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排水系统的前世今生
圣诞节的小麋鹿
2023年08月24日 13:48:33
只看楼主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属于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受到低平的地势和潮汐影响,在遭遇暴雨台风和高水位潮汐时自然排水条件不佳。因此,在上海城市化发展历程中,如何确保城市排水安全始终是一个问题。 在上海开埠前,排水不成系统,雨水、污水就近排入纵横交错的河浜内。1862年,租界当局为解决租界排水问题,提出在黄浦江、泥城浜(今西藏中路)、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和苏州河围成的英租界内建设一个综合性排水系统,工部局经授权开始沿南北向主要街道埋设排水总管,雨水顺坡向流入苏州河和洋泾浜,并在东西向街道下埋设小型沟管与总管相连,上海最早的排水系统就此形成。至建国前夕,全市共有雨水管道531公里,防汛泵站11座,排水总能力仅16立方米/秒。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属于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受到低平的地势和潮汐影响,在遭遇暴雨台风和高水位潮汐时自然排水条件不佳。因此,在上海城市化发展历程中,如何确保城市排水安全始终是一个问题。


在上海开埠前,排水不成系统,雨水、污水就近排入纵横交错的河浜内。1862年,租界当局为解决租界排水问题,提出在黄浦江、泥城浜(今西藏中路)、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和苏州河围成的英租界内建设一个综合性排水系统,工部局经授权开始沿南北向主要街道埋设排水总管,雨水顺坡向流入苏州河和洋泾浜,并在东西向街道下埋设小型沟管与总管相连,上海最早的排水系统就此形成。至建国前夕,全市共有雨水管道531公里,防汛泵站11座,排水总能力仅16立方米/秒。

图片
图片

图1-2,洋泾浜沿线排水管道建设(拍摄于1914年)

建国后,上海市在进行市政建设的同时,同步整治旧社会遗留的排水管道,重点治理棚户区臭水浜。1954~1957年,完成肇嘉浜填浜埋管筑路工程,使上海“龙须沟”变为环境幽美的林荫大道,沿线埋设2.8×3.14米的马蹄形钢筋混凝土管,下游新建排水能力为15立方米/秒的排水泵站。由于地面沉降,大部分路面低于黄浦江高潮水位,自流排水困难,“围起来,打出去”的排水策略也在这一时期确定,中心城排水系统建设“以自流排放为主”向“以强排为主”转变。到1963年,市区共有排水泵站51座,直接排入江河的排水流量141立方米/秒。但当时修建的泵站和下水道,均按半年一遇排水标准(每小时雨量27毫米)设计,规模较小。经历了1977年8月21~22日特大暴雨灾害后,1978年本市经研究论证,提出排水标准应提高到1年一遇(即每小时雨量36毫米)。伴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大量增加,防汛排水系统建设步伐也在加快,至1990年,全市共建成雨水泵站160座,排水能力870立方米/秒。



进入新世纪后,上海排水行业紧密围绕“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迎接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大局,加速推进排水系统建设,排水能力至“十一五”末期达到2850立方米/秒。在此期间,建成了世博园、虹桥枢纽等一批3-5年一遇标准(即每小时雨量51-58毫米)的高标排水系统;世博会成功举办后,本市继续以聚焦民生和保障安全为重点,着力完善城镇排水系统,至“十三五”末期,全市建成区全面消除排水空白,基本不低于1年一遇排水能力,中心城建成区约16%的面积达到3-5年一遇排水能力,全市共有各级雨水和合流泵站369座,雨水(含合流)泵排能力超过4400立方米/秒。

图片

图3,世博后滩排水泵站(5年一遇),

图为2021年结合世博文化公园建设进行景观改造

随着新一轮全市雨水规划发布,为满足“将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要求,本市排水系统建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继续“补短板、强监管、升能级”,着力提升防汛安全保障能力和初雨面源污染削减能力。

图片

图4上海新一轮雨水规划排水系统总图

免费打赏
度假酒店看看书
2023年08月24日 17:16:06
2楼

在上海城市化发展历程中,如何确保城市排水安全始终是一个问题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