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李白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李白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编辑 | 张宁
李白为扬州写了一首名诗,那就是《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成为扬州的千年广告。其实李白还为扬州写了一首诗,那就是《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中写道:“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这里所说的瓜洲新河,就是今天的瓜洲运河,而这个齐公,就是唐代的润州刺史齐浣,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他在扬州开伊娄河(瓜洲运河),奠定了瓜洲作为运河主入江口的地位。
万古长江,奔腾而下,流向大海。在古代从长江北岸正对京口(今镇江)的地方有一处重要渡口,被称之为“扬子津”。到晋代时,长江口日渐向东延伸,泥沙不断淤积,形成露出水面的“沙渚”,其中一个沙洲形状像“瓜”字,于是被称为“瓜洲”。到了东晋永和年间,由于长江岸线南移,邗沟水源枯竭,邗沟口门淤断,因此开挖了欧阳埭,将邗沟南段的入江口门西延至仪征,引江水入运。这时的欧阳埭成为邗沟的入江口。到了唐代时,经过历年江沙淤积,瓜洲已与北岸相连,长江北岸南移20里许,横亘在扬子津入江口前,京口过江北的船,必须绕行瓜洲西端,迂回60里,致使漕船不得不在长江风浪中行驶,损失严重,给漕运带来不便。
周海平 罗莉华 摄 (资料图片)
齐浣升迁润州刺史后,发现润州的北面是瓜步沙尾,有60里迂回曲折处,北上扬州进入大运河的很多船在江中倾覆。齐浣便奏请朝廷开挖一条长25里的伊娄河。这条伊娄河(也称瓜洲运河)的建成,改变了运河漕路,大运河入江口也因此向南推移至瓜洲渡口,使江南漕船渡江的距离从30公里缩短到10公里。从此漕船从扬州出发,经过伊娄河,直达扬子江,一年里也没有翻船的事发生,还节约了几十万的运费。另外齐浣还在伊娄河边设立伊娄土堤和闸埭,由官府在那里征税;又招回五百户流亡在外的人,将他们安顿在伊娄闸埭旁。
不久,朝廷又调齐浣任汴州刺史。当时淮河到汴水之间的运路,从虹县至临淮150里,水流迅急,过去是用牛曳竹索上下,因水流太急而难以控制。同时,水中大石头很多,容易触礁,漕运的船难以通行,行旅的客船亦深受其害。齐浣于是上奏皇帝,请求自虹县下开河30余里,以便漕运。齐浣开广济新渠,入于清河,百余里出清水,又开河至淮阴县北岸入淮,把汴渠入淮口从泗州改到了淮阴附近,免去淮河水流湍险之害。这项工程既方便了漕运,又用于农田灌溉,促进了黄淮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久之后,新河水复迅急,齐浣作为两道采访使,又进行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兴开漕之利。
瓜洲新河(又名扬州新河)的开凿,省去了水陆转运环节和迂道之苦,对大运河漕运功能的发挥作用很大。李白在《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一诗中写道:“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海水落斗门,湖平见沙汭。我行送季父,弭棹徒流悦。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惜此林下兴,怆为山阳别。瞻望清路尘,归来空寂灭。”李白用他的浪漫主义笔法,盛赞了齐浣开瓜洲运河之功“天地同朽灭”,这样的评价极高,但确实也写出了大运河对中华民族的作用与价值。
资料图片
由于瓜洲运河的开凿,瓜洲成为大运河的入江口和长江的渡口。作为大运河南下入江的交通要冲,从唐代开始,要沿运河行船北上,绝大多数要经过长江边的瓜洲古镇,致使瓜洲日益繁荣,成了“商贾云集,冠盖络绎,居民殷阜,第宅蝉联,甲于扬郡”的“江北第一雄镇”。自唐末,瓜洲渐有城垒,南宋乾道四年,瓜洲开始筑城,明代瓜洲城周长1543丈9尺,高2丈1尺。元代设置行省于此,明代设同知署,清代设巡检行署、漕运府、都督府等。有“千年古渡”之称的瓜洲,从唐代直到现代都是文人荟萃之地。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王安石、陆游,明代的郑成功,清代的郑板桥等,都曾在瓜洲寻幽探胜,并留下了大量吟赋瓜洲的篇章。因此,瓜洲又被称为千年诗渡。
李白写这首诗时,大运河的价值还未充分体现,大概李白和齐浣都没有想到,在随后的1000多年中,大运河成为中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纽带,真正达到了“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的地位。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今天,瓜洲大力弘扬诗词文化,创成诗词之乡。在瓜洲古渡公园内布满了诗词墙,可人们熟悉的更多的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而对李白的这首诗熟悉的人并不多,我觉得,瓜洲应该大力宣传李白这首诗,因为正是有了瓜洲运河,才有了今天的名满天下的瓜洲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