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BIMBOX。 前段时间,36氪向圈子里不少朋友提了四个关于建筑业BIM和数字化的问题,也邀请我做了回答。 这四个问题,也代表了目前行业里四种有关「瓶颈期」的观点,我们可以从这四个观点出发,来思考一下未来建筑业的样子,以及BIM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前段时间,36氪向圈子里不少朋友提了四个关于建筑业BIM和数字化的问题,也邀请我做了回答。
这四个问题,也代表了目前行业里四种有关「瓶颈期」的观点,我们可以从这四个观点出发,来思考一下未来建筑业的样子,以及BIM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问题1
目前各种BIM大赛,几乎每个工程的BIM应用点都大同小异,基本上很难再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点,大家彼此观摩,都希望能找到一些新应用,找不到就会有点失望。这个局怎么破?
如果仔细想一下其他行业的其他技术,你很难看到这样奇特的情况:
一门技术的核心用法和价值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达成共识,但一直还不断有持续的大赛,人们还在追求所谓「亮点」。
你不会看到复式记账法大赛、OKR大赛、企业OA大赛。
我想到比较类似的情况就是武术比赛——人们比的是谁打得好看、花招多,而不是偷偷修炼谁更能打。
存在即合理,报奖有宣传企业的作用,但我认为总体上不应该本末倒置,BIM、信息化和数字化起到的作用都是给企业降本增效、创造新的价值点和业态,是与其他技术互相结合的技术节点之一。
聪明的企业当然也是这么看,能把虚的和实的分开,但还是有很多个人和团队陷入了报奖价值本身的执念里。
找亮点、找创新,本质上还有一个原因: 建筑业很多深水区的知识,本来并不能引起管理层或评审团的统一兴趣。
比如一位钢结构出身的领导,很难对污水处理技术发表观点。而BIM的图形和数据可视化,把本来晦涩难懂的知识,提炼成漂亮的三维模型和图表,所有人都能评价几句,比赛的观赏性和参与感就会很强。
这可不是说比赛不好,它对于短期内技术的推广是大大的好事,但对知识的提炼必然导致那些朴实细节的丧失,这也是对长期发展的一种注意力透支。
利用三维可视化做好项目VDC、预先解决问题,利用结构化数据解决工程项目数据庞杂难管理、从数据中挖掘价值,这两点在武术比赛中是基本动作,没新意、不好看,PPT里放上几页算是「凑数」的。
但在实战格斗中,这两点却是能拉开不同企业水平的真功夫,谁的拳头硬,比赛看不出来,项目中才能见本事。
武林高手手里有杀招,到了比赛场里肯定是不能用的,用了会给自己惹麻烦。但这不妨碍高手们时不时聚在一起,切磋一下,点到为止。
只不过对于不那么扎实的企业,可千万别觉得跟高手在赛场上过了几招,亮点和得分项也差不太多,就相信大家水平差不多了,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大部分不在赛场上,而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
问题2
虽然业内都在提一模到底,但现实依旧是自建自用,没有办法分享BIM模型,所谓的一模到底能不能走通?
一模到底的基础是数字资产共享,想要在商业市场中实现,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市场主体没有意识到它是「资产」,觉得共享也无所谓;要么是大家有数字资产共识,并存在健康的市场交易。
为什么没有很好的共享?因为没有资产意识,也就没有很好地维护它,设计院出的BIM模型,论三维形体,没有切分到施工能用的颗粒度(比如多楼层用一根通长的柱子);论数据,没有进度、成本等信息,甚至没有为这些信息预留填报的空间。
所以即便上游分享出来,下游也没办法直接用,要过来当个参考,有时候干脆重新建。
设计只为出图而用BIM,这不是批评,而是正常的市场行为,甲方为出图付钱,我不为出图为啥呢?这个阶段只有极少数设计院为提高服务质量和市场口碑,做出超越服务边界的工作。
在发展的过渡期,思路清晰的业主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一方面提高对设计院BIM交付成果的要求,一方面保证额外付出的经济收入。地方政府的补贴和行政政策,也起到了不小的推进作用,推着大家往「难而正确」的方向走一步。
在这些鼓励之下,设计院在常规设计工作之外,再对下游的图形和数据应用做相应的细化工作,并获取相应的报酬,这个阶段有很多价值溢出的试错成本,但却是数字资产向可交易的方向发展的重要阶段。
当然,做出这个选择的不仅是设计院,也不仅是甲方额外付费的情况,我总是说数字化转型的破局点,在于有危机意识的企业家。
BIM和数字化,跟工程行业很多其他的技术不同,它并不是像当年的甩图板,谁用起来谁就马上获益,而是非常依赖上下游各方协同,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那想要这件事往前推,就一定要有某个参建方「越俎代庖」,去做超出传统职能范围的工作,承担这多出来的费用和风险。
而数字化的重要价值在于,这一方多承担费用的情况必须是暂时的,后面的项目可以通过数据的复用、管理成本的降低,以及更多更优质的客户,把这个投入赚回来,而且一旦越过收支平衡点,企业就会迈进下一个Level。
任何一方站出来的情况,我们都见到过,比如之前给你讲过推动数字建造强管控的
华润置地
,利用BIM和数字工具提供更优质服务的
湖南省院
,以「技术预埋」为思想提前布局自主研发的
上海富凝设计
,还有这篇文章中讲述的
得数科技
。
未来,在业主方、政府的推动下,在众多企业家的探索和模仿后,渡过了这样一个大家都有些难受的阶段,我相信所谓一模到底,最终的基础还是回到健康可持续的市场交易,这取决于有多少交易方意识到数据是资产,对资产的价值能在多大程度达成共识。
这一点在其他行业已经得到了多次的见证,在建筑业也是如此。
问题3
有人提到过去十年业内高估了BIM,低估了AI,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有一部分人在讨论未来是不是向「去BIM化」发展,但是该如何做?
