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项目背景 环秀湖科普宣教馆建于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内,多年来,下营镇人口不断流失,老龄化严重,村内公共设施陈旧,虽位于北京与天津的交界地带,但发展仍然较为滞后。近年来,为协同京津冀新的发展规划,蓟州区将打造全域旅游,这让位于天津与北京交界处的古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环秀湖科普宣教馆建于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内,多年来,下营镇人口不断流失,老龄化严重,村内公共设施陈旧,虽位于北京与天津的交界地带,但发展仍然较为滞后。近年来,为协同京津冀新的发展规划,蓟州区将打造全域旅游,这让位于天津与北京交界处的古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政府协同区域旅游规划投资建设环秀湖国家湿地公园,重点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从而协同区域旅游规划为目的,工作室也因此受邀在新规划的环秀湖湿地公园中设计一处专用科普宣教的展陈建筑。
科普宣教馆西部紧挨湿地栈道景观,东部为场地内的湿地科普区。在设计上顺应景观岛屿式布局,与预留椭圆形的建筑用地红线充分结合,形态上也更具亲和力。
为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设计精确控制了建筑高度,使其不高于下营镇内民居建筑的最高高度,在传统村落及自然环境中呈现谦逊的姿态。设计整体高度控制在了七米左右,并且提供了可以眺望远山的二层平台,屋顶一侧向大坝倾斜,俯瞰可观赏园区的湿地景观,中眺潺潺的溪流,以及远处山脉层峦。将西侧河流以及远处的大坝的优美景色成功纳入建筑之中。
除高度控制外,建筑立面也利用连续的玻璃幕墙,形成由室内展览到室外花园的自然过渡,为室内展陈创造出畅通无阻的外部景观视野,使参观展览的孩子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自然联系在一起。
从室外看向建筑,玻璃幕墙的使用使得宣教馆更加轻盈通透,实体部分使用重组竹饰面外墙,兼顾耐久性与乡土特色,夜幕降临时,建筑在树木掩映下,犹如林间小屋般温暖质朴。
建筑屋顶使用24根长度不同的钢椽子环绕,分别支撑于内外两圈的圈梁之上,每根椽子放置角度均不相同,共同围合出了屋面的曲线造型。房顶的木瓦屋面顺着椽子缓缓向下伸展,使建筑变得修长,同时也与周围绿地共同围合出了外廊空间。沿着外廊行走,可览建筑内外景观。
进入室内,游览路线沿着圆环正式展开,玻璃幕墙将室外景观纳入展览内,与内部地形塑造相连接,形成整副自然画卷。内部丰富有趣的动植物展陈,为周围孩子提供了一处认知大自然的童趣空间。
游人沿着室内环形坡道缓缓而上,可以到达二层平台。阳光顺着内圈玻璃幕墙照入室内,为坡道带来丰富的光影变化。
到达二层平台,环形天窗映入眼帘,屋顶高度由东缓缓向西落下,屋顶最低处1.5米,游人可沿着屋顶向外远眺。
一、本设计项目依托于景观工程的实施而得以进展,因此,项目起初便被限制在了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狭小地块之中,周边的景观设计也趋于完成阶段。我们放弃了从外形上突破场地的尝试,将建筑平面与给定的场地充分融合,在一个倒圆角的三角形平面内部营造了内外两层空间,并依托平面核心的多功能厅营建了二层望山的开放平台。由内而外的释放空间的影响力,是我们此次设计达成的最大挑战。
二、为保证墙体和外圈柱网均等高,其支撑结构与整体建筑形态的内外两圈圆环不完全平行,椽子的倾斜角与长度亦不同。所以我们将结构与外墙体分开,获得了更加自由的立面形式。
三、环形坡道在符合坡度要求的同时需要与屋面倾斜角度相配合,多次调试之后得到了最佳屋面角度与坡道起点,这些都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解决。
以宣教馆为圆心,协同区域旅游规划,旨在解决农村区域劳动人口流失与老龄化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科普馆满足了京津两地城市人群参与生态文明科普与探索的需求,也同时满足本土居民的就业需求。依托全域化旅游产业布局政策,节假日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下,体验湿地风光,学习科普知识,品味乡土美食,制作乡土手工艺品,寓教于乐的同时,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品质,增强乡村振兴示范效应。
建筑:段威、郑小东、李雪、梁彤、 单晓萌、杨媛婷、李昂、魏刘超、蔡昊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