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引言工业是碳排放产生的重要领域之一,积极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黄河流域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要严格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导向,因地制宜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同年,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将黄河流域定位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要求紧密结合黄河流域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意味着在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体现了工业向高附加值?低能耗和低排放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创新研发资本与激励环境,提高工业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进而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因此,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对于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引言
工业是碳排放产生的重要领域之一,积极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黄河流域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要严格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导向,因地制宜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同年,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将黄河流域定位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要求紧密结合黄河流域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意味着在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体现了工业向高附加值?低能耗和低排放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创新研发资本与激励环境,提高工业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进而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因此,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对于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工业发展的高污染?高排放模式引发了学者对工业绿色转型发展问题的关注,目前关于工业绿色转型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上,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现状分析(史丹,2018)?实施建议(李小平,2018)和发展路径(龚小波,2015),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在实证研究方面,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工业绿色发展评价(于连超等,2019;杨莉等,2019)?效率测算(肖滢等,2019)及其影响因素(傅为忠等,2016)?随着我国工业绿色转型的深入推进,近年来,一部分学者转到关注工业绿色转型与环境规制相关关系的研究上?孙海波等(2021)基于行业视角,探究环境规制?清洁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的交互关系,申晨等(2018)基于中介效应,探讨异质性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理?从研究视角上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区域(黄成等,2021;王韶华等,2021)?省域(孙丽文等,2017)和市域(曾刚等,2021)等角度对工业绿色转型进行分析,部分学者从不同产业角度对制造业(李晓阳等,2022;李锟等,2018)?资源型产业(孙凌宇,2012)?建筑业(杨涛等,2020)等绿色转型路径进行了研究分析?从研究方法上看,工业绿色转型测度和评价方法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问题,目前主要有3种测度方法:1)基于投入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测算工业绿色转型效率(Fu等,2018)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岳鸿飞等,2017;彭薇等,2020;庄远等,2020);2)综合指标体系法(彭星等,2016;Han等,2020),其优势在于可以从多方面构建综合指标体系,从而比较全面地衡量和评价绿色转型升级效果;3)弹性脱钩值法(赵霄伟,2018),即利用脱钩指数测度工业绿色转型水平,卢强等(2013)构建工业资源环境脱钩弹性指数,根据工业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脱钩关系判断广东省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水平?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工业绿色转型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对工业绿色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聚焦尚浅,关于工业绿色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较少,缺乏对二者的关联性进行系统考察,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2)尚未足够重视工业碳排放在工业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工业碳排放角度出发,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指标体系,运用时空极差熵权法,分别测算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并应用Dagum基尼系数与核密度估计方法,进一步研究协调关系的空间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研判二者协同发展态势,最后提出促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区域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1 机理分析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图1)?一方面,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和共享提质3个方面?首先,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可以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助于提高资源分配和利用效率,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助于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效益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脱钩,逐步实现绿色经济;其次,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绿色创新技术提升,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污染物的排放治理,能够促进绿色经济与自然禀赋的协调可持续;最后,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能够推动共享提质,不仅是实现经济财富的共享,通过减少工业污染排放和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现绿色共享?另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工业绿色转型具有反馈作用,主要体现在外资引进?技术引进和环境规制3个方面?首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开放发展,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外商投资尤其是绿色创新研发资本的引进,能够为工业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资本保障;其次,随着国外先进的绿色创新技术引进,国内工业企业吸收新科技?新技术?新产品,从而支撑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最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绿色发展,通过环境规制倒逼工业企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推动绿色生产,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进而推动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2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2.1 指标选取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孙海波等,2021;孙丽文等,2017;杜宇等,2020),结合《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导性指标和黄河流域发展现状,从质量增长?技术创新?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和环境治理5个维度,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评价体系,具体包含19个二级指标(表1)?根据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解释(金碚,2018),参考现有研究(徐晔等,2021;杨卫丽等,2021;马瑞,2022),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构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下设10个二级指标(表2)?
