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困难与对策
yj蓝天
yj蓝天 Lv.16
2024年02月08日 09:49:27
来自于环境修复
只看楼主

我国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困难与对策 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内容。产业振兴的成败决定了乡村振兴其他方面的成效,更与我国农业安全息息相关,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找到合适的产业振兴路径,是当前乡村发展最关键的任务。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虽然各地都围绕产业振兴进行积极探索,但尚未形成兼具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的做法。本文对过往产业振兴的做法进行回顾总结,以识别其中面临的关键困难,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一、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困难

我国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困难与对策

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内容。产业振兴的成败决定了乡村振兴其他方面的成效,更与我国农业安全息息相关,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找到合适的产业振兴路径,是当前乡村发展最关键的任务。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虽然各地都围绕产业振兴进行积极探索,但尚未形成兼具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的做法。本文对过往产业振兴的做法进行回顾总结,以识别其中面临的关键困难,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一、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困难

1.乡村产业发育水平低,三次产业融合程度低

乡村经济的主体仍是基础农业,农民增收基本靠外出打工。除少数矿产资源富集的乡村外,我国大多数乡村的经济依然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部门为主。农村大多数农民在当地的收入也主要是务农收入。如果想要提高收入水平,则需要到城里甚至到外地务工。虽然全国城乡收入比一直不断缩小,但乡村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调查显示,务工收入占据农民收入的80%左右,所以近年来乡村居民的收入增长主要源自外出务工增多,而不是农村本地产业的发展。

传统“乡镇工业”的大环境已经改变,当下难以推广。乡镇工业在我国许多平原省份有所分布,在部分村庄里也布局有“离土不离乡”的工业企业,并衍生出相应的物流、商贸体系,对周边村庄经济有明显带动作用。但这种模式很难持续和推广,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力成本在持续提升,平原乡村的工业基本是低附加值、成本导向型的产业。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创新时代,成本型企业大量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此类工业很难再继续扩张。值得注意的是,内陆山地乡村属于高用工成本、高物流成本地区,更不具备工业化的条件。

乡村涉农工业多以初加工为主,服务业以本地生活为主。我国在乡村地域有一定的涉农加工业,但大多数都是基础加工,如花生脱壳、柠檬切片,精深加工的比例很低。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少,食品精深加工的产业链需求还不多。而且我国有半数农村在山区,这些地方在成本上无法集聚规模化的加工业。我国行政村都有一定的服务业,但主要是服务于农村居民的基础生活需求,如小卖店、快递站,能够吸引外部资金流入、带动乡村发展的“可贸易服务业”明显较少。

2.近年来新兴的庄园模式、文旅模式并非乡村产业的答案

许多地方学习国外“酒庄”“农庄”,其景观意义大于产业意义。庄园模式是许多地方“乡村振兴”中尝试的方向,许多“葡萄酒庄园”“鲜花农庄”在过去10年内不断涌现。许多乡村设计了视觉效果突出的“大地景观”“现代农庄”,与欧洲乡村面貌有相似之处,成为多地迎接检查、对外展示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平台。但就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庄园大多数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经济回报体系,景观层面的现代化和实际现代化的差异依然明显。现代化风貌背后是大量资金的投入,产业根基依然缺乏,这种“造盆景”式的乡村振兴,并未真正解决乡村产业的问题。

 

文化旅游模式只适用于少数村庄,成功经验大多难以推广。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地方都把文旅作为了重点探索的方向,其中确实有部分村庄取得了成功。典型的模式有:建民宿吸引城市居民度假(如成都大邑)、发展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如北京十渡)、搞特色农产品吸引消费(如蟹岛)、发展传统手工艺品增加农民收入(如贵州镇远)。但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文旅项目能够成功的,往往集中在超大城市近郊地区,以及本身具有优质旅游资源的地方,绝大多数乡村并不具备这种条件,文旅项目投资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许多乡村文旅项目实际是“搭车”做房地产,但这种模式已经结束。文旅产业属于“高投入、低回报”而且回报周期长的行业,过去文旅投资多是因为可以搭车搞房地产开发,文旅用地也能等着增值。但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这种路径已经走到尽头。对于覆盖了绝大多数农村的县级单元而言,房地产已经超量建设,在乡村搞地产开发的行情已经变化。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愿意进行大规模文旅投资的企业已经很少。文旅项目的发展方式将发生深刻转变,乡村地区靠建设项目来带动就业的时代已经不再。

3.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乡村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多数地方农业仍是传统生产方式,基础设施欠账多。我国农业现代化体系还远未能建立起来,多数地区的农业依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近年来虽然采用的种子技术有所提高,机械化利用程度更加普遍,但农业总体上依然是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广大的山区农村,田埂、水利、能源等许多设施还不完善,靠天吃饭的情形还比较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特别强调了“村村通”,但农业交通的发展还明显滞后。对于我国这样的山地大国,有相当部分的山区农田缺少完善的农业通勤公路和微型机耕道体系,现代化生产要素难以进入。

