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一次线下BIM交流会,结识了一位做了好多年的BIM项目咨询的负责人,后来我们相谈盛欢,如今我们组队做基于互联网+BIM咨询业务。 历经几年时间的磨合,现在项目做的越来越丝滑。 Kerry哥2016年从事BIM工作到创立一家BIM咨询公司到现在,已经7个年头,期间发现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相关行业的朋友,对BIM评价两极分化特别严重,亲眼见证BIM这一行是如何变“贱”的。这里要声明一下,加了双引号的贱是一种自我调侃。
几年前的一次线下BIM交流会,结识了一位做了好多年的BIM项目咨询的负责人,后来我们相谈盛欢,如今我们组队做基于互联网+BIM咨询业务。 历经几年时间的磨合,现在项目做的越来越丝滑。
Kerry哥2016年从事BIM工作到创立一家BIM咨询公司到现在,已经7个年头,期间发现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相关行业的朋友,对BIM评价两极分化特别严重,亲眼见证BIM这一行是如何变“贱”的。这里要声明一下,加了双引号的贱是一种自我调侃。
他有一些个人从业感悟想跟朋友们分享:
一、从技术角度出发
有很多人觉得BIM在建筑行业是一个很酷炫的技术,或是一件能够改变当前工作流程的技术;也不乏人觉得只是把二维变三维的建模工具,属于智商税,觉得三维就是一件看着好看且忽悠人的技术。
其实BIM技术准确来定义的话,就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这么多年的BIM技术推广,依旧有很多人对BIM存在较大的认知误区。
其实BIM是“建筑信息化模型”,很多朋友把侧重点放在了“模型”两个字上,在我看来应该是“信息”,设计单位的正向设计和碰撞检查,施工单位的施工模拟和项目管理,咨询单位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如果只是建模在很久之前就有无数技术可以满足。
BIM技术的出现,就是利用工具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比如设计阶段协同设计问题,施工阶段通过BIM管综解决现场机电安装问题。这些都是因为利用BIM技术来解决某一类难点问题,本身就属于行业的痛点。
其实无论进度信息、成本信息、管理过程、构件信息、施工工艺信息等都可以在模型和平台上展现,模型在我看来只是一个载体。那肯定有朋友说现在哪有什么正向设计,都是毫无用处的模型展示,那我们反推到为什么?在我看来各参建方的既得利益是有原因的。
二、从参建方角度出发
BIM在上个世纪国外已经很成熟了,为什么现在国内推进缓慢?我觉得是蛋糕分配太固定,这个技术在国外盛行都知道本质上是个好技术,这样的情况下推动速度慢只能说它实现的东西真的触及了各方的既得利益。
国内的大多数工程是五方责任主体,再加上各个分包单位,牵扯面就广,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业主方参与牵头,常规的一些管理问题很难贯彻落实,更别说BIM技术了。不论是哪一方来选择用BIM,BIM就要倾向哪一方,也就是所谓的谁出钱,BIM就为谁服务。这自然就会引发其他参加方的阻力和抵制也是可以理解,毕竟干项目大家都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所以,很多人就开始质疑抱怨BIM没什么卵用,落不了地的声音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被大伙玩坏了。
再换个角度出发,建设单位是资金出口,一切都围绕他们来做配套,不管是设计、施工还是咨询等,建设单位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推动,各参建方自然不会发挥BIM最真实的作用,在这也呼吁广大从业者,BIM对技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要只是单纯的建模,当你发现用REVIT比用CAD还要熟练时就不会觉的鸡肋了。
目前,建模软件能帮助大家快速准确搭建模型,建模效率提升的同时,大家对模型的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应用点也是花样不断,不玩点新东西都不好意思向别人展示炫耀你是做BIM的。
能把BIM管综玩得很溜的人,放眼行业来讲,这样的人才十分吃香。
建设单位只知道BIM是高大上的东西,有些愿意花钱但只停留在“高大上”三个字,针对这样的业主作为乙方你不忽悠谁忽悠?慢慢形成了这样的行业现状,在此也呼吁广大想用BIM的建设方,加强对BIM的理解,向乙方提出建设性的要求,或委托专业的BIM咨询公司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产生比BIM服务费更高的价值,提高项目收益。
三、从主管部门角度出发
各主管部门多年以来有直接推动,也有间接推动。一二线城市的报建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已有硬性BIM要求;一些地方也会给相应的BIM应用奖励;鲁班奖、长城杯等报奖也都包含了BIM板块,从无人问津到主管部门的撑腰也不过才几年。
关于BIM的支持力度,想必朋友们都能感觉到主管部门对BIM都是在大力出奇迹,目前深圳无疑是这方面配套做得做好,也是BIM全面推行的试验田。
最后,给广大BIM从业者的一句话:既然你选择接触BIM证明你是愿意站在未来的人,那就不要让眼前的荆棘阻碍了自己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