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3 月 1 日, 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已经正式实施三年了 ! 同时,短短两个月时间,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就对长江流域治理的推进动作不断,进度一提再提。 「工业水污染防治」由地方实践到中央制度
2024 年 3 月 1 日,
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已经正式实施三年了
!
同时,短短两个月时间,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就对长江流域治理的推进动作不断,进度一提再提。
3 月 17 日,生态环境部公开发布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 ,通过为地方发展 “ 画边框 ”“ 明底线 ” ,为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中就提到:
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长江全流域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加强沿江重化工业水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防止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向长江中上游转移。
江、河、海沿线长期以来都是工业污染聚集的 “ 重灾区 ” 。而
长江全流域的首要水污染物磷,更来自于中上游地区集中的一些三磷工业企业
。
图源: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
多年来的监测结果也显示,辽东湾、长江口等近岸海域仍存在劣四类水质分布,主要超标指标就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所以,
长江流域沿岸大部分的工业园区和某些工业企业都曾被中央、地方环保督察点名,甚至有的被处以巨额罚款
。
江苏南京,XX水务公司就曾因连续数年将未处理的高浓度废水通过私设暗管的形式将其直接排入长江,期间还篡改了在线监测仪器的相关数据、逃避环保部门监管,最终被法院开出5.2亿元的污染环境“最严厉罚单”。
湖北宜昌,部分河段受磷化工企业排污等影响,总磷污染严重,宜昌等地区磷化工行业无序发展,加重了长江支流及干流总磷污染。
江苏镇江,丹阳市某个以制鞋为主的工业集聚区,污水管网覆盖率不高,导致部分企业在厂区外墙开孔,将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浓度分别超地表水Ⅲ类标准750%、3190%、2455%、6220%的污水直排入河,导致太湖流域支流污染严重。
《环保水圈》发现, 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
通报的 106 个典型案例中仅工业企业超标排污就有 25 例
,已经算集中曝光率比较高的类型。
要知道,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历经 8 年,终于实现了
由地方实践到中央制度的飞跃
。
不出意外的话,
工业水污染整治也即将打响流域 - 海域综合治理的环保风暴“第一枪”
。
岸上污染源管控行动有了,污水离岸“咽喉”(排污口)紧扼行动也要跟上。毕竟,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
排污单位无证排污、借道偷道违排、私设暗管偷排混排、擅建排口直排等
问题多年来都防不胜防、层出不穷 ......
排污口一封了之、污水来源不明, “ 找不着主、没人负责 ” ,事中事后监管执法不到位等现象也较为普遍。
去年生态环境部正式开启入河入海排污口“最严监管”,流域治理以一种不可逆转的势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前不久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未来 5-10 年的生态环境目标:
基本完成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建成排污口监测监管体系。
具体到地方政府的话, 2 月底重庆市召开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新闻发布会上,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杨科军表示, 2024 年是重庆市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的收官之年,
今年将排查境内长江流域所有入河排污口,同时深化设置与管理改革,实现入河排污口 “ 底数清 ”“ 状态明 ”“ 监管准 ”
。
图源:美丽重庆
种种迹象表明,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攻坚行动正在“加速跑”,长三角地区也已经开始面临比普通城市更为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标准、执法和监管等方面。
总而言之,
前阵子美丽中国建设中提到的“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似乎正徐徐拉开大幕。
“久积成病”的排污 管网问题
作为连接水里和岸上的重要关口,管网问题一直都是生态环境治理的第一梯队问题。
多深埋地下、盘根错节、雨污混接、无序建设、老旧漏损......
往往使得 “ 久积成病 ” 的排污管网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中央环保督察在下沉湖南省曾发现,株洲市主城区应完成老旧污水管网改造83公里、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152公里,实际仅分别完成9.86公里、81.6公里,完成率分别为11.9%、53.6%;
江苏环保督察在下沉泰州市发现,当地乡镇污水管网缺口高达1279公里,全市5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中近三分之一负荷不足20%;
四川环保督察在下沉达州市发现,通川区魏家河、双龙河沿线管网仅今年破损、堵塞次数就多达90余次,双龙河流域马踏洞污水处理厂因进水COD浓度低长期无法正常运行。
业内专家表示,从全国层面来看,
当前全国建成区 53% 缺污水管网,污水管网外水入渗率为 34%
, 54% 污水处理容量没有利用, 38% 生活污水直排水体。
回过头来看,现如今,管网问题也不仅仅是环保督察重点的关注对象,更成为国家层面对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行动之一。
来源: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报、江苏广电总台、市生态环境局宣教国合处、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