2.2 模型构建
2.2.1时空极差熵权法
传统熵权法只能利用各指标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信息量,无法充分反映指标在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上的信息量,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张友国等(2020)提出了时空极差熵权法,该方法能够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上充分反映指标对评价对象的影响?因此,采用时空极差熵权法,分别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并测算二者的综合得分情况?
假设包含n个指标,评价对象m个,有T个时期,指标可以表示为Xi(i=1,2,3,…,n),指标Xi在t时期的取值可以表示为Xitj(j=1,2,3,…,m)?
2.2.2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
由于传统的耦合协调模型不能将耦合度尽可能分散分布于[0,1],且在设定各子系统的重要性相同时会降低模型使用效度?因此,采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王淑佳等,2021),加大耦合度的区分度,进一步计算出来的协调发展度可以更合理地代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
式中:n为子系统个数;Ui为子系统(i=1,2;U1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指数;U2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C为耦合度;D为协调度;αi为子系统的重要程度本文设定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同等重要,故α1=α2=0.5?耦合协调度划分见表3?
2.2.3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
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Dagum,1997),考察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相对差异,进一步将总体差异来源分解为区域内差异贡献?区域间差异贡献和超变密度贡献,探究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差异来源?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j和h分别为某两个特定地区的编号;nj和nh分别为相应区域内的省份个数;yji和yhr分别为区域j内i省份和区域h内r省份的协调度;Gjj为区域j的基尼系数;Gjh为区域j和区域h之间的基尼系数;G为总体基尼系数,可分解为区域内差异贡献Gw?区域间差异贡献Gnb和超变密度贡献Gt,且G=Gw+Gnb+Gt;(j=1,2,3,…,k),Ph?Sh同理;Djh为区域j和区域h之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相互影响,其公式为式中Fj()?Fh()分别为区域j和区域h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累积分布函数?2.2.4核密度估计方法
核密度估计方法是用以研究空间分布非均衡问题的非参数估计方法,利用平滑的连续密度曲线描述随机变量的分布形态?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分布态势和变化趋势?
式中:N为样本观测个数;h为带宽;K()为核函数;Xi为独立同分布的样本数据,表示各个省市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x为均值?
本文选择高斯核函数研究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动态演进,表达式为
2.3 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选取黄河流域9省市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09—2019年?参照子样本分解分析法和黄河干流分界点位置,将黄河流域按省级行政区单元划分为上?中?下游3个地区:上游地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四川,中游地区包括山西和陕西,下游地区包括河南和山东?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和各省市统计年鉴?工业碳排放总量参考《2006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计算所得?针对个别省份存在指标数据缺失的情况,采用平均增长率法补齐?
3 实证结果
3.1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评价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3.1.1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水平分析
采用时空极差熵权法,对黄河流域2009—2019年各省市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见表4?本文参考孙丽文等(2017)的相关研究,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划分为起步期(U1∈[0,0.5))?深化期(U1∈[0.5,0.8))和成熟期(U1∈[0.8,1])3个阶段?
根据表4可知,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均值仅为0.340,整体水平不高,但是呈平稳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5.84%,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山东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水平最高,均值为0.419,这与山东工业经济增长较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境治理水平较高密切相关,其次是陕西,均值为0.409,青海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水平最低,均值为0.216?可见黄河流域内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不全面?不充分问题突出,沿黄各省区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突出,尤其是青海产业结构过重?单位工业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水平较高?技术创新不足导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最为滞后?从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时间趋势来看,9个省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水平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山西?内蒙古和四川增长较为迅速,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7%?7.5%和6.8%,陕西增长速度最为缓慢,年均增长率仅为3.1%?此外,样本期间河南?山东和山西依托于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均由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起步期转入深化期?分区域来看,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水平最高,均值为0.397,其次是下游地区,均值为0.386,上游地区最低,这主要是因为在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的双重推动下,中下游地区资源优势相对凸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工业绿色化发展从而促使其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水平高于上游地区,同时研究期内上?中?下游地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水平均在不断增长?
