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及华北地区暴雨冲上热搜,每年这个时候,多地纷纷进入“看海”模式,键入城市名称,搜索结果里大概率会包含 #XX暴雨# 的词条。 雨果曾在《悲惨世界》中写到:“阴渠(下水道),就是城市的良心,一切都在那儿集中,对质。 城市排水管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考验着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人们同时惊奇的发现,北京故宫、北海团城、江西赣州等古建筑和古城在暴雨面前的承受力很强。本期视点我们将目光焦距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借鉴中国古人在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智慧。
出现“祖乙”的甲骨。祖乙在位时期,将都城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迁到耿,后来由于耿发生水患 ,于是再次迁都于邢,最后再次由于水患,而迁都于庇
明北京城
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代城址出土陶排水管道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宫城出土陶排水管。在宫城内的2号宫殿庭院内发现有两处地下排水设施,一处位于庭院东北部,由11节陶水管连接而成,安装在预先挖好的沟槽内,另一处位于庭院的东南部,是一条用石板砌成的地下排水沟。
偃师商城的给排水渠
齐国故城排水道口
中国古代城镇典型布局及道路排水系统平面简化示意
图源《我国古代城镇道路大排水系统分析及对现代的启示》
元大都水系
排水涵洞
汉长安城直城门地下排水涵洞
汉长安城的城市排水系统由城壕和排水明渠、暗渠组成,明渠自西向东横贯全城,长达9公里,城壕和明渠组成的排水干渠总长达35公里。城内的排水主要依靠街道两侧的路沟,路沟和水渠在经过城墙时都构筑了涵道。一般以砖石砌筑,宽可达2米,上部为拱形的券顶。城中宫殿、官署等建筑的排水设施主要有渗水井和排水管道。另在郊外还修建有昆明池、镐池等,用来调洪蓄水。
隋唐长安城过水涵洞
隋唐长安城过水涵洞遗址现位于西安城墙里的含光门博物馆,为含光门的过水涵洞。涵洞,建于隋代,为砖券结构,残长十余米。在当时,唐长安城中具备了完善的排水系统,遍布于“街”、“坊”,建筑周围常见砖铺散水、渗水井和排水管道。街道的两侧修有土筑和砖砌的两种水沟,均为明沟。大路路面中间高、两边低,便于及时排除雨水。永安渠、清明渠和龙首渠等在流经城内的里坊和池苑后,注入渭河和浐河,除供应城市用水外,也起到了分洪的作用。
下水道铁闸门
唐长安城西内苑下水道铁闸门
在唐长安城西内苑发现的排水暗渠为砖石结构,为防止渠道淤塞,分段安装了多道铁质闸门,第一道闸门先由铁条构成直棂窗,拦阻较大的垃圾杂物,第二道闸门布满细小的菱形镂孔,可以滤出较小的杂物。闸门拆卸自如,方便疏通,这可以说是初级的水处理装置了。
排水管道
战国秦上林苑五号遗址陶制排水管道
战国秦上林苑五号建筑遗址中发现的排水管道,通身陶制,一端直径小一端直径较大,大小口径相互嵌套连接而成。水管道单节长57— 58厘米,粗端直径32厘米、细端直径23厘米,厚度不到1厘米。水管下层铺两条,上层铺一条,横剖面呈“品”字型,内里还有简单的纹饰。这样的排水管道在战国上林苑遗址多处都有发现,说明当时的地下排水设施已经相当成熟了。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排水管道
咸阳宫建筑遗址的积水和蓄水角落处设有排水池,池内设陶漏斗,其下是直角弯头,再下是圆形水管道鱼贯套接,套接处宽约13厘米左右。在落水口以下第二、三 、四节水管道安装成弓形,其最高点高于漏斗排水口平面,这种套接方式采用了虹吸原理,既加快了水流速度,又可防止沉淀的停滞。
排水地漏
排水地漏
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中发现了浴室排水的大型地漏,并与管道、渗井等排水设施相连。
从明渠到暗沟、从排水到排污,古人排蓄结合、分流、过滤等理念和方法为今天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了借鉴经验,并运用到了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当中。在雨污合流制的城市排水系统、海绵城市理念遵循的“渗、滞、蓄、净、用、排”原则、保护河流等天然“蓄水容器”都能寻找到古人智慧排水的印迹,也让我们今天的排水、排污系统更加完善。
故宫前三殿三层台基的四周有1142个龙头排水孔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