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是生活诗意最古老的来源。曾为翡冷翠沉醉、剑河上高歌的徐志摩,在春日的清晨一见陆小曼便坠入爱情。 河水随着风波荡漾,诗人与名媛的爱情以及那些芳华时光,在泛舟时似乎仍然依稀可辨,水波、清风、氤氲的空气,丽娃河似乎天然便融汇了这种别致的韵味与斐然的文艺。 @来源于网络 难怪诗人宋琳在出国后,在信中会这样写道:“如果这世上真有所谓天堂的话,那就是师大丽娃河边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
河畔,是生活诗意最古老的来源。曾为翡冷翠沉醉、剑河上高歌的徐志摩,在春日的清晨一见陆小曼便坠入爱情。
河水随着风波荡漾,诗人与名媛的爱情以及那些芳华时光,在泛舟时似乎仍然依稀可辨,水波、清风、氤氲的空气,丽娃河似乎天然便融汇了这种别致的韵味与斐然的文艺。
@来源于网络
难怪诗人宋琳在出国后,在信中会这样写道:“如果这世上真有所谓天堂的话,那就是师大丽娃河边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
既位于丽娃河畔,又是从民国便伫立于此的材科大楼,它如何改造,才能迎合这一湾河水的满腹诗意呢?
拍摄:范范
项目位于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沿河道由北向南依次分布学生宿舍区、教学楼区、教师生活区三大部分,而基地处于核心的教学楼区,也是整个校园十字形空间轴线的中心。
@来源于网络
改造前,项目原身为1946年建筑的材科大楼,属于风貌保护区范围,但由于校园的发展,原有功能逐渐被废弃,后成为校园内的置物用仓库。
从整体上看,侧亭较为封闭,空间氛围缺乏营造,导致空间利用率较低。同时基地整体空间对于丽娃河沿河景观资源未充分利用,师生对丽娃河的认同感、归属感较低,导致丽娃河的场所记忆缺失。
@来源于网络
而素有花园大学美名的华东师大,内部多为中式园林景观,一簇簇景观中掩映着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教学楼,因此,改造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 满足学生、老师、市民,不同人群的需 求 ,更要 兼顾校园的整体风格,将周边空间进行整合,提高丽娃沿岸的空间品质感。
@来源于网络
在书斋的具体设计上,设计师将原有教材科屋顶坡度作为元素符号进行提取、转译,使空间保持整体性的统一,又通过材质、尺寸、细节的处理,营造空间识别性、延续原有的场所记忆。
@来源于网络
整体改造延续原有建筑坡屋顶,通过玻璃房、钢构架的置入,弥补原有空间不足的问题,聚合了阅览、展示、品茶、休憩等综合性功能,同时通过增加局部二层以及入口玻璃房的方式,打造出建筑的识别性。
拍摄:范范
@来源于网络
增加玻璃房作为书吧入口的缓冲空间的同时,弥补原有室内面积不足的问题。利用坡屋顶檐下空间,置入局部夹层,改善原有教材科功能空间面积不足的基础上,打造私密性的思考、交流空间,与一层开放性空间形成对比。
@来源于网络
在功能布局上,一层将沿河景观面打开,作为开放空间,充分利用沿河景观资源,设置阅览、交流空间,同时提供咖啡、茶点等简餐,满足阅读者的使用需求。
@来源于网络
内侧作为安静阅读空间,通过中间的楼梯划分公共、私密性空间。功能分区明确,使体验者在书斋找到存在感及归属感。同时边庭的设置,使原本条形的空间增加层次感。
@来源于网络
| 侧亭修缮设计 |
在侧亭的修缮设计中,通过对亭身做最大程度的保留,拆除原有玻璃门窗,将空间打开。并将底座加以修饰,通过折线形的处理,将底座修缮为雕塑的形象,意示历史之舟,承载着华师大辉煌的校史,亦如一盏水灯长燃希望的烛火漂浮在河面上。
拍摄:范范
| 路径可达设计 |
路径可达性的营造中,以建筑景观一体化为改造理念,提取建筑折线形的建筑符号,运用到节点空间的组织中。通过折线形景观步道,将改造的书斋空间与侧亭、杉树林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且结合亲水平台、景观小品设置休闲座椅,丰富沿河路径的空间体验。
拍摄:范范
| 下沉广场设计 |
由于书斋南侧的广场地势过于平坦,设计师置入现代设计中流行的下沉广场,通过肌理分明的嫩黄色木质台阶来形成可供休息的座位,空间中央位置种着植株,除了不同寻常的野趣,还让空间围合感更强。
拍摄:范范
建成后的书斋,无处不流露着历史文脉的气息,红色方砖与玻璃块构建的墙体,穿越细枝末节的光影掩映,营造出古朴宁静的氛围,将隐匿在丽娃河畔无限可能的遐想赋予新的活力。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透视剖面图
@改造与扩建轴测图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丨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化雨斋
项目位置丨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
项目类型丨文化&改造
业主单位丨华东师范大学、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主团队丨肖严航 徐大伟 孙诗雨 林俊毅 李俊杰 沈伟栋 李迎飞
景观设计丨上海日清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团队丨章翼 洪本强 谢伟峰 王小艳 吴蓓莉 陈洁
建筑设计丨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团队丨宋照青 李晟 石哲宇 李颖超 刘悦怡 欧兴
室内设计丨赵牧桓室内设计研究室
室内团队丨赵牧桓 王颖建 段珍妮
景观面积丨2400㎡
设计周期丨1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