3.1.2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
表5为黄河流域2009—2019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可以发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7.1%,这表明黄河流域正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其中,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领先,均值为0.6,其原因在于山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黄河流域范围内属于较高水平,青海由于经济发展效率偏低?创新不足?开放水平不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低,均值仅为0.243,这也说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内部差异化较大,这与流域内经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水平差距较大紧密相关?从时间趋势来看,黄河流域9个省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河南和山西上升速度较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和9%,青海增长速度最慢,年均增长率为4.6%?分区域来看,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下游领先?中游居中?上游落后”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主要与各区域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由于黄河下游地区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外资引进等方面具有优势,使得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较高,同时研究期内上?中?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出现增长态势?
将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发现,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值水平整体高于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均值水平(图2),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增长速度也明显慢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速度,且区域内9个省份中5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值高于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均值,说明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3.2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3.2.1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测算结果
利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2019年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见表6?由此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均值水平为0.55,总体处于勉强协调水平,且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呈平稳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2%?具体来看,2009—2011年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12—2017年转向勉强协调阶段,之后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渐实现了初级协调发展,这与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实施工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政策密切相关?
分省域来看,各省份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同步发展特征?山东和陕西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均值水平最高,分别为0.618和0.601,青海主要受限于经济发展偏低?资源禀赋不足?生态环境脆弱,耦合协调度水平最低,仅为0.461?从时间趋势来看,虽然黄河流域大部分省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初始水平较低,处在濒临失调的范围,但2019年9个省份均实现了协调发展,流域内整体的协同发展表现较好,这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显著转好,产业结构?城镇体系结构?人口结构等的优化,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共同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步发展?其中,河南耦合协调度上升最快,2009年河南仍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19年就已经实现了中级协调发展,年均增长率为5.4%,其原因在于河南经济优势与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因此耦合协调发展进展较快,山东增长最慢,年均增长率只有2.1%,但其在样本期内一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
分区域来看,黄河流域区域间未实现协同发展?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均值分别为0.59?0.561和0.529,表现出“下游领先?中游居中?上游落后”的空间分布特征,这种分布特征根源于黄河上游地区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差,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高质量发展受限?从时间趋势来看,2009年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19年上?中?下游地区分别达到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水平?
3.2.2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及来源
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及贡献率进行测算,旨在揭示黄河流域空间差异大小及来源,结果如表7与表8所示?
1)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地区差异分析?
从总体基尼系数来看,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总体基尼系数在样本期间表现为小幅下降态势,并伴随一定波动,这说明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地区差异总体呈波动缩小的趋势;此外,总体基尼系数走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来说,2009—2014年总体基尼系数持续降低,由0.058降为0.037,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渐趋缩小,2015—2017年总体基尼系数有一定程度的反弹,空间差异有所扩大,之后总体基尼系数又开始缓慢下降,空间差异又逐渐缩小?
从区域内基尼系数来看,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内部差异最大,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达到0.044,上?中游地区内部差异相对较小,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分别为0.028和0.035?从时间趋势来看,样本期间黄河流域上游和中游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达到95.3%和43.6%,下游区域内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达71.3%,这表明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内部差异显著缩小,逐渐转向协同发展,下游地区内部差异却明显扩大,这与下游地区中河南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出现极化现象有关?
从区域间基尼系数来看,黄河流域地区间差异化显著,其中,上—下游地区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差异最大,区域间基尼系数均值达到0.063,其次是中—下游地区,区域间基尼系数均值为0.051,上—中游地区差异最小,区域间基尼系数均值为0.051,这说明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区域间差异主要是由差异最大的上—下游地区间差异所带动的?从时间趋势来看,样本考察期内上—中游?中—下游和上—下游区域间基尼系数均波动变化较大,上—中游和中—下游区域间基尼系数总体呈现出波动下降的态势,下降幅度分别为37.2%和14.9%,而上—下游区域间基尼系数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增幅为3.9%,说明上—中游和中—下游地区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上—下游地区间因为经济?资源?环境等条件差距过大,其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差异扩大?
