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清与城市更新 对文化与艺术的热情,以及对情感的渴求,让我们逃离喧嚣与压力,去呼应场所精神的记忆角落——可以是一个书吧、一家博物馆,也可以是一个角落、一抹余晖下的树影。它们不仅表达艺术与文化,更是描绘我们的生活。
日清与城市更新
对文化与艺术的热情,以及对情感的渴求,让我们逃离喧嚣与压力,去呼应场所精神的记忆角落——可以是一个书吧、一家博物馆,也可以是一个角落、一抹余晖下的树影。它们不仅表达艺术与文化,更是描绘我们的生活。
场所空间让我们体验到存在的意义,人文交互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文化与历史的沉淀。为此,我们合力将这个构想转化为现实,这即设计所谓的根本。
以地段属性去探讨场所精神的确立,日清设计在不同的语境下,发掘记忆与期望的文化解读以及在挑战性的现实中实现理想,将生活“走向新建筑”。
杨浦区长白新村228街坊租赁住房及城市更新
中国 上海
面向人与历史的城市更新题
经历整整四年的建设,228街坊城市更新项目于2023年正式完工,是上海市城市更新的标志工程,它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社区文化活动场所。
经历整整四年的建设,228街坊城市更新项目于2023年正式完工,是上海市城市更新的标志工程,它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社区文化活动场所。
01.
时间卷轴里的历史见证者
1949年前:棚户区时期
从上海开埠至1949年,随着工业的繁荣,大量劳动人民涌入该城市。导致租界周边的工业区和棚户区大量涌现,居民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上海面临着严重的住宅荒问题,开始迈向变革。
△ 棚户区旧图(来自网络)
1951年起 : 两万户时期
为了改善广大工人的居住条件,改变上海城市面貌,上海市政府在1952年启动了“两万户”工人住宅兴建计划。
1979年,“两万户”的居住空间逐渐趋于局促,228街坊通过在建筑南侧扩建,为每一户居民延伸出9.5平方米的额外空间。2002年起,“两万户”已无法满足当下的居住需求,呈现功能空间过度利用,缺乏管护的破败之态。杨浦区启动最大规模的拆除改造,长白社区228街坊的12栋建筑成为仅存且未改造的“两万户”住宅。
△ 两万户时期旧图
2016年:整体搬迁
2016年,228街坊被列为上海市的城市更新项目。在长白新村街道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仅用106天就成功完成了"意愿征询率、协商签约率、搬迁交房率"三个100%的要求。于当年的7月5日,随着最后一户居民搬离,228街坊成功实现了整体协商搬迁的目标。
△ 搬迁百家宴图
02.
城市更新的多样化
基地堪拓
2018年冬日的午后,设计者初次踏入基地,看到搬迁之后的228街坊像一座无人问津的孤岛。昔日清晰的空间结构已经杂草丛生,交通阻断。12栋原始建筑与后期私自搭建、改建的部分错综交织。内部砖木结构残损外露,建筑周围的排水系统由于长久失修,污雨水积压于场地内形成泥泞之地,初建之时的峥嵘景象不复存在。
△ 杂草丛生的基地旧照
△ 区位分析
新旧交融,解构重组
规划采取分级保护策略,延续建筑风貌:针对场地内建筑留存现状与保护情况,采取分级保护利用策略:(1)对其他建筑采取原地复建的方式进行风貌延续;(2)拆除1979年加建、改建的部分,为场地提供更多公共空间。
保留组团结构,延续院落空间:228街坊保护与更新项目中,沿袭12栋风貌建筑历史组团结构和建筑围绕中心绿地的院落式布局,延续两横两纵的路网结构。在保留街区肌理、有限度地改造建筑单体的基础上,设计依据使用需求将新旧建筑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 总平面图
△ 现状鸟瞰
△ 规划空间构成
中心广场空间是向心性历史规划格局的留存,现今我们将其打造成功能复合性与纪念性并存的理想场所。
△ 居民纳凉图
△ 居民健身场所
唤醒228街坊与城市的对话关系:228街坊更新优化了街坊面向城市道路的巷道入口空间(增加出入口并强化出入口的公共性要素)与界面(通过廊道和景观平台建立视觉通廊),让228街坊由改造前的封闭转向更新改造后的开放,重新建立起与周围城市空间的紧密联系。
△ 入口造型形成透视框景
△ 新建高层租赁公寓
衔接城市路网,重启开放街区:街坊建设之初与周边城市街道空间紧密融合,在那个夜不闭户的年代,人与人、街坊与街坊之间无隔阂的贯通颇具时代特征。
△ 新旧缝合的街区
03.
重生的起点-形式材料的传承
延续建筑形制
经过不断的模型推演,我们将一层由原来的3.0米加高至3.6米,二层由2.7米加高至3.2米,总体高度增加1.1米。空间比例上我们维持原1层单坡、2层双坡屋顶的坡度基本不变,整体建筑相当于放大约1.2倍,通过与两万户屋顶形式呼应的顶盖连接前后两万户建筑,使优化后的建筑具有适用性。
△ 细柱支撑的金属屋面系统
△屋顶形式延续
提炼历史元素
设计团队经过细致的现场调研和历史考证,对两万户建筑外墙面、门窗、屋面、内部空间和特色构件进行了保护更新。我们保留两万户立面门窗元素的类型、样式,同时从规范及使用要求上对所有的门窗进行归纳优化,形成标准化体系。
保留原始的建筑材料尺寸,从人的尺度唤醒传统的两万户记忆。通过置换的手段将原有记忆保留,同时不影响建筑的整体格局。
△ 左:改造前、右:改造后
材质构成,主要由砖红色平板瓦屋面、浅灰色肌理涂料、朱红色漆木门窗组成。设计师保留提取了相应材料的色系,用质感接近的、现代耐久的材质来更新。根据新功能需要增加的体块材料统一,强调原有两万户的砖、木、玻璃的元素。
△ 景观视野
“旧址”是探讨未来的“理想之地”
两万户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的前瞻性,是率先解决时代居住问题的代表;敢于实践的精神践行了那个年代先进的规划理念以及超前的标准化意识;同时延续了中国人的邻里文化,街坊空间设计为人的交流提供场所。
△ 邻里空间
这个项目的历史感和时空感很强,建筑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改变——改变现在,并所代表一种由现在预见未来的气魄。
所以建筑师把人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把人性凸显出来。作品在强调人性,其实可能一直是强调建筑的精神性。如果建筑没有精神性或者没有个性,人性就无从谈起。精神性才是人们在公共建筑中追求的,可能大众评判出彩的建筑项目会在艺术性、陌生感、未知感的方面会更看重。对于这个旧改更新项目,最重要的是平衡,历史的厚重感不可忽略。
△ 施工现场及设计过程
技术图纸
△ 一层平面
△ 二层平面
△ 立面图
△ 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