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园 产业成就了扬州历史上的辉煌,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泉动力,也为扬州的文化传承弘扬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进会,市委书记王进健强调,全市上下要坚定信心和决心,奋力激活、壮大和焕发血脉中始终流淌的工商基因。
个园
产业成就了扬州历史上的辉煌,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泉动力,也为扬州的文化传承弘扬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进会,市委书记王进健强调,全市上下要坚定信心和决心,奋力激活、壮大和焕发血脉中始终流淌的工商基因。
编辑 | 张宁
扬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姜师立:
俗话说,经济繁荣才能带来文化昌盛。大运河是一条文化的河流,也是一条经济的河流,大运河不仅浇灌出扬州历史上的几度繁华,而且孕育了扬州的工商基因。以更宽阔的视野看,大运河带来的工商业造就了中国发达的东部经济带,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繁荣源于产业的发达。
对于沿线城市来说,大运河是名副其实的致富河、幸福河,扬州就是典型代表。回望历史,大运河推动着沿线商贸城市的兴起与发展,隋代大运河的开通更是掀起了运河沿线工商业城市发展的第一波浪潮,促进了一批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当时的扬州,与汴州、楚州、苏州、杭州等,都是著名的运河城市。唐宋运河体系的建立,以及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将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大运河成为联系全国经济的交通大动脉后,在运河沿线形成了一批转口贸易城市,扬州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杜甫的诗句“商胡离别下扬州”,充分说明了扬州的贸易繁荣。
元代之后,大运河重新开通,为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开辟了新时代。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手工业中诸如冶炼、制瓷、纺织、造船、染色、制盐、造纸等行业有了较大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开拓,将运河城市推向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当时全国著名的工商业较发达的30多个大中城市中,就有以扬州、苏州、杭州、嘉兴、济宁、德州等为代表的13个运河城市,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明清时期,扬州是当时漕粮北运的门户,经济和文化再度空前繁荣。作为两淮盐运使驻地,扬州集中了大量盐商及其资金,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时云“扬州富甲天下”。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数次沿运河南巡,两淮盐商为接待帝王南巡,大建宫室、园庭、台榭,对扬州城市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使扬州成为当时全国工商产业最为发达的城市。大运河搭建了商贾云集的平台,带来了扬州追求精致、致力创新的工商文化。运河带来的繁荣,造就了扬州商贾云集的城市氛围,而商人对消费的高要求,也带来了扬州人追求精致的特点。扬州人对于园林、住宅、饮食、休闲、工艺品等有着近于苛刻的完美追求,特别是清代扬州盐商对生活品质的极度追求,推动了扬州园林、饮食、工艺等产业的发展,也造就了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成就了中国园林的代表作之一扬州园林。这种对精致的追求、对创新的苛求,更加养成了扬州的工匠文化,而工匠文化又促进了扬州相关产业领先全国的创新发展。无论是扬州漆器、扬州玉器,都因追求精致的“扬州工”而名扬天下。除刺绣、漆器、玉器等手工业外,扬州的盐业、米行、木行、造船业、南北货业、铜器业、茶食业等也很有名。
没有产业作支撑,一座城市是走不远的,名副其实的运河名城,基本都有着发达的产业。今天大运河沿线的8个省、市,交通路网密集,区位条件优越,产业体系完备,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22年,大运河沿线8省市以占全国不足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全国近一半的经济总量。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列全国2—5位,大运河沿线省市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发展动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江苏运河沿线的8个城市,都是工商业兴旺、产业链齐全的城市。
历史上大运河是财富的通道,孕育了扬州的工商基因。扬州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两条经济大动脉的十字交叉口,更需要奋力激活、壮大和焕发血脉中始终流淌的工商基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奋力推进“好地方”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扬州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的重合区,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衔接“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大运河承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构建新的产业集群;深化沿线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航运互通、旅游合作、人文交往、产业结构升级,开拓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利用大运河交通动脉和文化廊道功能,发展高端产业。还要发挥自身特色,超前布局,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构筑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弘扬运河创新文化。千余年来,大运河因其不断的创新变化而成就了城市的繁荣。增强城市发展动能离不开创新发展,要用运河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植入现代元素;推动新兴产业培育,把创新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城市转型的主动力,努力增创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构筑创新板块,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突出科技驱动、数字赋能,持续推进强链补链延链,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条现代化水平;大力开展科技招商,推进重点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动新兴产业开展产业链一体化整合,提升制造产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长三角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发展开放型经济。运河沿线自古以来就是对外开放的前沿。要发扬包容开放的理念,吸引更多创新性人才、企业落户扬州;打造运河良好生态,吸引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运河的交流功能,通过大运河这个世界级文化符号,让更多企业、产品走出去;打开文旅融合的窗口,以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统领,推进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与旅游资源叠加,使扬州成为国际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汪鲁门旧宅