2)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来源贡献?
由表8可见,区域间贡献率均值高达46.97%,区域内贡献率均值为33.54%,超变密度贡献率均值仅为19.49%,这表明区域间差异是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其次是区域内差异?从时间趋势来看,样本考察期内区域内贡献率和区域间贡献率均有所扩大,超变密度贡献率呈缩小态势?具体来看,2009年区域内贡献率?区域间贡献率和超变密度贡献率分别为26.27%?33.92%和39.82%,2019年区域内贡献率上升到29.63%,区域间贡献率高达60.13%,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和5.9%,超变密度贡献率仅为10.24%,这表明需要进一步通过缩小区域间差异来促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地区协同发展?
3.2.3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动态分布
利用stata16软件,选取部分年份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进行核密度估计,以此刻画其分布形态及动态演进规律,如图3所示?
1)从分布位置来看,样本考察期内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核密度曲线的主峰位置均不断向右移动,说明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二者协调化水平渐趋提高?此外,核密度曲线变化幅度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来看,2014年之前,耦合协调度快速向高水平区域大量集中,这一阶段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水平提升较快,2014年之后,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右移速度放缓,原因在于流域内耦合协调水平较低的省份发展严重滞后于耦合协调水平较高的省份?
2)从分布形态来看,2016年之前核密度曲线峰值高度一直处于平稳上升态势,之后核密度曲线出现急剧下降,主峰宽度则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过程,这表明样本考察前期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地区绝对差异有所改善,各省份存在一定差距且差异在缩小,样本考察后期二者协调度的地区绝对差异显著扩大,不同协调度水平下均有省份分布?
3)从分布延展性来看,核密度曲线均存在明显的拖尾现象?具体来看,2009年核密度曲线存在右拖尾现象,2012年右拖尾收敛,之后逐渐出现左拖尾现象,且拖尾现象不存在明显的收敛现象,说明黄河流域内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存在一定的梯度差异趋势,部分省份的协调度水平较低,其与协调度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但核密度曲线只存在一个主峰,黄河流域协调度水平并未出现多极化现象,意味着存在差距但不严峻?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分别测算黄河流域2009—2019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计算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区域差异以及动态分布特征,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84%和7.1%,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但研究期内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均值仅为0.34,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值为0.371,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前者增长速度也明显落后于后者增长速度?其中,山东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最高,均值分别为0.419和0.6,青海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最低,均值分别为0.216和0.243?
2)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确实存在耦合协调关系,均值水平为0.55,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在考察期内耦合协调度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2%?耦合协调度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分别实现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发展?其中,山东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均值水平最高,为0.618,青海均值水平最低,仅为0.461,但2019年只有河南实现了中级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度为0.712?
3)从地区差异来看,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地区差异虽总体呈现缩小趋势,由0.058降为0.055,但在考察后期有上升态势?上?中游地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内部差异显著缩小,降幅分别为95.3%和43.6%,下游地区内部差异却明显扩大,增幅为71.3%?其中,上—下游地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差异最大,区域间基尼系数均值达到0.063?区域间差异是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均值高达46.97%,其次是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均值为33.54%?
4)从绝对差异来看,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均不断向右移动,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地区绝对差异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同时,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存在一定的梯度差异趋势,绝对差异化未得到明显改善,但不存在极化现象?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建立区域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鉴于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要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通过规划引领和统筹协调,积极探索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着力构建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能源新产业,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培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合理施策,继续大力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要将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大任务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一方面,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指导下,大力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从而转变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发展方式,以支撑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加快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3)探索差异化协同发展政策?考虑到黄河流域内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水平差异显著,区域内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经济水平?资源配置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精准定位?合理施策?其中,下游地区的协调度最高,要立足地区优势,稳步推进,在夯实成果的同时共享其资源?技术?经验;中上游地区的协调度较低,要补齐短板,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同时立足于全流域整体性,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以下游地区带动中上游地区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