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守CAD十年的资深老饕,也开始全面拥抱BIM
爷是那么黑
2023年07月18日 13:40:42
来自于行见BIM
只看楼主

一直以来,BIM 热度很高,大部分企业不是在做BIM,就是在做BIM+的路上,但奇怪的是成功企业寥寥,从刚开始的盲人摸象般的乱,到历经多年以后堕入BIM落地的卷,每家企业都在演绎着不同的BIM+版本,乱与卷是大部分传统企业BIM应用的现状,也是众多BIM技术员的无奈。 由于我自己一直在BIM咨询圈内摸爬滚打,亲身经历参与过大型BIM咨询项目几十个,对BIM一直保持十分的热度,除了上班,其余时间都给了BIM。



一直以来,BIM 热度很高,大部分企业不是在做BIM,就是在做BIM+的路上,但奇怪的是成功企业寥寥,从刚开始的盲人摸象般的乱,到历经多年以后堕入BIM落地的卷,每家企业都在演绎着不同的BIM+版本,乱与卷是大部分传统企业BIM应用的现状,也是众多BIM技术员的无奈。

由于我自己一直在BIM咨询圈内摸爬滚打,亲身经历参与过大型BIM咨询项目几十个,对BIM一直保持十分的热度,除了上班,其余时间都给了BIM。

前面几期,我们主要是对BIM咨询行业的现状做了一些总结,乱和卷是BIM咨询行业的当前的现状。  

目前建筑设计行业是死守CAD?还是全面拥抱BIM。这个话题一开始备受争议,对此接下来的内容我们浅谈一下。

前几天,跟一位死守CAD十年的资深老饕聊到BIM,经常在 微信 Vip群请教软件操作问题,他表示自己虽然岁数大了,面对BIM新技术,也要全面拥抱。对此,他的一番心得,耐人深思。

首先,BIM的第一需求人是业主。

BIM设计应用逻辑为:从建模开始,对建筑物进行精细化拆解,依此展开设计、深化、建设、施工、应用、运维等工作,实现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必须业主牵头才能确保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总包都不行。所以一开始很多设计、施工分包单位都是为了应付业主,将模型打包给第三方咨询,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久而久之,BIM在大家的认知里只是一个三维模型这个观念先入为主了。


而国内目前现状是:业主、建设方、设计、施工、运维等是分开的,大家各司其职,各管一块,并没有协同作业的意识,自然,也无法催生“一模到底”的内需动力。


所以,各参与方如果不是出于项目应用的话,就不会积极参与BIM全生命周期协同流程,大家都是各自为战,一模多用的理念彻底被抛诸脑后了。


所以,这样的工程管理模式下,BIM想贯穿全生命周期其难度可想而知,光协同各个参与方就能把你仅剩的一点激情磨没了。


其次,失衡的投入产出比,使得设计院宁可死守CAD,也不愿意实现真正的BIM设计。


BIM应用,软件投入大、人才要求高、设计周期长。


而以当下的设计收入标准,任何在精细度上多余的投入,无论是设计院,还是建设单位,都是浪费而已。


签约的时候,价格一压再压;

交付的时候,时间一催再催;


导致的后果就是CAD显然比BIM更便宜,更适者生存。BIM咨询的价格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卷成了白菜价,没有了价格壁垒,技术上更难有突破,大家都是技术雷同,只能比拼价格。


最后,能力与收入不相匹配,使得优秀的设计人才,也不愿意花大精力去学习。


当下的建筑设计人才,收入水平和BIM技能无关。而更多体现在专业经验、资历等方面。


其实,BIM建模并不是什么技术壁垒,熟能生巧而已,只要是能看得懂图纸的人,稍微培训一下BIM软件操作,都能做BIM。现实情况是没有设计功底,不懂施工技术就很难做好BIM,顶多算得上是BIM翻模员。


大部分的企业领导总是以投入成本投入来衡量BIM价值,由于BIM价值显现慢、不直观,也造成了大部分企业领导难以看清BIM的本质,短时间内认为BIM无用,无价值,停留于眼前状态与价值,而忽视改进与升级,造成业务需求层面与技术满足层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这些企业的BIM项目往往活不过几个月,BIM的热情,往往保持不了半年。


当一门技术无法为使用者带来相应的收入提高时,自然会导致大量从业人员对其不以为然。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的发展,任何行业的变革都很难从内部催生,而一定来自于外部技术的颠覆。


当有一天, AI自动建模 成为现实,相信建筑设计行业将迎来彻底的颠覆与重塑。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