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市文物局原局长 顾风:
历史悠久,文化昌明,景色优美,人文荟萃,这些都是扬州的代名词,也是人们对于扬州的印象。但事实上,扬州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商业城市、经济中心。正如《新华日报》报道所言,曾经创造了历史上的“三度辉煌”,可以用“商贾云集、工商繁华”来形容,其逻辑起点正是工商基因。这一切,不仅记录在史籍里,还为文物考古所证明。
汉代,在东南地区,扬州就已经成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特别是吴国时期,扬州管辖三郡五十三城,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辐射力、凝聚力、号召力。
扬州当时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面对长江,背枕淮河,东临大海,对于以水运为主的交通格局来说,这样的位置占据绝对优势。从汉代出土文物中,可以知道扬州当时就有官方造船厂,船只在扬州生产出来后,直接可以通江达海。
因为靠海,吴王刘濞懂得开发海盐资源,这就发展了盐业。这里又有铁矿、铜矿的资源,也为冶炼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出土的汉代铜器、铜镜很多。而且,从出土铜镜可以看到,图案精美、模具精致,雕刻技艺很是高超。扬州本来就是鱼米之乡,所以农业发达,农副产品交易也很频繁。依仗交通优势,扬州形成了较大的木材市场,江西、安徽的木材常常通过水路运到扬州进行交易,所以扬州出土的木器、木俑也很丰富。在出土的汉代木俑身上,甚至还穿着衣服,同样证明了扬州纺织业的发达。
总体而言,汉代工业重镇以北方为主,扬州则是东南地区的翘楚。在扬州出土的漆器中,就有“南工官”的字样。也就是说,扬州是北方朝廷指定的南方官方工坊,扬州生产的金银器、漆器、铜器,是要供给北方朝廷使用的。而在漆器、铜镜上,往往还贴有金银箔,足见工艺的融合程度很高。在扬州出土的工艺品中,还出现了犀牛、大象等动物的图案,这就证明汉代扬州人见过这些动物,扬州和出产这些动物的地区也有交往。
南北朝的鲍照写过一篇《芜城赋》,其中,“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形容的就是汉代扬州的工商繁盛、城市繁华。
唐代在安史之乱后,北方一片战火、遍地狼藉,扬州迎来了历史上一次重大发展机遇,成就了“扬一益二”的传奇。
首先是人力资源。当时北方难民纷纷南逃,扬州是一座比较大的城市,吸纳了很多北方人。人口众多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厚实基础。
随后,随着大运河开通,扬州的交通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重要的漕运集散地。当时的朝廷主要依靠南方的粮食,这些粮食首先集聚到扬州,然后统一运至北方。
唐代扬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也是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扬州港并不临海,却有着严密细致的港口系统,长江两岸设有仓储,有专门的管理制度。而且扬州港管辖范围很大,鉴真从扬州出发,到连云港出海,当年的连云港港口属于扬州港的分支。
不仅是国内贸易,当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在扬州连接时,扬州一下子就成为了开放包容的城市。从陆上丝绸之路过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带来了香料、药材、宝石等,扬州俗语“波斯献宝”说的就是这个情形。这些人很会做生意,调动了扬州城的商业氛围。同时,国内很多商品也在扬州云集,比如瓷器,扬州不产瓷器,但很多名窑瓷器都在扬州集散。在从扬州港起航的唐代沉船“黑石号”里发现的众多瓷器,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时,扬州成为世界闻名的巨大市场。很多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不一定是在扬州登陆,但回程时,绝大多数都要从扬州走,他们用沙金做交易,并且会淘一些世界各地的商品带回去。
唐代扬州本地的工商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有骨器,比如牛骨做成的梳子;还有木器、铜镜、金银器等,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服饰行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唐代李廓写过“刬戴扬州帽,重熏异国香”,就是生动的例子。扬州帽其实是毡帽,是外国的形制。描写的是当时时髦的年轻人,斜斜戴着毡帽,身上还有外国香料的味道。
唐代扬州漕运发达,朝廷后来也允许船工可以自己夹带一些商品。船工从各地带来的土特产又集聚到扬州,因为扬州容易买卖。他们白天忙于“本职”,晚上进城交易,逐渐就有了夜市,也就有了“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繁华景象。
在唐代的繁盛之后,宋元时期扬州的商业虽然没有鼎盛一时,但一直都是区域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商业也比较繁华。
到了清代,因为扬州是食盐集散地,所以盐业自然成了支柱产业。围绕着盐业,也衍生出手工业、工艺、书画等产业的振兴。曾有位大书画家说过,“清末扬州没落了,吃书画饭的还有几千人”。不仅是“扬州八怪”,国内各门各派的代表人物,几乎都在扬州驻足过,这就证明扬州人有着强大的购买力,也是一座收藏重镇。
盐业发达,自然催发服务业的发展,餐饮沐浴等行业发展很快,再加上扬州是个“戏曲大舞台”,昆曲、梆子、秦腔、汉调都有,整个扬州城的氛围也是热热闹闹的。
扬州的工商基因,是和城市特性有关的。扬州在历史上长期都是文化经济中心,是一座“明星城市”,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人自然就来了,来了就要生活,生活就要进行商业活动。
扬州历史上也是几度被战火摧毁,然后又重建,可以说是一座“移民城市”,各地的人把当地的特产、文化带来扬州,扬州也就成为了一座包容开放、多元丰富的城市,这些特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扬州的工商基因,是渗入扬州人血脉之中的。唐初,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来到扬州后,曾说扬州人“俗喜商贾不事农”,这也从一方面道出了扬州人骨子里的工商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