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要不要撰写工程技术论文?关于这个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下,还有的人认为,都已经“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了,还写啥论文。真是这样的吗?听听受访作者怎么说~ 受访人: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崔景立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设计师要不要撰写工程技术论文?关于这个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下,还有的人认为,都已经“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了,还写啥论文。真是这样的吗?听听受访作者怎么说~
受访人: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崔景立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作为一名工程设计行业的设计师,或者说是画图匠,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体会与思考,在此一无保留地拿出来,与业内同仁交流,也期待能够得到业内同仁的指点。
就工程设计来说,最终拿出来的是图纸,图纸的背后是设计师的专业技术知识积淀与设计师的专业技能,也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还可以说是研究与应用,更可以说是科学与技术,或者说是学术。一般来说,工程设计师侧重于工程知识的应用,不太擅长技术的研究。当然,对于成熟的不能再成熟的工程项目,似乎也无可厚非。按照现成的设计套路,结合成熟的规范规程,再不济,照猫画虎,比着葫芦画瓢,也差不到哪里去。
即使这样,在这些成熟的不能再成熟的工程项目里面,难道就真的没有问题吗?
过去,人们习惯于把理论交给科学家去研究,把实践交给工程师去完成;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事,技术应用是工程师的事。两者之间仿佛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当然,这堵墙上也开着一些的窗户。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工程师,能够透过这些窗户,把触角伸到墙的那边去,往往能够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
我们也可以看一下前人对“学术”的看法。1911年,先贤梁启超先生在《学与术》中首次提出: “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真理者也;术也者,取发明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 既然说“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两者还真是分不开的。
就工程设计来说,我们需要用到大量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研究成果,必须要深入理解并掌握这些原理、定理、定律等;需要用到大量的材料(如高强度钢、UHPC等)、构配件,虽然我们只是把现成的东西拿来应用,但是明其理同样重要,或者是不可或缺的;需要用到大量的设备与附件,其工作原理、操作方法、技术特点等等,同样需要我们为之付出精力,去了解,去掌握;需要用到大量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一个高水平的工程设计师,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需要了解吗?答案是一定的,需要。
就工程设计来说,在我们大脑的每一个沟回里面,需要存储什么呢?需要存储基础学科的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甚至是文学等;需要存储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以建筑给水排水为例,几大化学、几大力学(特别是水力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排水等;需要存储大量的工程设计规范标准,这个就不举例了,建筑给水排水专业是这样的,其他专业也是这样的;需要存储大量的本专业工具书上给出的知识要素,工具书上的知识要素,对工程设计来说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存储与工程设计相关的产品标准,包含国家标准与产品标准等,无论土建专业还是机电专业,既然要使用大量的产品,这些产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有什么规格,诸如此类的问题,了解了,掌握了,应用起来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需要存储大量的学术论文,学术论文要挤出时间多看,这个很重要;需要存储大量的自然常识,工程师要走出去,多看,看天看地海,哪怕是花港观鱼。
*近期常看的部分书籍
现有的原理、定理、定律,现有的设计方法、设计公式,无不是对既有经验的归纳提炼与总结,不是么?我们说自然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人类对自然的研究与探索,通过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自然,研究自然。对自然了解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深度与广度。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必须要接触自然,无论是直接接触,还是间接接触。我们都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到了现在,宇宙的边界在哪里?既不是地心说也不是日心说,究竟是什么心说,不知道。从地心说到现在,时间跨度有多大呢?稍微放长远一点来看,这个时间跨度并不大,弹指一挥间罢了。思路放开阔一点,原理也好,定理也好,定律也好,是不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呢?可以这样说吧?未来是不是也是这些原理、定理、定律,这个不好说;换个应用环境,从宏观到微观,是不是也还是这些原理、定理、定律,这个也不好说。
回过头来看,以我们建筑给水排水专业为例,教材是经过不断修订的,每一次修订,不仅是对内容的补充,应该也有对有关内容的修订。规范标准是不断修订的,每一次修订,也是这样。工具书也是阶段性修订的。修订以后的内容,是不是就一定完善了呢?一定不是的。如果修订以后什么都完善了,日后不就不用再修订了嘛。
“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既有的道理就放在这里,工程却是千差万别的。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有没有什么困惑。这些问题,是我们对工程的认识不足造成的?还是对道理的理解不透造成的?还是因为道理自身造成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遇到问题不可怕,有了问题,才会有进步,或许问题才是推动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发展的原动力。试想,如果什么都没有问题,剩下的不就是千篇一律了么?乏味的很呐。
遇到问题了,是等着科学家去解决?还是换个思路绕过这个问题?还是努力去攻克这个问题?或许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方法。
古人讲,“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学习,不断地学习,会发现不足越来越多。面对这些不足,一个一个去学习,去研究。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很重要,经历了这个过程,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就会向前推进一些。有可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有可能还没有完全解决,但是,把认知向前推进一些,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啊。
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也会有些许兴奋。那么,把这些心得体会归纳出来,提炼出来。如果取得了一些成果,把这些成果叙述出来。这些体会,这些成果,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用论文的型式,把这些体会与成果分享出来,如果这些体会或成果对他人的工作有所帮助,对专业有所贡献,那是最好了;如果有业内朋友对这些体会与成果提出质疑,也是很好的。 技术交流,思维碰撞,学术批评 ,每一样都是很有意义的。就像我们炒菜一样,把菜下到锅里面,不翻不炒,能做出一道好菜吗? 葱花 蒜瓣姜丝食材作料翻炒火候,每一样都必不可少。 技术的交流、发展与进步,不也是这样吗?
