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赛菡 来源 | 中国建筑业BIM应用分析报告(2022) 《中国建筑业BIM应用分析报告(2022)》已经正式发布,《报告》由中国建筑业协会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策划、调研、编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为了深入了解、持续追踪中国建筑业BIM应用的现实情况,中国建筑业BIM应用分析系列报告自2017年始,已连续6年针对中国建筑业BIM应用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为建筑业企业BIM应用开拓思路,坚定建筑业企业BIM应用信心,形成了一定的价值沉淀和行业影响力。
文 | 赛菡
来源 | 中国建筑业BIM应用分析报告(2022)
《中国建筑业BIM应用分析报告(2022)》已经正式发布,《报告》由中国建筑业协会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策划、调研、编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为了深入了解、持续追踪中国建筑业BIM应用的现实情况,中国建筑业BIM应用分析系列报告自2017年始,已连续6年针对中国建筑业BIM应用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为建筑业企业BIM应用开拓思路,坚定建筑业企业BIM应用信心,形成了一定的价值沉淀和行业影响力。
本文将分享 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质量设计部副总经理赛菡 关于BIM发展趋势的观点。
BIM应用价值有哪些?
问题1:您认为BIM应用的主要价值有哪些?这些价值将带来哪些好处?
如果以2012年作为BIM普及应用的早期节点,BIM迅速发展距今已有十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践的累积,BIM在工程建造的各个阶段应用都在持续深入拓展,BIM在各阶段产生的价值也各有侧重。
在 设计阶段 ,基于BIM的可视化、模拟性,可以快速地辅助设计师将设计理念以直观的三维立体图形展示出来,并且利用模型的模拟性,对设计上需要进行模拟的一些东西进行模拟实验,例如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等,这对于快速设计方案、节约工期发挥了很大的价值。
在 施工阶段 ,BIM发挥的价值就更丰富了,从招标投标、项目策划、工程履约到竣工交付都有丰富的应用案例。
例如,基于它的协调性、数据性、优化性,可快速将建筑内复杂的机电管线进行管线综合,对复杂部位、工序繁多的部位进行深化设计,提前优化设计方案,规避传统施工中的“错、漏、碰、缺”,也是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的有效手段,对于整个工程的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管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在 竣工交付阶段 ,基于BIM的数字化交付技术也是总承包商的专业能力之一。基于BIM的数字化交付是对BIM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拓展,同时BIM交付的需求反向要求设计、施工阶段BIM应用深度,有效提升项目BIM实施能力。
在 运维阶段 ,基于BIM的运维应用实现BIM模型在建筑生命周期的价值增长,相比于传统的运维管理系统,基于BIM的智慧运维系统可将建筑本身与承载信息的模型相关联,在运维管理中更直观、快速地服务建筑运营、节能、维护。
另外,随着国家对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以及CIM平台的搭建,BIM模型以能够承载城市建设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的特性,对于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作用。
推进BIM应用的困难有哪些?
问题2:您认为现阶段企业及项目,在推进BIM应用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有哪些?形成这种阻碍的原因是什么?
在BIM应用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困难,有人说BIM就像10年前的CAD,但这个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CAD只是一种画图工具,一个软件,侧重于个体效率的提升,而BIM是一种新型建造工具,是一系列软件,侧重于系统效率的提升。
早年间倡导实现“全员BIM”,希望能基于精准的数据支撑建造过程,但多年运行下来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归结于:
一是要想实现全员应用。 这关键要一把手去抓,但现状是大部分企业的BIM中心或BIM工作室都是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在抓,这势必导致一种惯性思维,BIM归技术管,属于技术系统用的工具,事实上也是,大多数企业应用BIM的几乎都是技术系统。
二是缺少企业内部的BIM协同管理平台。 BIM模型创建好只能留在制图人的电脑里查看、标记,其他系统的人只要没装查看软件就看不了,虽然目前市面已有成熟的轻量化平台、BIM协同管理平台,但是企业没有真正感受到BIM协同的价值,不愿意在此投入,也就导致了BIM模型无法在项目流转起来,形成“僵尸模型”。
三是BIM影响力相对前期减弱。 目前数字化转型被大家炒得轰轰烈烈,智慧工地、智慧建造发展大势所趋,BIM作为已经推广了10年的产物,已经被大家所熟悉,大多数人认为BIM只是模型,已经成熟,所以关注度也下降了,但是BIM作为数字化发展的基础,还有很多标准、技术没有实现,还需要继续探索研究,才能使数字化转型的路更顺畅、更快速。
形成这种阻碍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是人员问题。 企业的人员培养是个跨部门的28中国建筑业 BIM 应用分析报告(2022)系统工程,需要时间的积累。总有人担心费心费力培养的BIM人才随时面临着被“挖墙脚”的风险,但我们也要正视人才的流动,只有把体系做优,把人才基数做大,才能不被“BIM人才”问题所困。
第二是资源问题。 目前各类型的企业BIM发展是不平衡的,投入早、持续长的企业都已经形成了符合自身工作体系的BIM标准、BIM族库、应用指南、示范案例、开发插件等,有很大的资源优势。起步较晚的企业看似能快速获得资源,借鉴这些资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从外界得到的资源都是散乱的,如果持续投入不足,这些外部资源很难内化,员工也不能熟练地应用,实现创效。
第三是方法问题。 如果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BIM之路,路径很多。但这么多年观察下来,根本还是从内部设立专门的组织或人员去推动BIM的应用,这样才能责任到人,并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
如何评价BIM应用的价值?
