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以山西壶关上好牢村宋金时期砖雕壁画墓(下称“上好牢M1”)为例,进行墓葬建筑装饰与色彩的测绘与研究,本文将对这一测绘的基本工作方法及色彩测绘方面较为特殊的注意事项进行简要介绍。 山西壶关上好牢村宋金时期
本期以山西壶关上好牢村宋金时期砖雕壁画墓(下称“上好牢M1”)为例,进行墓葬建筑装饰与色彩的测绘与研究,本文将对这一测绘的基本工作方法及色彩测绘方面较为特殊的注意事项进行简要介绍。
山西壶关上好牢村宋金时期
砖雕壁画 墓 建筑装饰的测绘与复原制图
古墓葬作为古建筑的重要类型,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由刘敦桢等前辈学者纳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视野。自这一时期开始,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建筑史学者直接参与到古墓葬的考古发掘与制图工作中,在古墓葬的测绘与制图方面结合了建筑学与考古学的方法,体现出对墓葬空间、营造技术和艺术风格的高度关注,尤其注重墓葬陈设与墓葬建筑本体之间的关系(
图1
)。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已将墓葬建筑中用砖、石等材料表现的地面木构特征作为认识早期地面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关键性实物证据,因此在测绘图中对砖石砌体的雕刻及彩绘所表达的“木结构特征”予以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制图表达,如屋面、斗栱、梁柱、门窗等“木结构建筑要素”的形态、尺度,以及不同构件的交接关系等(
图2
)。
a)莫宗江于20世纪40年代绘制的四川成都前蜀永陵玄堂内部透视图
相比之下,墓葬建筑构件表面的色彩和装饰纹样则更加复杂。一方面,墓葬中的色彩和装饰纹样可能表达了地面木构建筑的彩画装饰,较为完整地提供了地面木结构建筑所难以保存的珍贵色彩信息;另一方面,这些色彩和装饰纹样也可以轻松地逾越“木结构建筑彩画装饰”的范畴,自由地表达装饰以外的建筑要素(如屋面、梁柱、帐幕等),以及建筑以外的场景要素或文化符号。在20世纪40—50年代的四川成都前蜀永陵及河南禹县白沙宋墓调查研究工作中,前辈学者已经开始用线描图或彩绘图的方式对墓葬建筑构件表面的色彩与装饰进行制图表达(
图3
),并基于《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对其进行阐释分析。然而,墓葬形制及其色彩装饰很少作为整体呈现在测绘图中,墓葬建筑的测绘也一直没有纳入“古建筑测绘”的正式工作范畴。
图3 20世纪40—50年代的学者对墓葬建筑装饰的制图表达
至21世纪,随着各类数字化手段和物质材料检测分析手段在古建筑勘察中的广泛运用,本研究团队针对保存了丰富色彩与装饰信息的各类型建筑遗存进行了测绘和研究,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勘察、测绘与复原制图方法,近年已陆续发表针对建筑彩画遗存和建筑壁画遗存的成果。本期以山西壶关上好牢村宋金时期砖雕壁画墓(下称“上好牢M1”)为例,进行墓葬建筑装饰与色彩的测绘与研究,本文将对这一测绘的基本工作方法及色彩测绘方面较为特殊的注意事项进行简要介绍。
(1)整体数据采集通过高动态影像采集、三维激光扫描、色彩测量及微距摄影等精细测绘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建筑形制、装饰纹样、色彩信息等进行全面记录与整理,得到一套完整的精细测绘数据。
(2)建筑制图在校核建筑构件尺度数据、排除扫描与施工尺寸误差的基础上,以现场扫描测量数据与建筑正射影像为主要参考,对研究对象进行基础建筑制图,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细部大样图。
(3)纹样制图参考正射影像与现场细部照片,以“客观临摹”为原则,对建筑中现存的建筑彩画纹样在剖面图或立面图上进行纹样的临摹制图(
图4
)。
(4)图像补全古建筑和古墓葬的彩饰通常存在因面层脱落、颜料老化变色、污染漫漶而无法辨识的部分,针对颜料老化变色或污染,可通过自然光侧光、UV光等照明手段观察纹样绘制痕迹、记录线条形态、线条密度等信息,再根据墓室空间整体装饰类型与分布规律推断各部位原有装饰类型与基础形制,然后根据同一建筑中的同类装饰纹样,或相关实例、相关史料进行补全,并在图纸中以不同线条颜色或线型与按照现状临摹的图像进行区分(
图5~图7
)。
b)柱身尚可辨识轮廓、地色及纹样类型(筍文)的部位
