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城君。 昆明东北角,有座偏远荒村。 最近,这里吸引了很多家庭慕名前往,来寻找生活里的某种“乌托邦”。 早先的媒体报道中,这儿突然火了起来。 因为她—— 36岁的昆明人,张茜。 两年前,张茜放弃事业,卖掉市区房子, 拖家带口在这里建了一个新式社区。 并希望将其打造成, 未来中国第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永续社区。
大家好,我是城君。
昆明东北角,有座偏远荒村。
最近,这里吸引了很多家庭慕名前往,来寻找生活里的某种“乌托邦”。
早先的媒体报道中,这儿突然火了起来。
因为她—— 36岁的昆明人,张茜。
两年前,张茜放弃事业,卖掉市区房子, 拖家带口在这里建了一个新式社区。
并希望将其打造成, 未来中国第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永续社区。
探索并践行着一种生态、环保、绿色、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山林间采果,菜园子里拔萝卜,玻璃屋下看书写字,窗外是满山葱翠……
前不久,我们也发布过关于张茜的采访 (戳下图) 。
并在后台,收到了许多留言:
有人说, 好硬核的理想主义。
教育、养老、医疗……
带着一系列的追问和好奇,
我们的好朋友 木城, 干脆带上娃,专门探访了村子。
实地走访,且和张茜面对面交流;
并带着儿子体验几天社区生活,
也在这里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博士课;
回来后,她感叹道:
真好啊!
这座大山,到处都是孩子们的游乐场。
其实,何尝不是大人们的“生活游乐场”呢。
以下,来源于 木城 的采访实录
大家所关心的问题,都有了答案
「干脆带上娃,去住几日」
与其问,不如去一趟,小住几日。
这一次说是拖家带口的旅行,也不为过。
我们一行三个大人,带着一岁三个月的女婴,一个十二岁男孩,和两个不上学(实行家庭教育)的女孩。
兴致勃勃地从深圳出发,奔向大山。
第一站先到云南曲靖,第二天上午再从曲靖北站前往昆明东川李子沟。
因为八角地的青旅还在建设中,没有住宿(住帐篷睡睡袋可以,但大家都带着孩子不是很方便),于是我们就先去隔壁村李子沟,找了一家民宿过渡。
民宿,海拔2590米。
也是这时,我才第一次听到东川、李子沟、牯牛山这些名词。
从山脚开始往山上跑的时候,牯牛山的最高峰还在云里,前面两侧是光秃秃的石山,压迫、尖锐、冷峻、灰蒙蒙。
三个小时的车程后,终于抵达目的地。
民宿院子很大,里面种了很多花,老板玛咔姑娘热情又细心,带我们参观、喝茶、做素食。
云南的第二晚,已经在山林间,感受到了大自然,强大且治愈的能量。
几经辗转,离八角地越来越近,我越来越期待。
它的偏远、避世,甚至于荒凉开始在我脑海浮现。
这里是一个由青石板、夯土墙的矮房子组成的荒村。
海拔2520米,位于昆明最北端的东川县。
再就是大家通过媒体都知道的了,
张茜和蒋文静来到这里后,搬家、盖房、种地,通过“半农半X”的方式,建造了一个绿色永续的共识社区,做中国第一个零垃圾零污染的村子。
我们在9号院子见到张茜的时候, 很漂亮,比视频里看起来要瘦小,也更年轻。
大概是最近讲话和接待比较多,眉眼间透着一丝疲惫。
但她依旧轻声细语,热情地介绍自己一手打造的居所。
300平方的家,50平方的菜园,种了十几种蔬菜,想吃什么就去菜园子里摘。
厨房朝向院子,有一块视野超棒的落地玻璃。
坐在厨房就能看到大山。
张茜说她很喜欢坐在厨房里,一边喝茶一边看书。
偶尔抬头,就能看见对面近山、远山的千变万化。
厨房旁边是简约复古书房,前身是猪圈。
右边,有一个采光超级棒的阳光长廊,把每个空间都串在了一起。
让自然光照进屋子,让暖流在屋子里肆意流淌。
而屋子外,广阔的天地更是一家人生活的自由场。
每天到松林里走一走,柴火有了,内心的安宁和自在,也有了。
山里的时光,过得很快。
临近中午,张茜把来探村的人聚集在八角驿站吃午饭。
驿站的做饭阿姨亲手下厨,素食,15块一人,三菜一汤(莴笋、洋芋、蔬菜杂烩),米饭任意。
蔬菜和油盐都是当地农家自己种的,这顿饭吃得特别香。
尤其是洋芋,油炸之后用葱、蒜、香菜、调料等搅拌混合,真的好好吃啊。
「自然是孩子们第一教育场」
比大人更开心的,是孩子。