我国农业在高端领域缺乏竞争力,限制了农业生产回报。在确保主粮供应的前提下,提高农户收入并非没有成功经验。日本的人均耕地只有我国的一半,却在满足国内主粮87%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人均收入超过工业人均收入的发展结果。其经验在于,在主粮以外的农业生产中走高附加值路线(如“和牛”)。这种高附加值经验在我国完全可以实现,我国人民普遍重视饮食质量,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国民对饮食安全、绿色食品、健康食品越发重视。然而事实上,我国高端食品市场大量被进口食品占据,进口的“阳光玫瑰”葡萄价格高达500元/斤,类似的国产版本只有10元/斤。

资本下乡的体制不健全,市民下乡后的保障不完善。目前乡村经济社会体制尚未健全,城市的资源要素无法充分流向乡村。企业下乡后的产权问题还没有完全理顺,许多企业在大量投资后面临地方毁约的风险,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乡村的土地使用制度还不完善,土地开发包括农业设施建设、农业交通建设等,都面临着高昂的行政成本和交易成本,让许多投资者却步。年轻人下乡的身份和社会保障也未健全,外来年轻人即便愿意下乡,也面临住房购置、社保缴纳、户籍身份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新农民下乡的进度。

4.乡村产业缺乏专业人才,农业劳动力深度老龄化

农业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目前农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农业要提高吸引力,必然要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需要一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懂得农业经营的“新农民”。然而现代农业是高度专业化的部门,“水肥气热”略有差别,农业条件便完全不同,农业人才需要高度专业化的培养。以四川为例,每年退休的农民数量在100万左右,参照日本等山地国家的种植效率,预计需要新农民15万以上。但目前四川职业学校只能培养不到2万人,且主要集中在园艺、畜牧等方面,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人才缺口。

农村已经深度老龄化,这批老人之后很可能无人“接班”。乡村是老龄化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多数农村人口流出比例超过40%,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已经外出。根据四川的统计,农村留守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比例约为50%,村委会开会基本是“银发一族”,几乎没有青壮年。也就是说,目前乡村从事生产的人群基本是“最后一批人”。考虑到我国是山地大国,四成耕地分布在山地,难以大规模机械化,等目前高龄农民退休,乡村将面临劳动力更加短缺的情况。

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不高,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乡村产业的升级、农业的现代化,很难依靠目前这批高龄、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传统农民。乡村产业的长期振兴需要引进年轻的新鲜血液,然而现实中乡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较弱。目前,平原地区每亩粮食生产的收入不到800元,山区平均只有400元左右。在许多山地省份,农民老龄化使得耕地“非粮化”加剧,由于农业人口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只能用行政手段让基层公务员干部去“复垦”。

二、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1.推动以现代农业为主导,二、三产延伸附加值的乡村产业路径

发展农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环节。乡村振兴的本质是新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存在和振兴的必要任务是完成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生产任务。对于我国这种土地稀缺的人口大国而言,保障粮食安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乡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我国农村人口形势面临剧变的情况下,农业非但不是低效率行业,反而可能是下阶段的重要蓝海。目前农业生产还处在相对传统的阶段,而且中国饮食文化传统深厚,人民愿意为优质食材买单,农业已经进入新的轨道,引进新的科技,很有可能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积极发展与农业产业链延伸的二、三产业。农业的发展需要工业化进行产业链延伸,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是农业振兴的重要支撑。一是要强调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将初级农产品变成高端食品,不断培育龙头食品企业和遍布地方的农产品加工业。二是要强调农业相关的商贸体系发展,减少流通中间环节,结合电商平台和品牌企业,让优质农产品走向千家万户,促进农业生产消费体系升级。三是要突出乡村旅游发展,在局部地区打造乡村经济和农产品对外展示的平台。

建议推动“粮食生产+高附加值作物”相结合的生产组织方式。未来的农业生产主体,既要满足粮食安全任务,又要有足够高附加值作物来提升农业收入。高附加值作物可以是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等。因为粮食生产不仅要保证数量,价格也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粮食与其他经济作物的搭配,是农业生产可行的方向。我国的资源禀赋可以支撑这种生产方式。以日本为例,日本人均耕地面积只有我国一半,却生产了自给率高达87% 的口粮, 以及人均3万美元的农村人均GDP水准。

2.推动农业专业化升级,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

加快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提升。这里可以参照与中国情况类似的日本农业科教体系:日本农业同样存在人均耕地少、山地比例大的问题,却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完成了农业现代化。国家层面,共建成农业大学14所,农业部所属地区级农民学院47所,各地方都道府县都有1~2所农业职业大学(专科)和1~3所农业职业高中,另外有各式各样的民间培训机构、就业准备农校,形成了完备的科教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农业技术虽然近年来取得了明显进步,但离现代农业科技体系还有明显差距。

