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都排水系统的千年流变
月光敬朝阳
2023年08月23日 11:36:48
只看楼主

近日北京及华北地区暴雨冲上热搜,每年这个时候,多地纷纷进入“看海”模式,键入城市名称,搜索结果里大概率会包含 #XX暴雨# 的词条。 雨果曾在《悲惨世界》中写到:“阴渠(下水道),就是城市的良心,一切都在那儿集中,对质。 城市排水管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考验着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人们同时惊奇的发现,北京故宫、北海团城、江西赣州等古建筑和古城在暴雨面前的承受力很强。本期视点我们将目光焦距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借鉴中国古人在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智慧。

近日北京及华北地区暴雨冲上热搜,每年这个时候,多地纷纷进入“看海”模式,键入城市名称,搜索结果里大概率会包含 #XX暴雨# 的词条。
雨果曾在《悲惨世界》中写到:“阴渠(下水道),就是城市的良心,一切都在那儿集中,对质。
城市排水管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考验着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人们同时惊奇的发现,北京故宫、北海团城、江西赣州等古建筑和古城在暴雨面前的承受力很强。本期视点我们将目光焦距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借鉴中国古人在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智慧。
图片
城市内涝
由于古代经济以农业种植业为支柱,世界上大多数古代文明也就缘水而起——如起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起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两河文明,发源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等等。 相应地,除部分有着浓烈军事性质的要塞和城堡外,大部分城市都沿河选址,以水为邻、依水而建。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近水的城市虽有利于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但水灾的隐患威胁同样增大,有关水患洪灾肆虐,水淹城市的事例经常见于史书记载。 古人有很多与城市水患斗争的例子,甚至也有为躲避水患而迁都的。 如公元前1526年,商代第十三位君王祖乙就为了躲避黄河水患,将国都由耿(今山西省河津市)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台)。
图片
出现“祖乙”的甲骨。祖乙在位时期,将都城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迁到耿,后来由于耿发生水患 ,于是再次迁都于邢,最后再次由于水患,而迁都于庇
但为躲避水灾而迁都的毕竟只是极端个例,大部分时候古人更多将精力放在城市规划设计和给排水系统建设上。成书于战国晚期的《管子》对都城选址原则有着科学建议,“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还论述了建设城市沟渠排水设施的原则:“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就是说说,古城城市在选址时已充分考虑了城市供水、灌溉、排水、防洪、防御、航运和防火等各方面需求。与现代城市管理者动辄向水面要土地,填河修路、填湖建房不同,古代城市管理者更多侧重于充分利用天然河流、湖泊和洼地,同时规划并开挖许多人工沟渠、湖池,共同组成发达的水系。如汉长安城内河道密度达到1公里/平方公里,明清北京城则达到了1.07公里/平方公里。2012年“7.21北京大暴雨”发生的时候,北京故宫和其身后的北海团城之所以无积水发生,除其内部的干线、支线,有明沟、暗沟、涵洞、流水沟眼等完善排水系统外,其自身因高选址,以及内城护城河、西苑太液池、后海、外金水河、筒子河等河渠的作用更不可小觑。
图片
明北京城
图片
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代城址出土陶排水管道
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排水系统,是一组距今4000多年前、埋于地下的陶质排水管道。它们出土于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代城址。在中国古代,夯土城墙的功能之一,就是防洪。值得注意的是,这处中原国家形成期的城址,是同时代的城址中布局最为方正规矩的一座。而此后,(长)方形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规划的一个根本思想和原则。它的南北两门大体居中,已颇有中轴线的味道。南门门道两侧还有门卫房。城内的建筑也颇为讲究,规格较高。有学者推测这应是一处贵族专用的“门禁社区”,因而应属雏形的城市或都邑。城址南门中间的路土下铺设有三组陶排水管,剖面呈倒“品”字形,水管节节相套,两端有高差,便于向城外排水。这应该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有规划的公共排水设施。
