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个小摊,胜过县官:如何再造城市美学?
沉迷学习一级
2023年12月19日 14:03:51
只看楼主

“当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城市学家简·雅各布斯     (图源:unsplash)   今年,为促进消费回暖,上海、北京、昆明、广西等 多地出台相关举措鼓励商业外摆,

“当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城市学家简·雅各布斯

 

 

(图源:unsplash)

 

今年,为促进消费回暖,上海、北京、昆明、广西等 多地出台相关举措鼓励商业外摆, 城市的“烟火气”终于要回来了!

 

其实, 摆摊早已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起来了 ,如今摆摊的90后、00后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开始后悔“没早点发现摆摊的快乐”。

 

 

(图源:pexels)

 

地摊经济对于提升街道空间活力的意义重大,但一直以来,地摊对城市街道景观品质的负面影响也是广受诟病。

 

用设计来引导 商业外摆,是一个提升城市美学的方式。

 

 

01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美学

 

地摊,自古便是城市活力的象征,中国古代社会地摊经济最为繁荣的阶段,非宋朝莫属。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各种时令水果、吃食饮品,以青布伞遮阳,以床凳作柜台,搭建起拆卸方便的临时摊点……

 

北宋时期的画家张择端绘制的 《清明上河图》 中,则呈现了街道公共空间中 丰富多样的摊贩活动场景 。开封城内,工商业者可以随街设店营业,凌晨有早市,晚上有晚市,五更前有“鬼市”。

 

这种“贩夫贩妇”自然繁荣的发展状态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

 

建筑师芦原义信在 《街道的美学》 中指出,“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第一次轮廓线”,也就是建筑物本来的外观,“建筑外墙的突出物或附加的形态称为第二次轮廓线”,这个指的就是在建筑上后期添加的商业招牌,芦原义信认为 要想形成清晰的街道空间,必须加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而削弱第二次轮廓线 ,也就是说要 尽可能减少 建筑上的附加物。

 

然而与清冷的街道比起来,更多人喜欢有烟火气的美,像是 香港电影里满街五颜六色的店面招牌 ,发展好“地摊美学”,不仅需要考虑传统街道美学的评价标准,更应发展好地摊经济独特的美。

 

 

(图源:pixabay)

 

而根据城市学家简·雅各布斯的理论:“如果一个街道在应付陌生人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当它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划定了清楚、有效的界线。而且,具备了提供活动和监视人的基本条件时,那么 陌生人越多,街区的气氛就会越活跃。”

 

城市中的摊贩,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监视的作用,确保了街道空间的安全性与活跃度。

 

 

(图源:pixabay)

 

 

02

地摊,也可以变身为城市地标?

 

通过贴近生活的设计,曾经的地摊,也可以演变为超级建筑。

 

在台北充满活力的士林夜市中,新近落成了OMA雷姆·库哈斯及大卫·希艾莱特设计的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图源:Archdaily,摄影:Chris Stowers)

 

建筑师在设计之初,便希望将夜市地摊的烟火气,与市民参与感保留下来。

 

首先采用了 解放地面 的方式,整栋剧院被抬升起来,地面层变成了市民可以自由穿行的城市公园。

 

 

(图源:Archdaily,摄影:Chris Stowers)

 

建筑师还设计了一条独特的穿行廊道,贯穿整个剧院空间,对市民24小时免费开放, 人们可以从地面走到屋顶 ,并在球形剧场的最高点观赏舞台内的表演。

 

 

(图源:Archdaily,摄影:Chris Stowers)

 

荷兰鹿特丹拱形大市场 ,开创了 “拱形市场+公寓+停车场+艺术品” 的先河,市场上方的拱形由228个公寓单元组,它们面积在80平方米到300平方米之间。

 

 

(图源:Archdaily,摄影:Daria Scagliola+Stijn Brakkee)

 

走进这座菜市场,就像走进了一家大型艺术馆,内拱印着 世界上最大的壁画 ,壁画面积高达11000平方米,墙使用透明的玻璃,人们可以直接看到室外的蓝天白云。

 

 

(图源:Archdaily,摄影:Daria Scagliola+Stijn Brakkee)

 

 

03

网红菜市场、集 ,能否把烟火气还给城市?