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生产并非传统农业的延续,而是从人力资源、农业设施、农业品种到农业科技的全面升级。但考虑到农业“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地理差异,以及我国辽阔版图下各地农业禀赋的巨大区别,农业技术不能类似工业那样照搬引进。未来要根据地方农业实际引进适合当地的农作物、种子,采用现代化并且与当地水肥气热地形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技术,同时建立全面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农业交通设施等,让农业机械在农地进得来,优质农产品出得去。

 

利用好数字化技术,推动中国农业升级弯道超车。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农业升级并不容易,契合各地农地条件的生产技术、农业市场交易环境、农业技术服务发展都需要积累。但数字化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应加快农业数字化体系建设,为科学生产提供基础平台。一是要通过农业信息调查,掌握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人才储备、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全面信息,为农业现代要素投放提供支撑。二是要建立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监管体系,以掌握各农业区在农地权属、农作物耕作、化肥投放等方面的情况。三是要建立数字化的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农业的价格信息、交易信息、规格信息、标准体系等。

3.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推动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

推动“城市反哺农村”,通过城市农业职教为农村培养专业接班人。乡村产业振兴所需要的要素资源大量来自城市,包括技术、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因此要把城乡一体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考虑到农村老龄化现实,要加快建立起一批农业职业学校培养“新农民”。按照山地丘陵地区6.7亿亩耕地,人均种植30亩计算(参考国外经验),未来15年内需要培养2230万人全面替代传统高龄农民,平均每年大约需要培养150万新农民。通过农民的现代化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推动“农村现代化”,使之更加契合现代农业、新型农民的工作生活需求。农业产业振兴归根结底需要一批年轻的专业人才,他们的生活习性、生产方式已经与老一辈农民完全不同。建议按照年轻人的生活习性,精准开展新农民农居改造工程,打造低成本、有品质、富有时代风貌的现代村庄。按照农业现代化升级的需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微型机械化、无人机技术应用、机动化通勤等方面的建设。推动乡村新文化发展,注入新气息、新面貌、新活力,以突出乡村是“有事业空间”“有生活闲趣”“有社会认同”的发展新赛道。

“减量提质”的长期逻辑下,围绕人的需求推动“乡村富裕”。乡村振兴并不是说所有乡村都要建成城市,而是生活在乡村的人都能享受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保障农业并不是要让一部分人始终贫穷,而是通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的经济回报。在可预期的将来,农村人口会相比今天进一步减少,但农业人口将掌握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 拥有更加丰富的耕地资源,从而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参考日本经验,其农业技术人员的平均收入要明显超过工业技术人员,农业不再是“落后部门”,乡村富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4.推动乡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产业振兴提供更优发展环境

创新农业生产承包体制,实现粮食生产与高附加值作物平衡。从长远来看,粮食价格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而许多经济作物的回报率明显更高,农业生产需要在制度层面实现二者的平衡。这需要在农业生产制度层面有所创新,既要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又要实现高附加值农业发展。要不断创造出新的高收入农业岗位,吸引人才流入。制度设计要确保基层生产的灵活性,要按照现代农业需求推动农业生产体系升级,要在市场经济原则下推出新产品,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链。

全面推动乡村体制改革,包括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合作制度等。农业改革涉及土地、金融、法律、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要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推动农业经济社会体制一揽子改革。要逐渐破除资本下乡、新农民下乡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资产、人力市场。建立年轻人学农、务农的优惠政策,解决人才下乡后的各种后顾之忧。农业生产需要制度性支撑,依靠“能人”“乡贤”“想办法”毕竟只是短期效应。

扶持基层农业生产服务,构建农业金融、农业物流、合约中介等服务环境。不断完善基层供销社或农业技术站等专业化服务点,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基层服务、技术推广组织。与此同时,加强农业相关的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组织效率。加强农业金融服务,尤其是面向基层生产者的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农业物流体系,尤其是从农地到城市的“最初一公里”,不断降低农业物流成本。完善政府在农地承包、生产担保中的中介角色,让农业投资者能够稳定获得生产回报,加强社会向农村投资的信心。

 

(作者为肖磊 周建明 周学江,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所)

 

(本文刊登于《企业改革与发展》杂志2024年第2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83e753458b8bdf290415.doc
32.0 KB
立即下载
免费打赏
yj蓝天
2024年02月10日 08:27:01
3楼

乡村产业振兴所需要的要素资源大量来自城市,包括技术、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因此要把城乡一体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考虑到农村老龄化现实,要加快建立起一批农业职业学校培养“新农民”

回复
yj蓝天
2024年02月10日 23:04:22
4楼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注,资料进行了论述,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