问题3:您认为BIM应用的价值应如何评价?如何让各方对BIM应用方面的价值达成认可和共识?
“如果人们找不到应用新技术去创造价值的方法,那么行业就根本不会受到新技术的影响”,BIM的应用产生价值是行业各单位积极应用的原动力,这种价值在早期很容易被“夸大”,人们对他寄予厚望;接着推广落地,BIM技术不停地被使用者重塑,在与实践的结合中让大家更清晰地感受到它的价值。
随着BIM技术阶段性的普及发展,“BIM是否有价值”这一问题已经无需讨论,因为已经形成了“BIM有价值”的行业共识,我们模糊地把它分为“经济价值”“品牌价值”和“社会价值”。但“BIM价值怎么量化”这个问题的确尚没有定论,尤其是“经济价值”,不同的项目特点即便是在同一应用点上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不尽相同。
有个原则大家可以探讨,BIM的价值计算应该是一个差值,即BIM应用价值=使用它产生的效益-使用传统方式产生的效益。
当然,只有BIM融入日常生产过程中,实现“隐形”却不可或缺的时候,它的价值才能更准确地被评估。
BIM价值的创造主要经过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多阶段,每个阶段实施人都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定义BIM价值,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但如何让各方对BIM应用方面的价值达成共识?我认为尽可能地让建设方主导价值利益分配,各方都将“以客户为中心”作为目标,注重每一阶段的BIM数据本身的有效性,注重阶段间数据精准传递,只有价值共享,才能让各方达到对BIM价值的认可。
“自主可控、国产化”对BIM有何影响?
问题4:目前“自主可控、国产化”成为BIM领域的重要议题,对此您有怎样的观点,将对自己产生哪些影响,需要做何准备?
国际形势的不确定,给全球发展格局带来变革了。当今BIM平台软件的“自主可控、国产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并且通过政策驱动、行业“赛马”、企业自发,国产BIM平台软件的探索已有一段时间了,如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我们也要正视国际“头部”BIM软件企业的特点,分析软件生产的客观规律,切勿急功近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软件“好用”才是硬道理,能让使用人员的主要精力专注于业务而不是软件操作的BIM软件就是“好”软件,当然这也需要行业相关人员共同努力。
BIM软件的“好用”首先来自对专业知识的解构,最终将知识与管理流程封装在软件中;其次是培育相关人才,打造采用链,构建开发者及应用生态。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国产BIM软件相较以前的版本还没有到脱胎换骨的地步,但其知识的本土化也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并且,BIM软件制造商的商业模式也从委托经销商“纯销售”逐渐转向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让开发方、使用方进行协同创新,快速感知市场需求,打造满足行业需求的软件。
作为工程总承包企业应与软件服务商积极沟通合作,作为需求方要主动加入业务数字化的工作中,才能共创出适合我国行业需求的自主可控的“好”软件。
BIM技术及应用场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问题5:您认为未来BIM技术本身及应用场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建筑从业者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和应对?
首先要认清应用BIM技术的初衷是什么 ,我认为行业希望找到一种技术能把物理世界的实物数字化,以建筑从业者认可的方式,精准、高效地建立起模型。
目前看这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相关从业事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如建模标准的完善落地、软件平台企业的研发支撑、设备材料供应商的族库建立迭代等。
其次谈一下“数据”。 数据如何能便捷地输入输出,带数据的模型如何能轻量化应用,如何解决数据需求的个性化挖掘问题等,亦是BIM技术不断发展需要解决的。只有随着使用BIM技术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降低,BIM的应用率自然会随之显著提升。
目前BIM技术应用场景已经从设计、施工阶段向前后不断延伸,在规划阶段、运维阶段都开始有或深或浅的应用尝试。
随着BIM技术与其他数字化技术的深入融合,应用场景必然会从深化设计似的“点式应用”向建造全流程似的“线式应用”发展,在元宇宙的概念下,BIM技术也将成为数字城市的支撑技术向“面式应用”拓展。
建筑从业者应“以目标为导向”,利用BIM可视化、数据化、协同性、模拟性、优化性的特性,结合自己的工作场景进行应用。
一方面,建筑从业者要理性面对BIM技术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要以积极的实际行动共创其未来发展,BIM软件平台制造方要研究“人本”软件,BIM技术使用方要以开放的心态充分挖掘BIM技术对业务的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