图片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宫城出土陶排水管。在宫城内的2号宫殿庭院内发现有两处地下排水设施,一处位于庭院东北部,由11节陶水管连接而成,安装在预先挖好的沟槽内,另一处位于庭院的东南部,是一条用石板砌成的地下排水沟。
河南偃师二里头,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 这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其存在时间约距今3800~3500年。 在早期宫殿建筑之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 晚期宫城中大型宫殿建筑的院内,又发现了石板砌成的地下排水沟和陶排水管组成的地下排水设施,二者的铺设都是为了向院外排水。 由于这类先进的排水系统仅发现于宫殿区,可知它并未走进大众生活,仍为当时的权力阶层所垄断。
图片
偃师商城的给排水渠
稍晚的河南偃师商城,一般认为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 这里发现了规模更大、更为考究的排水设施。 这一设施由宫城内的池苑,经东城墙上的一座城门通向城外的城壕。 排水暗道铺设于门道路土下,水道宽2米,原水腔高度约1.5~1.8米,系用石板三面围砌,上面横铺粗大木料。 两侧壁采用木石混合结构,垒砌的石块间夹木柱以加固。 整个排水道全长约800余米,高差明显。 在与这一排水道相对的西城门下,又有由西城壕引水入城并通向宫城内池苑的引水渠,组成发达而完备的给排水循环系统。
在商王朝的都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都城陕西丰镐遗址、周原遗址,以及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都城遗址等地,都发现有排水管道、沟渠等排水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分立、兼并战争频繁的政治军事形势和社会经济的长足进步,都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对应,夏商西周三代以宫殿区为重、偏于松散的城市居住形态开始瓦解,较严格的民居规划与管理体制开始出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居民区从分散状态逐渐集中于郭城之内,郭城内有更明确的功能分区。与此同时,统一的、惠及全城的给排水系统逐渐形成。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河北易县燕下都、邯郸赵国故城、湖北江陵楚都纪南城等都发现有较完备的排水设施。
图片
齐国故城排水道口
史载战国时期“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据推算其人口已超过30万人,富庶繁荣程度在诸侯国都城中名列前茅。 其城市规划建设,也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水平。 齐都临淄城建于淄河和系水两条河流之间,由大、小两城组成。 其南、北墙外有城壕,东、西两面则以两条河流为天然城壕。 城内有全城性的排水系统,宫殿区所在的小城和居民点、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大城都发现有排水道。 小城内宫殿区的排水设施尤其讲究,建筑的周围发现有卵石铺成的斜坡散水,地下排水管道由断面呈三角形或圆形的陶质水管组成,可使院内积水流出院外,汇入城市排水系统。 临淄全城已发现三大排水系统。 其中连通小城、纵贯大城西部的排水明渠长逾千米甚至数千米,宽达20米。 由于城西北部是全城最低洼处,因而在北墙西部和西墙北部设置了两个排水道口,这里是大型排水渠的终点。   
最精妙壮观的排水设施,是建于大城西墙北部城墙下的石砌涵洞。涵洞东西长43米,南北宽7~10.5米,深3米左右,用天然巨型青石砌垒而成。分为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三部分。位于西墙内外侧的进、出水道呈外窄内宽的喇叭口形,上面分三层砌筑15个方形水孔。中间的过水道穿过城墙,与进、出水道口相接。过水道和出水道内部石块交错排列,每个小孔不直通,水可通过石隙流过,人却不能通过,因而具有排水御敌的双重功效。
秦汉时期,历代王朝都城的建设都增强了规划性,以广大的京畿地区为背景,都城总体规划取开放之势,利用所处自然环境,建设周密完善的城市水系,从而综合解决城市给排水和交通等问题。
图片
汉长安城直城门北门道外发现的地下排水涵洞
西汉长安城的城市排水系统由城壕和排水明渠、暗渠组成。除了宽大的城壕外,在郊外开挖的昆明池等池苑,具有调洪蓄水的作用。以其为中心,通过人工渠道串联长安附近的天然河流,形成完整的给排水网络。其中明渠自西向东横贯全城,长达9公里。由城壕和明渠组成的排水干渠总长达35公里。长安城内的排水主要依靠街道两侧的路沟。这些路沟与城内的大型排水渠相连,或直接流入城壕,再汇入附近的河流。这些路沟和水渠在经过城墙时都构筑了涵道。一般以砖石砌筑,宽可达2米,上部为拱形的券顶。城中宫殿、官署等建筑的排水设施主要有渗水井和排水管道。陶质管道剖面多呈五角形,也有呈圆形者,在排水量较大的地方还设置双排管道。
图片