未来,「去BIM化」是必然的结果,就像我们如今不再谈企业互联网化一样。
但需要警惕,不再谈一个东西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把它内化,成为日常的东西;二是把它抛弃,去追求新鲜的玩意儿。
2023年的AIGC给所有行业一剂强心针,同时也带来了当头棒喝,但正是这样的时刻,越是企业的决策层,越应该警惕媒介铺天盖地的宣传,认真审视技术的边界和自身的发展阶段,不要走All in元宇宙的老路。
首先,当下最火热的AI,分别是自然语言模型和图像生成模型,我们可以用它写项目日志大纲、生成不那么准确的效果图,但需要看到这两个能力都没有触达到工程行业数据管理的本质。
这里有两个原因,简单来说:一方面是AI没有往我们这边走,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没有往AI那边去。
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国外有一个仍在开发中的人工智能建模软件,对于一些比较规整的民用建筑,输入建筑类型、房间需求、主要功能、容积率等需求,就能在线生成一个包含数据的模型。
但这个软件没有开发完,也并不推荐国内使用,它用来训练的规则和历史项目都是基于国外的项目,我们要训练自己的AI,就要有自己的数据。
但在原理上,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 类似算法可以分析的数据颗粒度必须达到构件级别。
如果它想要分析,在过去上千个类似的项目,当用户使用面积是多少、防火要求是多少级的情况下,大多数项目使用了什么结构的墙体、使用了哪些方式来排布房间,这件事基于BIM是可以统计和计算的,而基于CAD交付的项目,只能统计过去类似的项目画了多少张图纸,关于构件的信息是完全丢失的。
所以,把BIM内化的「去BIM」、向着AI的方向去,都是没有错的,但尚未积累可被AI学习的数据就放弃BIM,不是可取的做法。
问题4
未来3年,建筑业BIM发展应注重解决什么问题?之后BIM会不会逐渐被弱化,新的关注点将表现在哪些话题上?
我认为不思考业务本身,而去关注BIM技术的应用点,会有一点本末倒置,即便是对于那些专门从事BIM相关工作的人来说,也是这样。这就像画家们不研究画法本身,而都去研究颜料;运动员们不研究运动本身,都去研究运动设备。
要不要有研究颜料和运动设备的人呢?当然需要,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立足之本,到底是画家、运动员、还是卖东西给他们的公司。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写到:BIM 在短期来看,是一架 提问的机器 ,在长期来看,是一位 沉默的助理 。
当它是提问的机器时,重点在于「补课」,在于让建筑业追上那些有资格去拥抱AI、拥抱数字化的行业,让一家企业有足够的数据用于计算、有足够的管理环境去利用新工具提升自己。
如果你跑200米就气喘吁吁,给你一双顶尖的跑鞋能改变什么呢?
很多企业未来还是会在比赛中秀亮点,但更多企业需要思考的应该是,怎样利用工具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
当我说BIM是提问的机器,它的作用是倒逼企业去面对一个选择: 要不要先把课补上,追赶到本来应有的数字化备战水平。
和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粗放管理、一路狂奔的几十年,很多企业都没有在传统业务范围内把工作做好,「从来如此便是对的」这样的想法也占据了很多人的内心。而 BIM 提供的可视化与数据分析,正在通过很多「透明化」的问题,把这种落后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并让很多人感到不适。
看一看其他行业,我们很难想象,一家优秀的 IT 公司经理,在面对某种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时,第一个疑问是:「太透明了怎么办」;一家汽车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在使用某个三维设计软件时,发出的困惑是「发现了问题我还要改,好麻烦」。
这些事,就在面对 BIM 的建筑业发生着,很多建筑企业,目前是不能在数字化这条路上,走出行业保护的温床,去跟门口的野蛮人抗争的。
很多问题,在使用BIM的过程中会被提出来,一家企业能不能正视并回答,外化的表现或许就是: 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找亮点、还是用战略上的勤奋去炼内功 。
至于BIM在未来的作用——成为一位沉默的助理——我在此不过多展望和美化,或者说我也并不清楚。在不断重复自己的历史长河里,我们可以一撇大多数技术的归宿:隐姓埋名,与其他技术交叉融合,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日常。旧的BIM如此,新的AI亦然。
这段时间,你会发现关于AI的讨论也没有那么热了,能用上AI的公司已经在用了,用不上AI的公司新鲜了一段时间,还是回去做自己的事儿了。但不讨论不代表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上一两年,大家把成果拿出来的时候,又会是一波探讨——怎么两年过去,大家的经营水平差这么多了?
未来几年,人们关注的话题会越来越多地回到业务本身,因为除了少数「卖画笔」、「卖运动设备」的公司,画家们还是会回到技法的研究领域,运动员们还是会努力打造自己的身体。
我相信终有一天,不再有BIM大赛,不再有新亮点,也不再有关于数字化、AI的讨论,有些企业被淘汰,有些企业进入下一个Level,有些则会成为新的巨头。
在那之前,别急着狂欢和All in,直面那台机器提出问题,承认自己的落后,是一件很难的事,级别越高的领导,这件事越难。技术的变革和融合一定能带来效益,直到我们愿意正视自己,把课先补上。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四个问题的思考,欢迎写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