保障,为园区的运维提供数据支撑平台。采用ALOT技术,为空调温控器、智能灯控面板、照明智能控制、智能插座等产品构建云端平台并对其进行自动管控。在本项目中大量运用小米智能产品,物业运维人员和场景使用人员均可以对所处场景运用移动平台进行互动,创建人性化的科创与生活园区。
项目采用被动节能的设计策略,有效减少建筑使用中的运营费用和维护成本。大多数办公单元实现南北向布局,同时控制每个办公单元的进深和面宽,并将核心筒设置在建筑角落部位,争取到最大的自然采光面积。在设计早期即开始使用Ecotect、Phoenix等环境研究软件分析模拟建筑布局下场地的风,光,热等物理环境情况,对建筑室内空调气流均匀度效果做CFD模拟。通过日照,通风,采光等专业软件的计算与分析,该布局内所有单体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景观视线等方面均拥有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整个场地环境的通风,便于污染物的扩散,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
小米园区用地内绿化率仅为20%,因此设计之初就充分利用和发掘周边的绿色环境。景观将用地以外北侧和东侧各20米宽的城市绿带统一加入设计范围,园区边界采用绿色植物内暗藏金属围栏划定范围,形成良好的延续性,拓展了园区的绿色视野。下沉庭院为景观体系增加了立体层次,进一步放大景观的活跃性和丰富性。
地面景观和下沉庭园充分利用覆土厚度种植高大的乔木,有效降低建筑群的空间紧张感受。小米园区所有的室外活动区被丰富的铺装、绿植、草地、水池覆盖,辅以座凳、景观灯具、艺术品陈设,并设有带舞台灯光的集会场地以及企业LOGO的留念拍照地,所有内容共同构成高品质的户外空间。
项目名称: 小米总部科技园
项目地点:北京市海淀区
建设单位: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北京多看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创建筑师:马泷
竞赛阶段:马泷、张浩、王伟、李少琨、徐珂、杜月、刘思思、张硕、王丽
实施阶段:马泷、陈文青、王伟、赵雯雯、吴迪、王鲁丽、刘思思、王丽
结构机电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祁跃、郭晨喜、陈冬、张铁辉、牛满坡、张亦凝、晏庆模、刘双霞
室内设计:GENSLER、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张晋,臧文远,周晖,朱兆楠
景观设计:LOCUS、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刘辉、刘健、刘庚吉、房昉、张佳佳、陈德悦
项目经理:谭雪
建筑面积: 346,68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