只是刚到八角村的时候,我们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在9号院子,儿子昊昊的小腿被一种植物的叶子扎到,一阵剧痛袭来,后面就很痒,起大块红疹子。
我想起小时候走在湖南老家的山林里,也有人告诫:这些叶子不能乱摸,有毒的。
进入院子,我第一时间寻找药膏,正在厨房做饭的一位阿姨拿出了 她自己做的酵素给孩子涂抹。
并气定神闲地安慰我们, 涂了有个心理安慰,会好得快一点。
不涂自己也会好的。
我悬着的心安了许多。
小朋友逐渐从情绪里走了出来,尤其是看到茶室后。
就是那间由猪圈改造的茶室,石头墙被完整地保留。
上午11点半,太阳光线从屋顶的透光洞里射下,形成了几道神奇的光柱。
这个画面让我瞬间想起了童年,在乡下的老房子见过。
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像古老的童话一样神奇又惊喜。
昊昊很兴奋,于是我拍下了这张他和光的合照。
被刮伤的阴霾,也在这一刻,一扫而尽了。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治愈力。
光影之间,喜乐相随。
这一点,在张茜的女儿海豚身上,更加自然地流露。
我是在房间里,遇到小海豚的。
当时,两个8、9岁女孩正在榻榻米上玩一种纸牌游戏。
她们自己画的纸牌。
一块饼干大小的纸片,上面是画着老鹰、猫、老鼠、鱼、虫子、细菌等。
黑色线条,随性勾勒动物的特征,是8、9岁小孩的随笔画没错了。
我问她们,要怎么玩。
她们热情示范起来。
两人同时出牌,A出老鹰,B出老鼠,那A就赢了,B的老鼠牌就给了A。下一轮继续,看牌面的动物,谁能吃谁,就决定谁输谁赢。最后以谁手上的牌被吃完,以分一局的胜负。
我忽然想起来,现在的小孩想要啥玩具,啥都买得到。
可是,有多少个小孩会自己动手做玩具?自己去发明游戏的玩法?然后和小伙伴一起玩的不亦乐乎?
在两个女孩的欢笑中,这一刻,我
稚嫩的画笔,勾勒出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年。
后来,和小海豚的第二次互动,是在从驿站回村的路上。
她左手一只蚂蚱,右手拇指和食指粘着一团松胶,开心地跟我炫耀她的成果:蚂蚱用松胶粘在手上,就很乖,不跑了。
我知道,松胶就是她们刚刚在八角驿站下面的那片松林里,收获的玩具。
内心的感慨,油然而生。
真好啊!这座大山,到处都是孩子们的游乐场。
她们和昆虫玩耍、和动物玩耍、和种子玩耍、和果实玩耍。
大自然,是这里的第一教育场。
而这,却是城市孩子们,几乎没有的。
「去2号院,上李博士的数学课」
八角村的生活,的确很治愈。
可作为一名妈妈,和很多人一样,如果真的带娃来这里定居,一系列现实问题是逃不掉。
纵然这里有天然的”自然课堂“。
但系统教育,社科知识,还是得有个一尺讲台。
我们去了八角地2号院,这里是李博士的家,村子的新住民之一。
这里有一间课室、科学实验室和音乐教室。
科学实验室的屋顶,挂着李博士自己设计的天体模型。
房子里放满了教学模型和教具,还有一些名人肖像,都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科学家们。
看得都勾起了我想回到小时候,一一去学习探索的欲望。
从科学实验室出来后,李博士就带着孩子们在另一间课室里,给大家上了一堂数学课。
用讲故事的方式,绘声绘色告诉孩子们:数学是怎么来的?最原始的人类,如何发现数学并且开始使用的。
这个过程经历了几代的更替,从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现代数学体系。
整个课堂很有趣,也很特别。
窗外飘着白云,吹起了风,木头房子里在探讨人类的数学哲理。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连旁观的我们,也像是被某种力量抓住了。
上完数学课,我们一行人去了图书馆,这也是参观八角的最后一站。
图书馆后面有一棵500岁的大树。
带我们参观的蒋老师说,这棵大树不会成为任何一个人的院子,它要被每个人都能够使用到,所以在树下建造公共图书馆,为每个人服务。
图书馆有一小半是透明的玻璃面,屋顶也是透明的,采光很好,白天可以看四周的风景,到了夜晚,就可以看星空,看风,看寻找归途的鸟。
建筑有两层,楼上有个大通铺,可以给目前来探村的人搭帐篷,楼下有休息室、办公室、图书区。
