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鄱阳湖,轮虫每天制造1.33亿亿个塑料颗粒
不如自成月半
2023年12月19日 15:52:38
来自于环保大厅
只看楼主

轮虫(图片来源:Juan Carlos Fonseca Mata,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轮虫每天在鄱阳湖制造的纳米塑料颗粒总数:1后面跟着16个零。 撰文 | 黄雨佳 审校 | 冬鸢 随着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我们环境中的塑料颗粒也变得越来越多。它们无处不在,从北极到南极,从土壤到河流,从地面到云端,甚至存在于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中。

轮虫(图片来源:Juan Carlos Fonseca Mata,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轮虫每天在鄱阳湖制造的纳米塑料颗粒总数:1后面跟着16个零。


撰文 | 黄雨佳

审校 | 冬鸢


随着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我们环境中的塑料颗粒也变得越来越多。它们无处不在,从北极到南极,从土壤到河流,从地面到云端,甚至存在于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中。


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塑料被分为两类,尺寸在1微米到5毫米之间的是 微塑料 (microplastic),尺寸小于1微米的则是 纳米塑料 (nanoplastic)。越来越多研究已经表明,纳米塑料会损害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来源于塑料制品的降解。未被回收的塑料垃圾可能进入河流和海洋,被带往世界各地。历经几十上百年,机械作用、光化学等会将这种长链聚合物材料分解成小块。同时,生物的作用也加速了这个过程。201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 南极磷虾( Euphausia superba )能摄入微塑料,并用大颚(mandible,磷虾的咀嚼器)将其磨成纳米塑料


南极磷虾(图片来源: Yale Peabody Museum, CC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邢宝山教授长年从事微塑料相关研究,看完这篇论文的他意识到,既然南极磷虾这种生活在遥远极地的生物能“分解”微塑料,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范围内,是否也广泛存在能产生同样效果的生物,进而对环境中纳米塑料的含量造成影响呢?于是,他和中国海洋大学的赵建教授合作,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他们选择了轮虫作为研究对象。这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地表水的常见浮游动物,大多数体长不超过0.5毫米。 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例,每升湖水中就有超过900只轮虫。 而且,与南极磷虾一样,它们拥有一种独特的咀嚼器,通过机械作用将摄入的藻类研磨成小块。


研究人员观察了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plicatilis )和萼花臂尾轮虫( B. calyciflorus )两种轮虫,它们平时分别生活在海洋和淡水中。研究人员发现, 这些轮虫都能大量摄入小于10微米的塑料 ,这与它们日常食物的尺寸相似。它们偶尔也会吃些20微米大的塑料,不过再大就吃不下了。


轮虫 摄入 的微塑料(绿色小球)和研磨产生的纳米塑料(绿色小点)。 (图片来源: 原论文)


研究人员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轮虫吃下微塑料后, 消化道中出现了许多尺寸不一的塑料颗粒,其中纳米级塑料颗粒的数量远多于微米级 。原本提供给轮虫的光滑、球形的微塑料,经过一番消化,表面变得粗糙不堪,像是被啃过一样。可见,轮虫咀嚼器中的齿状结构通过研磨,从微塑料表面一点点“抠”下了这些塑料碎片。最后, 碎片化的微塑料会从轮虫体内排出,回到水中



浮游生物影响全球


我们所说的“塑料”,其实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的总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氯乙烯(PVC)和聚苯乙烯(PS)。它们的组成单元不同,硬度、拉伸强度、光反应性和生物反应性等各不相同。


不同塑料类型及特性(图片来源: 原论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 轮虫既能摄入和破碎硬度较低的PE塑料,也能有效地从硬度较高的PS塑料上磨损出纳米塑料颗粒 。这说明轮虫对不同类型微塑料的“消化”具有普遍性。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从山东青岛的书院水库、白沙河、大沽河和胶州湾等地采集了不同物种的轮虫样本,结果, 所有采样点的轮虫体内均检测到了尺寸在3~30微米的微塑料 。可见,即便是自然环境,在没有研究人员“投喂”微塑料的情况下,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轮虫很可能在全世界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分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事实也确实如此。研究人员发现, 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东亚和欧洲,微塑料丰度较高的区域恰恰也是轮虫最多的区域 ,二者间存在高度的地理重叠。


轮虫的全球分布(左图)和微塑料的全球分布(右图)。 (图片来源: 原论文)



实际情况究竟有多可怕


为了让人们对这种影响有更具象的感知,研究人员以鄱阳湖作为案例进行说明。鄱阳湖面积约3690平方千米,文献表明,平均每升鄱阳湖水中约含20.2个直径在50~500微米的微塑料。


假设所有轮虫都生活在不超过5米深的湖水,按照本次研究的数据,将轮虫放入含微塑料的水体4小时后,平均每个微塑料颗粒会生成131个纳米塑料颗粒,那么, 一天下来,全鄱阳湖的轮虫一共能产生1.33亿亿(1.33×10^16)个纳米塑料颗粒


然而, 这只是计算结果,实际数量可能还会更高 。一方面,受实验条件限制,研究人员 只能检测直径大于0.6微米的纳米塑料 ,因此,一颗微塑料能被轮虫磨损生成多少更小的纳米塑料,我们并不知道。但很明确,实际生成的纳米塑料颗粒必然远高于实验测得的数据。


轮虫将“消化”过后的微塑料从体内排出(图片来源: 原论文)


第二,文献中只报道了鄱阳湖中尺寸范围为50~500微米的微塑料,而轮虫摄入的主要是尺寸更小的微塑料。虽然尚不知道鄱阳湖中直径小于50微米的微塑料浓度几何,但研究人员估计,它一定会比大尺寸微塑料的丰度高得多。因此, 轮虫生存环境中的实际微塑料颗粒数量也高于估算时所用的数值


第三,实验条件与自然条件不同。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在每升水中放入了930万个初始微塑料颗粒,却只有2万只轮虫;而文献中,平均每升鄱阳湖水的微塑料含量为20.2个,轮虫数量却有909只。因此, 鄱阳湖中的轮虫能更充分地摄入和消化湖水中的微塑料 ,每颗微塑料也将产生超过131颗纳米塑料。


此外,研究人员只测试了“新鲜”微塑料和短暂暴露于模拟阳光12小时的微塑料。但自然界中的微塑料往往经历了长年的风吹日晒,这会让它们的形态、化学性质等发生变化,变得更脆弱。实验已经证明, 轮虫摄入光老化的微塑料会比摄入原始微塑料时产生更多塑料碎片 。而大多数轮虫都生活在透光的水域,所摄入微塑料的日照时长远多于实验条件,结果必然更可怕。


最后,鄱阳湖只是一个案例,其实地球上许多地表水体中微塑料和轮虫的含量都远高于鄱阳湖。例如,文献表明,每升黄河水中约有500颗微塑料,而在印度阿蒂亚尔河(Adyar Creek)的河口,每升河水中约有10,133只轮虫。因此, 我们可能远远低估了生物在这场全球纳米塑料“瘟疫”中发挥的作用

免费打赏
yj蓝天
2023年12月20日 15:07:06
2楼

资料不错,学习啦,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