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环境监测? 如何进行科学、准确的监测? 监测数据用来干什么? 我们都知道原因,然而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是环境污染评估直接参考数据,此外环境监测数据也是环境保护理论研究和环保政策法规制定的重要数据支持。对于排污企业而言,监测数据不能超标也不敢超标,因此我们看到了排放标准加严,企业达标排放,排放标准再加严,企业达标排放。监测数据造假事件不断涌现,检测数据的公信度丧失殆尽!
为什么要做环境监测?
如何进行科学、准确的监测?
监测数据用来干什么?
我们都知道原因,然而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是环境污染评估直接参考数据,此外环境监测数据也是环境保护理论研究和环保政策法规制定的重要数据支持。对于排污企业而言,监测数据不能超标也不敢超标,因此我们看到了排放标准加严,企业达标排放,排放标准再加严,企业达标排放。监测数据造假事件不断涌现,检测数据的公信度丧失殆尽!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监测数据可靠吗?
几乎以监测结果作为环保唯一的考核指标,一份检测报告能决定企业是否能继续生产,它承担不起,以至于畸形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 年先后在山西、河北等地先后出现严重的环境在线监测数据造假事件,社会影响恶劣,揭示了环境监测领域多年的顽疾。
早期的在线监测数据造假比较简单,比如直接在采样口外侧采样、废水采样头直接连接自来水管,设置新风进口稀释排放等;
中期的数据造假体现在设置监测数值上限;
近期的监测数据 造假技术含量更高 ,从监测设备的运行原理进行修改, 篡改设备运行参数,自动剔除超标数据,模拟数据写入上传 等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监测工程师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发现数据造假。
此外劣质仪器干扰市场,在线检测仪器属于精密仪器,科技含量极高,但市场上的仪器制造商比比皆是,多数靠组装、贴牌。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出现选择的在线监测仪器对特征污染物不响应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目前在线监测基本都是自主验收,联合监测实验室一起出具符合要求的验收监测报告,通过验收,这只能证明企业安装了在线设备,监测数据有多大意义,只有仪器供应商知道,甚至他们也不知道。
实验室检测数据造假更是一个黑洞, 实验室检测分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两个部分。在哪里采样?采样方式是否准确?是否准确分析?全靠个人素养和自律。曾经见过一份检测报告,没有在其实验室 CMA检测 能力范围内的污染物,实验室也照样出了检测报告,盖上 CMA 大章。也有检测报告未标注工况情况,检测报告的要素不全,谈 何 数据分析?近期山东、江苏、河南等地陆续都公布了一批存在问题的检测公司,也从侧面的反映了前几年我们的监测市场的混乱。 加之检测服务一般由排污单位委托,常有同行说起如果检测结果不合格业主就不付款的情况,为了留住客户保住饭碗想方设法也要让数据达标。
企业排放是否达标本,本 应 看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设施的运行效果 , 最后体现在监测数据上 ,但与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治理投入成本相比,在监测数据上做手脚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前,排污企业、治理公司、检测公司联手协作则水到渠成。
既然企业已达标排放,但空气质量改善却并没有明显改善,雾霾靠风吹的现象 依旧 没有太大改变,因此国家和地方都在不断加严排放标准。对比国外排放要求, 我国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基本接近甚至严于欧美的排放标准。
地方排放标准大部分低于国家排放标准,部分地区和城市实行的超低排放则更加严格。
我们的监测数据是否真实?是否有误导政策和标准制定的嫌疑?
监测到位了吗?
(1) 是否检测全面?
由于部分环保管理人员缺乏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的相关知识,因此对污染物排放特征了解不清楚。曾经遇到过一个企业因反应釜工艺条件限制,需定期排放废气,因此在 5 楼楼顶安装了 3 根排放口管直排大气,每天排放一到两次,每次半小时,据说企业也正常生产了好几年,这些排放口没有纳入监管中,但它们产生的废气每年多达数十吨,而被监测的排气筒排放量仅仅一两吨。
小排放口贡献大排放量的典型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无组织排放如何监管?
无组织排放则更加复杂,具有不定时、量化难的特点。某私营制药厂年使用丙酮多达 300 吨,废气采用活性炭处理,装填量不足 200kg ,无近两年更换记录,每年检测报告均合格,但是现场废气基本处理未收集状态,大部分废气以无组织形式排放。该厂年产值不足千万,员工约 50 人,但其排放量却远远大于周边的大企业。
很多大企业真的很无辜,管理良好,排放量小,却被作为环保升级改造的重点对象,苦不堪言,反而部分生产条件差,间断生产(偷偷生产)的小企业成为监控盲区。
现在部分发达城市开始使用SOF、DIAL等技术进行区域无组织排放监测,但总体来讲进展缓慢,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开展的路还很长。
小企业贡献大排放量的典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监测与治理是否有机结合?
某火电厂三台发电机组先后经过两轮升级改造,总计投入了高达 7000 多万的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总算实现了粉尘 5mg/m 3,二氧化硫 10 mg/m 3,氮氧化物 30 mg/m 3的超低排放目标,成为火电升级改造环保示范工程。然而在堆煤场,卸煤区,一辆刚好路过柴油车扬起遮天蔽日的灰尘(用词有点夸张),这里的粉尘贡献有多大?是否该监测分析,优先治理这些易治理且减排效果明显的污染源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监测与过程控制
我们一直在强调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然而具体落实到排污单位时,困难重重。例如针对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 LDAR )本身是一项很好的过程控制技术,在欧美成功实施了近 30 年,但我国经过不到 5 年后,最终也沦为编写检测报告,甚至是不用去现场坐在办公室杜撰检测报告的工作。见过一份 LDAR 检测报告,一台仪器一天工作 8 小时检测四五千点(欧洲的检测速度为一台仪器一天300~500点),这样的检测速度能保证检测质量吗? 以至于某些环保管理部门也不相信什么过程控制,还是让排污企业上几套大型环保设施,看得见摸得着,心里踏实。
总结
监测数据是我们政策法规、标准制定基础数据,只有准确的数据才有助于我国制定科学、客观的环保政策和标准。
监测市场应避免过程过度市场化,环保相关部门应强化监测职能,重要监测点和特征污染物应由环保部门进行监测确保数据准确。
加强对在线监测设备供应商、检测实验室、第三方运维公司的监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维护监测市场秩序,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强化排污企业主体责任,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激发企业自我改造、自我提升的源动力。
政府监管应加强学习,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由于对监测市场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监测数据的公信度丧失殆尽,如何让监测数据更好的为企业、为政府服务是急需解决难题,否则现在一些城市每年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监测花费将是巨大的浪费。如果检测数据不准确导致决策错误而产生的损失更是无法估计。
谁能给出有效监测数据并将数据有效用起来,即能在这个行业泥潭中向死而生、凤凰涅槃。
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督管理的 通知》 从压实生态环境部门执法监测责任、强化环境监测和执法联动两个方面对固定污染源执法监测工作 提出了具体要求。对监测市场的监管将显著提升,有能力、认真做的企业将迎来突破,浑水摸鱼的公司必将淘汰!
携手共创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