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经济社会转型和文明进步,是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 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不懈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遵循现代化客观规律、立足基本国情、借鉴成功经验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水利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内涵笔者已提出“是根植于数千年中国治水历史基础上,针对中国特有的水情条件,以人水和谐为理念、以系统治水为主线、以水安全保障为目标,集水工程、水制度、水文化等多元一体的,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有力支撑保障的水利发展模式和过程”。在如何建设中国式水利现代化方面,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展了有关研究,提出了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和路径,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或是聚焦特定区域水利现代化的建设任务,或是理念、工程、制度、文化等某方面水利现代化的建设举措,其系统性、综合性,尤其是“中国式”的新内涵体现不足。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需要根据中国式水利现代化的新内涵,立足治水理念、工程体系、制度体系、文化建设等全方位整体性,与时俱进、系统谋划提出中国式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和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水利智慧与力量。
前 言
Part
Ⅰ
新时代推进中国式水利现代化战略思路
中国式水利现代化将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一个水利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交互过程,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水利现代化建设,必须强化“五个坚持”的战略思路,努力实现理念、工程、制度、文化等多维协同发展的水利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新中国水利发展史是百年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包括对水利现代化工作的领导,这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第一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建成三峡等各类水库近10万座,总库容9300多亿m3,5级及以上堤防超过32万km,各类引调水工程120多项,建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广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广人众、水情复杂的国家搞水利建设,必须集中力量。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中国式水利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都是在党中央的决策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才得以建成并发挥重大效益。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持续推进国家水网等新时代决定水利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建设,确保中国式水利现代化行稳致远。
治水历来关涉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位置、把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需求作为奋斗目标的核心价值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安全问题,始终作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着力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水安全问题,把持续供给更加优质、更加丰富、更可持续的水生态环境产品作为新时代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始终不忘水利现代化的“人民本色”。
中国悠久的治水历史和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治水文化,是新时代推进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历史经验和文化积淀。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淮河流域的芍陂、岷江的都江堰工程、沟通江淮和黄淮地区的邗沟和鸿沟运河工程、黄河堤防工程以及后来的京杭大运河等都是中华民族治水史上的杰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治水的要求虽然不断提高,但是水的本质规律和治水的基本策略,不会随着人的主观意志而变化。这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在传承好悠久治水历史形成的治水经验基础上,处理好治水基本规律的相对不变和人民群众对于水安全保障要求的与时俱进之间的关系,坚持守正创新,系统总结我国的水情特点和治水经验,科学的分析新时代治水矛盾和要求的新变化,科学吸收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的治水经验,开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新格局。
水的循环流动性、功能多样性,决定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各个要素之间是普遍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当前我国新老水问题复杂交织,一些地区江河治理系统性考虑不足、各要素统筹不够,“就水论水”现象依然存在,治理措施单一割裂,导致难以标本兼治,治理效果不佳。全国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局部地区严重的状况没有改变,水土流失面积仍超过国土面积的1/4;北方部分地区水土资源长期开发利用过度,导致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超采等一系列问题,2000年以来超过110条河流出现不同程度的断流现象;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约29万km2,年均超采量约160亿m3。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治水兴水,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治理,围绕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水土流失防治、河湖生态廊道建设、河口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进行系统治理。坚持从系统视角治水兴水,要更加注重水文化发展,把水文化提高到中国式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的高度来看待,传承传统水文化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发扬建设新时代水文化。
当前我国约60%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防洪体系存在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全国近70%的城市群、90%以上的能源基地、65%的粮食主产区面临水资源短缺,673座建制市还有30%左右城市缺少应急备用水源,遇特殊干旱缺乏有效应对措施,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水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剧。必须要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防范水灾害风险,按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原则,把防范供水安全风险、水生态安全风险、工程安全风险等作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防范供水安全风险方面,要针对特大干旱以及水污染、大面积停水等事件,进一步提高应对能力;在防范水生态安全风险方面,要重点加强水域萎缩、地下水超采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等水生态安全问题的分析应对;在防范工程安全风险方面,要加强工程安全监测监控和隐患排查,对溃坝溃堤、恐怖袭击,战争等突发事件完善处置预案。
“五个坚持”战略思路中,坚持党对治水工作的领导是核心,是确保中国式水利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主线,是确保中国式水利现代化永远造福于人民的根本保障;坚持守正创新是原则,是把握中国式水利现代化正确方向的科学指引;坚持系统治水兴水是方法,是统筹推进中国式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是保障,是确保中国式水利现代化稳步推进的红线底线。“五个坚持”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整体,对于新时代中国式水利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art
Ⅱ
新时代推进中国式水利现代化战略路径
在“五个坚持”战略思路的指导下,针对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推进中国式水利现代化建设必须从理念层面、工程体系、制度体系、文化建设等不同方面,重点推动以下6大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立底线思维,推进防洪减灾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江河安澜、人民安居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底线。当前,我国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和短板,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流域为单元,准确把握洪水发生演进规律,针对突出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以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为目标,流域区域相协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强化防洪管理,不断提升洪水灾害防御和风险防控水平,走出一条江河安澜、人民安居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水土资源严重失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中国式水利现代化道路,必然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道路。要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全过程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把节约用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的前提条件,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深入推动华北、西北等缺水地区深度节水控水,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进一步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走出一条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水利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水利摆在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首要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水利建设,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成,进入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风险防控,需要更可持续、更加公平的水网来服务人民群众;构建新发展格局,拓展我国发展空间,实现空间均衡,提高水利智慧化水平,拉动有效投资,需要建设更具韧性、更为安全的智慧化水网。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加现代的水网。中国式水利现代化,要加快推进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和智慧水利建设,以完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推动智能化升级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走出一条网络化、智慧化、协同化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集中体现了水利造福人民的根本目的。提升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当前水利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短板在农业、薄弱环节在农村、保障差距在农民,要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农村和城市水利现代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和维护农村水系健康为重点,通过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加强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造、推动水美乡村建设等手段,在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一条保障共同富裕、造福全体人民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水利要充分展现作为“河湖代言人”的作用,把开展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新期盼为目标,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依托和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陆域等统筹,加强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保护,强化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重点河湖保护修复力度,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构建完整、稳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走出一条人水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水治理体制机制法治建设是实现水利现代化重要保障,是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方面,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举措。目前水治理体制机制法治体系不完善和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不足是水利现代化的突出短板,要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推动文化建设,实现硬约束和软引导相结合,推动全社会形成节水、爱水、护水的良好氛围。在水治理体制机制法治方面,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加强流域统一治理管理,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加快破解制约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水治理制度体系。在水文化建设方面,要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利用好水文化为主线,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研究建设,推进受损水利遗产修复,积极开展先进水文化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增强节水爱水护水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为实现中国式水利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Part
Ⅲ
结语
本文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推进中国式水利现代化的战略思路,明确了推进中国式水利现代化的战略路径,为全面实现中国式水利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参考。下一步推进中国式水利现代化有以下建议:一是对标现代化强国、高品质生活、国际标准等要求,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式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等功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三是按照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加快完善水利行业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化制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