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除磷效果不好的原因分析
yj蓝天
yj蓝天 Lv.16
2025年02月09日 09:06:13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生物除磷效果不好的原因分析 昨天一位水友和我聊天,说自己污水厂的生物除磷效果就是上不来,不知道咋回事儿。经过详细沟通后,我大概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水友运营的这座污水厂,以前的来水总磷,差不多在3mg/L左右,经过AAAO生化单元处理后,出水总磷能够维持在0.5mg/L左右。 Ps:水友的工艺是预缺氧+厌氧+缺氧+好氧+二沉池,二沉池污泥回流到预缺氧池,好氧硝化液到缺氧池,如下图所示。 水友污水厂执行的是一级

生物除磷效果不好的原因分析

昨天一位水友和我聊天,说自己污水厂的生物除磷效果就是上不来,不知道咋回事儿。经过详细沟通后,我大概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水友运营的这座污水厂,以前的来水总磷,差不多在3mg/L左右,经过AAAO生化单元处理后,出水总磷能够维持在0.5mg/L左右。

Ps:水友的工艺是预缺氧+厌氧+缺氧+好氧+二沉池,二沉池污泥回流到预缺氧池,好氧硝化液到缺氧池,如下图所示。

水友污水厂执行的是一级A,0.5mg/L还是差点意思,不能直接排放,因此后面又设置的高密池,进行PAC化学除磷。原本一切正常,人和菌一起其乐融融过日子,好一派和谐融洽的美好景象。结果好景不长,水质变了,主要是总磷,一下子翻了两番还多,由3变8了。刚开始水友也没太在意,心想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不了我多加碳源就是了。结果却让水友大失所望,就算他把厌氧池的C/P提高到了20,出水总磷仍旧从0.5mg/L涨到了4mg/L,足足翻了8倍。看到这,我估计那位要问了:“莫非他这个进水的总磷,不是正磷酸盐,而是有机磷?”这个还真不是,水友已经做过检测了,发现原水中的总磷=6.91mg/L,而正磷=5.58mg/L,占比80.75%。虽然不是100%,但也不至于出水到4mg/L啊......那位又又问了:“莫不是回流或者来水中的硝态氮含量太高了,导致厌氧池成了缺氧池,净玩反硝化了?”也不是,细心的水友早已经做过了检测,发现进水中的硝态氮=1.1mg/L,氨氮=20mg/L。而好氧池回流的硝化液,人家压根就不来你厌氧池,除非倒灌,否则不可能跑到后端的厌氧池里面去。为了确保万一,水友还分别在厌氧池的前中后段取样进行检测,发现硝态氮的确没有,基本上不到1mg/L。那位又又又问了:“有没有可能是污泥龄过长,导致吸磷后重新释磷了呢?”这个也不应该,因为水友说他们的系统,也就是三个A和一个O,HRT分别是0.5h、2h、3.5h和7.5h。要是按照《室外排水设计标准》中给的数据来看,很合理,没毛病。至于污泥浓度和污泥龄,前者是3500mg/L左右,后者是15天左右,水友是经常排泥的。不能再低了啊,再低脱氮也要变完蛋了......那是不是活性污泥的性能不好呢?这个水友也做了SV30和微生物相。

从上图来看,活性污泥絮体的确是存在卷毡过度的现象,且上清液略浑,预示老化。但也不至于说老化的非常厉害,絮体都维持不住了。这点从水友发我的镜检结果来看,也可以得到佐证。

那位又又又又说了:“莫不是厌氧段的释磷效果不佳,这才导致好氧段的吸磷效果不佳?”这次你还别说,还真有可能!因为水友针对厌氧池的总磷测量,发现厌氧池末端的总磷=7.92mg/L。又已知污泥回流比R=50%,出水总磷=4.04mg/L,进水总磷=6.91mg/L。那么厌氧池前端的总磷应该=(4.04×0.5+6.91×1)÷1.5=5.95mg/L。这么算来,相当于厌氧池内的聚磷菌,重新释放了7.92-5.95=1.97mg/L。一般好氧吸磷的总量和厌氧释磷的总量,有一个大概得比例关系,我查资料在1.5~2之间。也就是说,如果厌氧池释放的总磷=1.97mg/L的话,那么到了好氧池,聚磷菌能够吸收的总磷,差不多就是在2.96~3.94mg/L之间。按照这个比例计算的话,好氧池出水总磷应该在7.92-(2.96~3.94)=3.98~4.96mg/L之间。而水友实际检测的好氧池出水总磷=4.69mg/L,正好在这个范围区间内。可见,还真就有可能是厌氧池释磷效果差,导致的好氧池吸磷效果同步变差。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厌氧池释磷效果变差呢?关于这方面的考察,水友先是进行了溶解氧的检测。结果发现厌氧池的平均溶解氧其实并不高,完全在0.2mg/L以里。所以应该不是溶解氧导致的厌氧释磷效果变差。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来了:“除了溶解氧外,怎么才能强化厌氧段的释磷效果呢?”一方面,可以适当延长厌氧段的停留时间。不过这个比较难搞,毕竟都是已经定型的构筑物了,停留时间又哪是那么随便就能更改的?另一方面,水友现场投加的碳源,是一种复合碳源,虽然号称COD当量有40w,但毕竟不如纯乙酸钠或者葡萄糖那么好使。有可能你算的投加量没错儿,但实际上可供聚磷菌利用的COD还是偏低,可以尝试换换更好的碳源。但这就又涉及到另外一个事儿了,那就是加碳源和加PAC,到底哪个更省钱?可能大众的普遍印象,就是生化除磷更省钱,但那是建立在你的原水本身不缺碳源的基础上,你要是需要外加碳源,那真不一定谁贵谁便宜。
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有人提议说增加好氧池曝气量。这个我看过资料,增加好氧池曝气量的确有利于厌氧释磷,但悲催的是不利于好氧吸磷。
也就是说,原本在DO值2~4mg/L时,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的比例,能达到1:1.5~1:2。但你把好氧池DO提高到4~6mg/L后,有可能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的比例,只能达到1:1~1:1.5了。总之,不建议通过增加好氧曝气量的手段来提高厌氧池释磷效果。

 


53b8f3b3b50cea04c76f.doc
225 KB
立即下载
免费打赏
yj蓝天
2025年02月10日 10:07:22
2楼

生物除磷效果差原因分析,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