 

一座城市最有烟火气息的地方肯定是菜市场,近年来,菜市场改造热潮袭来,出现了创意市集形式的新市场。

 

永年菜场 是上海的一座老菜场改造项目, 以“城市乡野”为设计理念 ,外店招门头,设计师选用过去农村建房常用的石棉瓦楞板作为背景肌理。

 

 

(图源:裸筑更新,摄影师:Freeman)

 

内店招则选用“麻布”作为主布面材料,入口处的景观立面,则由松果、松木、卵石、麦穗等堆砌而成。

 

根据菜场的使用人群,添加 一定的“适老化”设计 ,动线设计减少拐弯抹角,视线清晰,方便直达。

 

 

(图源:裸筑更新,摄影师:Freeman)

 

  (图源:裸筑更新,摄影师:Freeman)

 

胜利市场临时安置点的设计,则希望兼顾建筑的可持续性,临时使用期满后希望建筑可以进行功能的转换或再回收利用,它的建造部件是 模块化、轻量化、装配性 的,可快速建造,不仅可以低成本获得相对大的空间,还可拆除异地建设, 为移动化的市场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

 

 

(图源:罗宇杰工作室,摄影:金伟琦)

 

除了菜市场,各种网红市集也是层出不穷。

 

粗糙的水泥路面、水泥花窗、斑驳的墙壁、昏黄的路灯和悬挂在头顶的电线,原本散落在长沙深巷里的小吃店……在高楼林立的长沙市中心, 超级文和友仿佛是一个来自20世纪的梦境。

 

 

  (图源:微博@文和友)

 

成都西村大院 ,一反城市综合体的常见模式,建筑师刘家琨采用外环内空的布局,环绕街区沿边修建,围合出一个公园般的超大院落,里面容纳着丰富的商业形态和市井生活,就像一个 自然生长出来的成都老社区。

 

 

(图源:家琨建筑事务所)

 

  (图源:家琨建筑事务所)

 

网红菜市场、集市虽然能 一时 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昂贵的设计、装饰费用同时也导致菜市场内商品价格的提升,失去菜市场的公益性质,大批量“网红菜市场”后期运营惨淡, 如何让设计与普罗大众的需求不产生错位 ,是设计师们需要考虑的。

 

 

04

一个个有活力的摊位,才是改变城市面貌的根本

 

我们印象中的那些小吃摊、早餐铺、水果店,总是在市井中,很接地气,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摊位渐渐失去了人们的关注,但如果这些摊位能有一点小小的改变,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美好关系团队,曾集结30多位设计师, 改造台北士林夜市中的摊贩 ,于是那些以前的摊位,画风变成了这样:

 

 

(图源:美好关系)

 

  (图源:美好关系)

 

腾讯设计师们也曾在深圳、北京等地, 发起过改造摊位的广告实践 ,只是做一个 有艺术感的新招牌 ,加上一点创意的文案,就让这些小摊贩成了城市中美好的存在。

 

 

  (图源:腾讯TADesign)

 

  (图源:腾讯TADesign)

 

不少艺术大佬也曾尝试将艺术与商业相结合,在摆摊这种商业行为中加入强烈的艺术特质。

 

以怪诞风格著称的波普艺术家 草间弥生 ,1966年在威尼斯双年展摆摊展出作品 “那克索斯的花园 (Narcissus Garden) ,这件由1500个塑胶制镜球覆盖绿色草坪而组成的环境作品,迅速成为全场焦点。

 

 

  (图源:维基百科)

 

草间弥生自己则穿上了和作品相呼应的金色和服置身其中,将这些金球以每个2美元的价格出售,大获成功。

 

想要摆摊的年轻人们,都可以向艺术家们学习这一点,让自己的摊位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结语


 

(图源:unsplash)

 

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小摊贩,是城市中的一道流动的风景,他们既是多元文化社会的体现,也象征着城市环境的蓬勃发展。2018年8月,新加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把新加坡小贩文化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这些微小的商业单元,也需好的设计,不仅仅限于美丽的外观,还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与共情。

 

把城市归还给百姓,让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美学。

 

 

参考资料:

《街道公共生活中摊贩活动回归研究》(作者:高芙蓉、李和平,《新建筑》2020年第5期,总第192期)

《传统农贸市场的“出路”》(Archdaily)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