图书馆的正面对着大山,石山依然是那么光秃秃。
压迫、尖锐、冷峻、灰蒙蒙。
可是山下的这群人,充满了温暖和爱。
图书馆和课堂,都是社区教育共创的一部分。
当然,有所创建,有所改造,亦有所保留。
就像蒋文静老师特别提到的,这间老房子。
“八角的历史,会用这座小建筑完整的保留下来,让人们看得见。
看得见沧桑,也看得见生活的本质。”
「教育、医疗、社科实行共创」
放弃一切进山,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尽管张茜,已经不知道多少次讲述起自己进山的缘起。
但她始终坚定如一的是,生活永续。
如何能自给自足,如何能够打造一个可持续共创社区,一个生态村。
在9号院子里,她说,很早之前她就关注着人们的垃圾哪去了。
还有生活、教育、医疗这些问题。
尤其是疫情以后,大环境很脆弱,不管我们买多贵的房子,就算我们在别墅里,都要等大爷来送饭。
孩子无休无止在家上网课,生病也无法及时就医。
一系列的问题,让她觉得必须要做一个村子,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也帮大家解决这个焦虑。
另外一个起源,就是她的搭档,一名乡村建设和乡村规划的设计师。
在搭档那里,她看到了村庄的问题。
每天有80个村庄在消失,有1.4亩的土地闲置,7000万套住房闲置,2亿的新村民城市化。
每天都有这样的村落在消失。
而她们是否能做点什么,比如,建立一个生态村。
建村之初,就是奔着解决教育、村落、医疗、自然农法这些问题去的,以及还有线上的输出和线下的体验。
教育从两个方面去实践:
一是家庭共学,在家教育,父母带着孩子去学一些经典,以家庭为单位学习。
二是社区共学,社区成员共同参与,互相赋能。
举个例子吧。
2号院李博士精通所有理科,会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孩子来到2号院做一些科学实践、理科学习的课程。
9号院,张老师以前就是做美术教育的,美育这个版块,可以在9号院子里实行。
除了经典传统文化,有各学科的老师(新村民)给大家上各学科的课程。
另外, 本身社区就有可以带孩子践行的知识体系。
比如带孩子建设一座房子。
建一座房子,会用到建筑学、力学、数学、材料等,还有室内的软装、艺术、园林、生物、地理等等。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甚至还涉及到生态净化系统。
大人在做这些事同时,孩子不但可以学习各种知识,还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社会价值观的认知。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 自然永续的教育过程。
新村民 ,没有网络,不看电视,孩子不会接触多媒体。
毕竟在孩子大脑发育阶段,比起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社区更加主张孩子自己主动学习和探索。
同时也注重孩子的运动、家务、习惯的养成。
比如,海豚每周五会做饭,早餐、午餐、晚餐都由她负责。
邻居家的小孩,周一到周五家庭成员轮班做饭,大家都要参与到家庭的生活和劳动里面。
此外,每家每户,也有医疗自救。
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医疗自救的方法,贡献给新的村民。
医疗、教育、农耕,都一起在参与实践。
一家人,一个院子,一块地,种树蔬菜瓜果,基本是可以自给自足的 (需要 采购米、面、油等, 20 分钟开车下山也很方便) 。
在社区,提倡植物性饮食,即素食的生活方式。
不用沐浴露洗洁精等含一切化学添加成分的东西。
同时这种友好,也回馈到土地、动物身上,持续为人类产出健康食物。
——
从大山回来后,很多人回到了往常生活。
木城也是。
她在朋友圈写道:
一阵山风吹来,
屋后的梨花纷纷散落,
遥远又熟悉的花瓣雨,有母亲的味道 。
像梦乡。
但又真实可及。
从乡村到城市,再回到乡村。
人们和土地的联结,从来没有断层过。
张茜和她们的永续社区,
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亦是一个充满未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