(5)色度测绘基于现场可采集的色彩面层基础数据,通过计算、整理、确认典型色等手段形成适合表达“现状色彩”或适合表达始建时“原状色彩”的色标,根据不同的制图目标,对建筑图纸进行填色,并以“色度尺”的方式标注所用色标的CIE颜色值,以便进行整体视觉效果的比较和评价。
(6)工艺表达建筑装饰与色彩的制作工艺可粗略分为“规则式”和“自由式”两种类型,其中“规则式”多采用几何对称图形和平涂色彩,线条均匀无变化,而“自由式”则多采用生动自由的造型和浓淡多变的晕染色彩,线条可有浓淡宽窄甚至笔法的丰富变化。对于大部分的墓葬建筑彩饰而言,“规则式”和“自由式”的工艺同时存在,形成统一而富于变化的整体效果。在制图时需观察原作的工艺类型,既要准确表达原作的几何规律,又要适当地通过调整画法、制图手段等方式避免过度对称均匀,保留原作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7)与正射影像、现场照片对照呈现在完成复原图纸后,还应将复原成果与正射影像、现场照片进行同比例的对照展示或叠加展示,客观呈现在复原制图时由于数据与误差的多次处理、主观绘法、图像补全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视觉效果差异,并较为直观地展示出复原成果的真实性与视觉特性。本项目的制图目标需适度突出建筑要素,同时兼顾其他要素(如壁画形象)的整体关系,因此仅对仿木结构主体部分进行色彩复原,室内空间界面用剖断线和轮廓线表达,其余部分以正射影像叠加呈现(其中图版1~4采用叠加式呈现,图版5~6采用对照式呈现)。
(8)宏观图谱绘制色彩与装饰的研究必将涉及大量细节和符号意义层面的内容,而所有细节都与整体空间相关联,如果要在有限的信息量中表达出色彩和细节在形式上的整体联系,则需要针对色彩和纹样分别绘制简化图谱。本项目就此探索了“色彩图谱”和“纹样图谱”两种表现形式。其中,色彩图谱试图呈现建筑的宏观色彩关系(即使在细节信息尚不完整或并非全由设计控制的情况下),针对三维构件形体采用随形色块,针对较大幅面的二维图像采用马赛克式色块,绘制各立面的色彩图谱和面积色谱。纹样图谱试图呈现建筑装饰纹样在室内各壁的整体分布规律,基于纹样类型分析的成果,根据纹样的主要几何特征制作简化图例,绘制各立面的纹样图谱,最终图谱可与色彩图谱中的主色调共同呈现。
上好牢M1壁面下部砖雕被盗,导致壁面细节和色彩信息不完整。据推测被盗砖雕为二十四孝题材,其数量、位置和尺度与时代、地域相近的宣和五年(1123)下好牢宋墓二十四孝砖雕基本相同,因此本项目根据下好牢宋墓砖雕发掘时的照片进行色彩马赛克填充;其余壁画、栱眼壁、须弥座、屋顶部分由上好牢M1现状的色彩马赛克填充,从而绘制整体色彩关系图谱(
图版7,见本次推送头条
),并针对纹样类型绘制纹样类型分布图谱(
图版8 ,见本次推送头条
)。
在应用色度测量的古建筑测绘实践中,首先需要通过肉眼辨认出整个测绘对象所使用的几种颜料类型,并通过微量取样分析进行颜料成分的确认,然后对各个颜料所分布的位置选择若干测量点获取颜色数据。在选择测量点时,需尽量寻找污染和老化程度较轻的细小局部,并兼顾各类典型的颜色变化情况,一般来说,每类颜料都将获取数十个色度数据。而下一步骤,即如何筛选数据并获取用于色彩复原制图的色标,则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色彩制图的视觉效果,制图者需针对色彩制图的目标进行选择,在此作一补充说明。
根据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记录和研究的需要,可制定以下几种制图策略:
(1)现状记录图尽可能忠实地记录建筑色彩与装饰的现状,包括其残损、变色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个目标,需采用均匀布光的摄影测量取得三维模型和正射影像(
图8,图版6 ,见本次推送头条
)。
(2)感知记录图尽可能忠实地概括人眼对色彩的感知。针对这一目标,需应用实物色卡目视比对所得的色度数据(
图9
)。
(3)原状想象图尽可能接近建筑色彩初绘时的历史原状。针对这一目标,需根据勘察所知的彩绘颜料及工艺类型,以尽量相近的材料和工艺绘制样本,测量新绘样本的色度数据作为制图色标。
(4)补色式制图由于老化后的色彩已塑造了人们对古迹的习惯性认知,而“原状色彩”通常不符合观者对古迹的心理预期,因此在一部分彩画制图或彩画修缮中,仅清除污染、补全残损,并不采用新颜料进行重绘,从而取得一种完整、清洁,然而略显陈旧的效果。针对这一目标,可在现状取色中选取与原状色彩最接近的一组数据制作色标。
在进行具体案例研究时,通常需要根据案例的建筑装饰保存状况、色彩变化程度、项目复原目标等因素进行复原方案的选取。对上好牢M1而言,由于其建筑装饰保存状况良好、变色情况较轻,项目复原目的为案例的建筑装饰形制整理与建筑装饰系统探究,故选定补色式制图为主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