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替和牛腿是什么?
小小漫画家
2023年11月27日 11:14:20
只看楼主

在古建筑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结构值得我们品味一番,其中牛腿和雀替就是一对好搭档。 很多人会把牛腿和雀替两者搞混,但实际上大不相同哦。牛腿和雀替都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构件,雀替一般是梁下的木雕构件,而牛腿基本上是檐下的木雕构件。 牛腿 牛腿,作为古建筑中的构建之一,指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位于梁柱之间的三角形木质构件,主要起支撑建筑外挑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

在古建筑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结构值得我们品味一番,其中牛腿和雀替就是一对好搭档。

很多人会把牛腿和雀替两者搞混,但实际上大不相同哦。牛腿和雀替都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构件,雀替一般是梁下的木雕构件,而牛腿基本上是檐下的木雕构件。


牛腿

牛腿,作为古建筑中的构建之一,指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位于梁柱之间的三角形木质构件,主要起支撑建筑外挑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

“牛腿”的正式得名不可考,但根据其粗壮的形态,不难看出应是由于形似牛腿而得名,有的地方又叫“马腿”。

最初仅仅是一根支撑屋顶出檐部分的木杆,即撑栱。但撑栱在艺术层次上无法达到许多建筑的要求,于是工匠们便用一块雕花木板来填充、装饰撑栱后面与柱子之间的三角形空档。

牛腿高居在檐柱外向的上端,屋檐的重量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牛腿转移到檐柱上, 牛腿保持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的作用。

牛腿还支撑着挑檐的椽木,使屋面的出檐增加, 使廊檐的面积扩大 ,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保护了立柱、木质墙面和门窗。

同时,屋檐与檐柱之间的牛腿正处于人的最佳视域位置,形成了视觉欣赏的焦点,引人注目, 对建筑起到了装饰美化的效果。

牛腿起于唐而盛于明、清,能够在民间流行起来,得力于木雕技艺的发展。明清我国木雕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也大量进入建筑领域。

牛腿作为檐柱上的重要构件,其位置显著,犹如人的脖颈,所配装饰也最易显示房屋主人的地位与精神追求。

从明代开始,牛腿的雕饰作用大大盖过了其实用性,逐渐出现稍作雕刻的竹节、花鸟、松树之类的浅雕。清代,“牛腿”逐渐演变成整块斜木雕刻,工艺日趋繁琐,雕工精美,刀法纯熟,雕刻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清朝后期,“牛腿”的雕刻技艺已达到了较高水平,雕刻的内容广泛地采用儒释道、花鸟、吉祥物等题材,并交错地运用浮雕、镂空雕、半圆雕技法,使其玲珑剔透,神形兼备。

牛腿的尺寸一般比较大,显得粗笨,牛腿与木雕结合,为木雕艺人提供了展示技艺与才能的场所。所以,牛腿在民间特别是在木雕技术很发达的地区流行起来。

民国后期,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加上建筑材料与结构的变化(砖木或砖混结构逐渐代替了木结构),牛腿日渐式微。近年来,有很多人对古代牛腿的收集与仿制作为,作为一种装饰品或艺术收藏品。

“牛腿”的发展大致历经4个阶段,经历了由棍状向块状、由简至繁的转变。但牛腿的发展,地域性较强,且多种形式常常共存,所以并不存在明显的时代特征。整体来看,元、明时代较为简单,仅仅是一根能够支撑斜木的棍、杆形状,至明初期,木杆上出现稍作雕刻的竹节、花鸟、松树之类浅雕。到清代,“牛腿”逐渐演变成整块斜木雕刻,工艺日趋繁琐,讲究精雕细刻,到民国时,因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不乏刻画细微的经典写实之作。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 图片来源:吴文治《我国传统建筑牛腿构件的地域分布与差异性比较》



明代版画中的撑拱


雀替

雀替,被放置于梁与柱或枋与柱的相交处,用以缩短梁枋跨度从而增强其荷载力,同时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倾斜。

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雀替,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如同一只栖居在古建檐梁上的云雀,是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代表产物。

雀替的制式成熟较晚,虽于北魏期间已具雏形,但直至明代之后被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至清时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

明清时期的雀替,在靠近柱头处都是有三幅云及拱头承托,雀替的雕刻或写实,或写意,或精致细腻,或粗犷豪放,姿态万千,随着其不断的发展越来越精美。

清代时,雀替从力学构件发展成建筑上纯粹的装饰性构件,尤为丰富多彩而精致,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百花齐放,丰富着古典建筑的形式。

雀替和牛腿位置

▲图片来源:吴文治《我国传统建筑牛腿构件的地域分布与差异性比较》

雀替的表现手法往往隐喻而含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小说戏曲以及动物花草皆被赋予一定的寓意。

放置的位置不同,结构和样式也有所差异,因此就出现了各种形式和风格各异的雀替,其样式大致可分为七类: 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子牙。

在中华建筑中,所有雀替都油漆或雕刻得很华丽。给人印象很深,大有无雀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


雀替的种类繁多,根据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艺术图集》中记载,雀替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 雀替的类别(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图集》)


1

大雀替

这种雀替在汉式传统古建筑中并不常用,多见于纯藏式的喇嘛庙。其结构特点是在柱头的顶端加上与枋接触的横木,雕镂繁缛、彩画浓艳。在西藏自治区和内蒙古、青海、甘肃各省区,许多喇嘛庙的柱头几乎都是这种大雀替,如色拉寺、千佛廊等。


  


2

龙门雀替

多被用于牌坊,是雀替中最复杂的一种,因为除了它本身,还增加了其他装饰件,如云墩、梓框、大麻头、三福云等。


     

北京市大高玄殿牌楼上的龙门雀替

(实物已于1950年拆除)

     

苏州报恩寺牌楼龙门雀替


3

官式雀替

是明清建筑中常用的雀替,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它的长度是面阔的四分之一,高度与檐枋相同,厚度则为柱径的十分之三。在明清时期的官式建筑中,官式雀替几乎随处可见,加之极其丰富精美的雕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京故宫慈宁宫内的官式雀替

     

龙游民居苑巫式厅雀替


4

小雀替

是指梁柱直角间的一个小斜角雀替,“小”指它的尺寸纤细,主要在室内使用,小雀替与江南小巧秀气的建筑相得益彰。


龙游民居苑巫式厅小雀替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

黄丝桥古城内的小雀替


5

通雀替

是穿透柱子两端的雀替样式,通过柱子顶端的榫眼穿插在柱子中间,从柱子两侧伸出,形成两个雀替,这对雀替的尺寸不一定对称。通雀替常用在屋内,在宋元建筑上比较常见,明清使用较少。


龙游民居苑廊桥通雀替

山西省大同市善化寺三圣殿内的通雀替


6

骑马雀替

古建筑中,四角回廊柱的间距太小,致使两个雀替相连而呈倒悬马鞍状,这种雀替被称为“骑马雀替”。骑马雀替占据了柱子与柱子之间两个雀替的位置,合二为一。在民居建筑中,有时为了美观,将较大开间的雀替连为一体,饰以繁复的雕刻,也称为骑马雀替。


     

北京故宫咸若馆内的骑马雀替

     

龙游龚式民居骑马雀替


7

花牙子

是位于建筑倒挂楣子与柱之间的木构件,取偏薄的板材,多做透雕。因此,从材质上说,花牙子已失去它应有的结构作用,成为了一种纯粹的装饰性构件。


     

陕西省西安市

清真大寺内的花牙子

      




现在你能分清牛腿和雀替了吧!


放水发电
2023年11月28日 10:30:58
3楼

这份资料非常不错,支持与感谢能上传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