中国古代城镇典型布局及道路排水系统平面简化示意

图源《我国古代城镇道路大排水系统分析及对现代的启示》

隋唐长安城在建城前经周密调查和精心设计,其后不断修建扩充,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 对于这样一座总面积达83平方公里、人口逾百万的特大城市而言,排水系统对于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时的中国古代城市已发展到了封闭式的里坊制阶段。 隋唐长安城南北11条、东西14条大街,将全城划分为110个坊。 排水系统就遍布于由“街”、“坊”组成的棋盘格状的都市中。 建筑周围常见砖铺散水、渗水井和排水管道。 与汉长安城一样,隋唐长安城大部分街道的两侧都修有水沟,有土筑和砖砌两种,均为明沟。 明沟外侧设人行道。 大路路面中间高、两边低,便于及时排除雨水。 城门下则建有排水涵洞。 永安渠、清明渠和龙首渠在流经城内的里坊和池苑后,注入渭河和浐河,除供应城市用水外,也起到了分洪的作用。
作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布局优先考虑了城内贵族人群的需求,宫室禁地中的排水设施也最为讲究。如大明宫太液池岸发现的排水渠道内设置有横向砖壁,雨水在经过时可将较大的杂物拦截下来。西内苑发现的排水暗渠为砖石结构,为防止渠道淤塞,分段安装了多道铁质闸门,第一道闸门先由铁条构成直棂窗,拦阻较大的垃圾杂物,第二道闸门布满细小的菱形镂孔,可以滤出较小的杂物。闸门拆卸自如,方便疏通。这可以说是初级的水处理装置了。
北宋都城汴梁(现河南开封)有着发达的水系,四条穿城而过的河道连通三重城壕以及城内外的湖池。市内的排水系统,是在干道两侧用石条砌筑宽约1米的明渠,废水通过城墙下构筑的涵洞流向城壕。据记载,城内有排水沟二百余条,开封府安排专人巡逻,严禁居民倒垃圾入沟,以防堵塞。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发展到北宋时期,已从封闭式的里坊制转变为开放式的街巷制。但北宋汴梁是在唐代汴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而言,属于新旧合一的城市。随着都城人口的膨胀和商业的繁荣,以往封闭的管理体制给城市生活带来的不便日益彰显,各种“侵街”之举层出不穷。与唐朝都城长安宽阔的街道相比,北宋汴梁的街道狭促了许多。按规定,主要街道大约宽三十米,道路两旁还有排水沟和绿化树木。街道两边林立的店铺,因招徕顾客和商业经营的需求,常常侵占道路、排水沟和绿化带。这类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状况,给城市规划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而这一新的问题在新旧合一的城市中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
图片
元大都水系
历史把机遇留给了元大都的设计和建设者。 元大都的选址避开了仍保存唐代街坊形式的金中都,平地起建,全面谋划,成为开放式街巷制城市规划的典范。 就排水系统而言,其规划设计与排水设施的铺设与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建设同步。 其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元大都城内的河湖水系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由高梁河、海子(积水潭)、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一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大都城的建设中,不仅充分利用自然河流开渠引水,而且修建了完善的排水系统,明渠与暗沟相结合。依北高南低的地势,大都城的南北主干道两侧,都有排水干渠,沟渠两旁还有东西向的暗沟,引胡同内的雨水排入干渠。在今西四附近的地下,曾发现石条砌筑的明渠,渠宽1米,深1.65米。在通过平则门内大街(今阜成门内大街)时,顶部覆以石条。
图片

