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测器太多人用?还是你不会巧用?
zsd_0087256740
2023年03月22日 10:54:01
只看楼主

知识点: 空间统计学经典论文《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论文引用量已将近3000,多年来凭其原理明晰、操作简便的巨大优势,影响力可见一斑。 处理数据>跑地理探测器模型>得出结果>描述分析,这是地理探测器模型应用的入门程度,相应的成果也只能刊发在普通期刊,对于着急毕业的研究生无可厚非。 如果目标期刊为C刊或SCI,相应的要求肯定不止于此,但是也不是说一定需要复杂的模型或高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研究的科学问题:

知识点:

空间统计学经典论文《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论文引用量已将近3000,多年来凭其原理明晰、操作简便的巨大优势,影响力可见一斑。

图片
处理数据>跑地理探测器模型>得出结果>描述分析,这是地理探测器模型应用的入门程度,相应的成果也只能刊发在普通期刊,对于着急毕业的研究生无可厚非。

如果目标期刊为C刊或SCI,相应的要求肯定不止于此,但是也不是说一定需要复杂的模型或高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研究的科学问题: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简单的烹饪

如何巧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以下提供三点思路:

  1. 时间异质性

  2. 尺度效应

  3. 因子探测与交互探测的差异

地理探测器模型有很多优势就不多说了,但也有个局限,那就是结果不具空间异质性,也就是说结果的维度存在局限,那我们可以自己DIY拓展结果的维度,提升研究的饱满程度:既然空间不行,那就挖时间, 多时间节点建模,结果进行时间维度的比较

例:
图片
Fig.1

地理探测器模型具有结果不稳定性的特性,这当然不是模型的缺点,而是给我们应用者开辟了一个小研究分支,那就是建模尺度效应的探讨名词解释:基于不同尺度建模的结果差异,可理解为尺度效应)。当应用该模型基于格网的时候,设置多大的格网就是一个问题了,拍脑袋?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不够科学。可以尝试的做法:比如先设置100-1000m十套格网,并处理聚合数据,比较十套格网建模的结果差异, 当全部因子平均Q值相对较高,且各因子Q值排序相对稳定,此时的建模格网尺度可视为较优尺度格网。

例:
图片
Fig.2

图片
Fig.3

地理探测器模型常用的两个子模型是因子探测器和交互探测器,前者量化各因子对因变量的独立影响力,后者量化每对因子对因变量的共同交互影响力,这是地理探测器模型区别于其他空间统计模型的最大优势。那么既然以上两方面都应用了,何妨再进一步比较两个模型之间的结果差异呢?即比较因子交互时的Q值,与该因子的独立Q值相比提高了多少%?

例:
图片
Fig.4
图片

相关推荐:

1、GB5226.1-2008 机械电气安全

2、GB19517-2009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