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一次通报建筑垃圾类的典型案例。 12月29日,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公开通报5个典型案例,其中之一是 “海南省海口市建筑垃圾管理粗放,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多发” 。
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一次通报建筑垃圾类的典型案例。
12月29日,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公开通报5个典型案例,其中之一是 “海南省海口市建筑垃圾管理粗放,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多发” 。
督察组在海南发现,海口市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不力,规划缺失,监管不严,整改流于形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多发。
▼12月1日,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龙华区苍东村部分土地被建筑垃圾侵占。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近年来,海口市建筑垃圾产生量逐年上升,但由于规划缺失,管理不当,收集贮存转运体系建设滞后,导致乱堆乱埋现象普遍。
海口市及各区未出台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全市仅依靠临时收纳点进行收集贮存转运,导致偷倒建筑垃圾现象普遍, 仅 2023 年 1-11 月建筑垃圾偷倒乱堆问题就多达 1275 宗 。
早在2021年,海口市政府就召开3次专题会,要求2021年底前各区至少分别建成1座转运调配场。 但相关工作毫无进展,直到此次督察进驻,海口市仍未建成 1 座转运调配场。
应急使用的临时收纳点也问题多多。督察发现, 海口市在用的 8 个临时收纳点选址随意,均未办理用地、用林手续,积压建筑垃圾超 5 万吨。
▼11月26日,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秀英区龙头村建筑垃圾临时收纳点场地无硬化,管理粗放。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督察组随机抽查了 7 个建筑垃圾违法倾倒填埋点,填埋总量达 54 万立方米。
其中,龙华区苍东村172.07亩土地自2018年以来就陆续被建筑垃圾侵占,其中农用地114.34亩,倾倒填埋量高达31万立方米。
在美兰区东和村,倾倒填埋的建筑垃圾达8万立方米,违法占地24.08亩,其中林地12.34亩。由于该堆场紧邻潭览河,侵占了部分河道,所以群众反映强烈。
2021年6月,海口市曾经制定整改方案,明确将秀英区苍英村内掩埋的建筑垃圾挖出后分类处置。
但是,督察发现, 海口市仅仅是清理表层的建筑垃圾后,就上报完成整改。
直至此次督察进驻时,该区域又堆填大量建筑垃圾。 督察组现场开挖后发现,填埋的垃圾已发黑发臭。 对开挖地积液采样监测结果显示,化学需氧量浓度为125毫克/升、氨氮浓度为7.73毫克/升,分别超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5.2倍和6.7倍,地下水也已受到污染。
▼12月1日,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秀英区苍英村大量建筑垃圾混杂生活垃圾深埋地下,已发黑发臭。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针对海口市存在的问题,督察组表示, 海口市及有关部门对建筑垃圾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不到位,未形成有效合力,存在不作为慢作为。
未来,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督察工作。
建筑垃圾相关政策密集发布
上半年投资金额超64亿元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首次通报建筑垃圾类典型案例,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这意味着,建筑垃圾问题已经受到越多越多的重视,这有助于推动地方政府加大治理力度,释放相关产业机会。
事实上,即将过去的2023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市场已经“火”了一把。 据 “环保圈”不完全统计,今年 1-6 月(截止 6 月 20 日),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项目共计释放 25 个,建筑垃圾处理量合计超 1632 万吨 / 年,投资金额超 64 亿元。
这些项目, 处理规模少的有 25 万吨 / 年,多的则达到 300 万吨 / 年 ,受当地建筑垃圾处理需求和场地情况等客观条件影响比较大。
投资额方面,低的大约 2 千万元,高的则有上亿元,且吨位投资额没有规律,投资额和处理规模的大小不成比例 。不像生活垃圾焚烧市场,吨位投资规模在45-70万元之间,市场成熟,价格稳定。
除了新建项目外,还增加了技改、拍卖、生态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市场在成长过程中的无限可能性。
在政策层面,有关建筑垃圾市场化的条例也更加细致了,各个省级 / 市级涉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相关条例、意见、办法相继出台,发布了十余条。
例如,针对建筑垃圾原料不够用,质量低的问题,浙江省1月发布了《浙江省建筑垃圾分类利用指导目录》,要求“坚持以末端处理为导向,对建筑垃圾进行细化分类处理,进一步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针对再生产品没销路的问题,新政策也从多方面为再生产品加码。枣庄市《关于印发枣庄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要求:城市道路、公路、铁路的路基施工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要优先使用建筑垃圾作为路基和填垫材料。鼓励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砌块、填料、路基垫层和墙体材料等再生利用产品。
除了以上这些,不少办法、条例还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经营建筑垃圾长期消纳场、临时消纳场和资源化利用场。
今年9月,中城环境研究团队曾经发文表示, 伴随政策导向的变化,我国各级政府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加深,行业标准规范体系更加重视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再生产品应用范围的延展。
与此同时,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方式也从20世纪80年代山谷沟壑、低洼坑地的消纳处置,发展到“十二五”时期的移动式低效资源化处理,再到“预处理+多级破碎+分级精细筛分+干/湿式切换”技术路线的逐步成熟, 带来的是建筑垃圾整体资源化处理率的不断攀升 。
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我国城乡建设开启了以绿色转型为引领的新篇章。建筑垃圾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一定会贯穿整个建筑生命周期,成为绿色建造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