图片
元大都北城垣水关遗址
在大都城东、西城墙的北段和北城墙西段发现3处向城外泄水的涵洞。 涵洞的底部和两壁以石板铺砌,接缝处勾抹白灰,并平打了很多铁锭。 涵洞顶部用砖起券呈拱形,中部装置着一排铁栅栏。 整个涵洞的做法,与《营造法式》所记“卷辇水窗”的工艺完全一致。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明清北京城,放弃城北部分城区,后又展拓南城,加建外郭,最终形成“凸”字形格局。城市中心也由元代的城北积水潭一带逐渐转向城南。除南移和扩展宫城、皇城外,此时还开挖南海,扩大了原太液池的水面。但总体上看,其坊巷布局、市坊结合的城市格局,基本上继承元代旧制,没有太大的变革。在排水系统上,它保留和疏浚了元大都的排水沟渠。后继的清王朝仍以北京为京师,城市布局一仍其旧,除个别局部调整,在西郊兴建皇家苑囿外,总体上并无多少变化。此时增设了一些新的排水渠道,最主要的是内城沿东西城墙内侧各开明沟一条、外城三里河以东从大石桥至广渠门内的明沟,以及崇文门东南横贯东西的花市街明沟。作为明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城的排水设施当然也不例外地具有区域和等级之别。内城尤其是东部城区,多是官仓和达官贵人的宅邸,这里修建有完善的下水道,通往排水主干渠。一般居民区的排水设施则相对较差。   
据估算,明清北京城内的河道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7公里,全城水系总容量超过1935万立方米,每平方米蓄水容量为0.32立方米,分别是唐长安城的2.4倍、3.3倍和4.5倍。一般认为,这应是北京城罕有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在排水系统上的设计建设,是积淀千年的中国古代都城排水智慧的高度结晶。

图片

排水涵洞

图片


图片

汉长安城直城门地下排水涵洞

汉长安城的城市排水系统由城壕和排水明渠、暗渠组成,明渠自西向东横贯全城,长达9公里,城壕和明渠组成的排水干渠总长达35公里。城内的排水主要依靠街道两侧的路沟,路沟和水渠在经过城墙时都构筑了涵道。一般以砖石砌筑,宽可达2米,上部为拱形的券顶。城中宫殿、官署等建筑的排水设施主要有渗水井和排水管道。另在郊外还修建有昆明池、镐池等,用来调洪蓄水。

图片

隋唐长安城过水涵洞

隋唐长安城过水涵洞遗址现位于西安城墙里的含光门博物馆,为含光门的过水涵洞。涵洞,建于隋代,为砖券结构,残长十余米。在当时,唐长安城中具备了完善的排水系统,遍布于“街”、“坊”,建筑周围常见砖铺散水、渗水井和排水管道。街道的两侧修有土筑和砖砌的两种水沟,均为明沟。大路路面中间高、两边低,便于及时排除雨水。永安渠、清明渠和龙首渠等在流经城内的里坊和池苑后,注入渭河和浐河,除供应城市用水外,也起到了分洪的作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水道铁闸门

图片


图片

唐长安城西内苑下水道铁闸门

在唐长安城西内苑发现的排水暗渠为砖石结构,为防止渠道淤塞,分段安装了多道铁质闸门,第一道闸门先由铁条构成直棂窗,拦阻较大的垃圾杂物,第二道闸门布满细小的菱形镂孔,可以滤出较小的杂物。闸门拆卸自如,方便疏通,这可以说是初级的水处理装置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排水管道

图片


图片

战国秦上林苑五号遗址陶制排水管道

战国秦上林苑五号建筑遗址中发现的排水管道,通身陶制,一端直径小一端直径较大,大小口径相互嵌套连接而成。水管道单节长57— 58厘米,粗端直径32厘米、细端直径23厘米,厚度不到1厘米。水管下层铺两条,上层铺一条,横剖面呈“品”字型,内里还有简单的纹饰。这样的排水管道在战国上林苑遗址多处都有发现,说明当时的地下排水设施已经相当成熟了。

图片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排水管道

咸阳宫建筑遗址的积水和蓄水角落处设有排水池,池内设陶漏斗,其下是直角弯头,再下是圆形水管道鱼贯套接,套接处宽约13厘米左右。在落水口以下第二、三 、四节水管道安装成弓形,其最高点高于漏斗排水口平面,这种套接方式采用了虹吸原理,既加快了水流速度,又可防止沉淀的停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排水地漏

图片


图片

排水地漏

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中发现了浴室排水的大型地漏,并与管道、渗井等排水设施相连。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明渠到暗沟、从排水到排污,古人排蓄结合、分流、过滤等理念和方法为今天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了借鉴经验,并运用到了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当中。在雨污合流制的城市排水系统、海绵城市理念遵循的“渗、滞、蓄、净、用、排”原则、保护河流等天然“蓄水容器”都能寻找到古人智慧排水的印迹,也让我们今天的排水、排污系统更加完善。

图片

故宫前三殿三层台基的四周有1142个龙头排水孔 图源网络

免费打赏
zxl-66
2023年08月23日 17:08:22
2楼

感谢分享古人的排水智慧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