在工程设计中,把工作的方法提炼出来,相互交流,至少也是1﹢1=2,说不定还能起到1﹢1>2的效果呢。当然了,哪怕是只有1﹢1=1.8,也很有收获啊。所以说,做设计,做技术,做学问,敞开门来做,不要关起门来做。
把遇到的问题记下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攻关,然后把这些东西归纳提炼出来,问题是什么方法是什么结果是什么,这些事情都描述清楚了,不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吗?
如果一个问题时不常的冒出来,对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就需要重视了,问题出在哪里呢?向前追溯,查找原因,追本溯源。溯到这个源了,这个就好了。就像医生问诊一样,找到病根了嘛,按病下药,按问题施策。面对工程问题,有的束手无策;有的策太多,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策?有的策不多,但不对路。什么情况都是有的。所以说,溯到源,给出策,开出方子,这就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通过论文的方式分享出来。再进一步来看,分享出来的,不只是“策”,还包含着溯源的方法方式,这个就更重要了。 要知道,思考是一种重要的不能再重要的能力,不是么?独立地思考,深入地思考,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定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分享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学习。
对工程技术问题的认知,或有年代的局限性。某个年代,限于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问题的处理可能也就到了某个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问题的认知达到了更高的水平,那么,就需要回过头来看看以往的规范规程经验等,是不是还合适。合适的话,继续沿用;不合适的话,及时修正,及时补充。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专业,每个行业,都需要具备并养成一种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
书写工程技术论文,不能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如果仅仅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这就失去了论文的意义。如果是那种通过AI生成的论文,这就更要不得了。通过写论文,总结了某种教训、总结了某种方法、总结了某种经验、提出了某个问题、提出并分析了某个问题、提出分析并解决了某个问题,如此等等。这样的论文,就有意义了,不是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篇论文能够提出、分析、解决一个问题,能够分享一个教训、经验、方法,众人拾柴火焰高,专业或者行业的发展,一定是健康的、茁壮的。所以说,就我们工程设计行业而言,把我们的论文与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把我们论文写进工程里面,充分体现工程技术论文的意义,这就比较好了。
对我们设计行业来说,一些看似复杂的工程项目,未必就会有多大的技术问题;一些司空见惯的项目,未必就没有问题。你只有沉进去了,深入进去了,才有可能发现问题之所在。有的问题,可能用不了太长的时间就能弄清楚;有的问题,可能需要三年五年持之以恒的去分析去琢磨。仅就这一点而言,笔者有一些体会。可能许多人会认为建筑给水排水很简单,但是有那么两个问题,从起初产生那么一个念头,到一点点的抽丝剥茧,分析琢磨、思维停顿,另辟蹊径,到后来彻底整清楚,用了将近3年时间。当然了,小问题而已,或许是别人早已明白了只是自己还不明白而已。所以说,想到什么问题,不要轻易放弃,思考的过程、琢磨的过程有多苦闷,到后面就会有多开心。
再说一点,同一个建筑,任何一个机电专业,如果交给不同的人去设计,设计出来的结果大概率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们可以说每个人对项目的理解对规范的把握存在差异。存在一些差异,这个是正常的,没什么异议。更进一步来看,假如说5栋一模一样的建筑,建筑给水排水由5个人设计(这种假设在设计院里面几乎是不存在的),那么这5栋楼,从施工,到后期的使用,有差异没有?一定是有的。有优劣没有?必然也是有的。这里的优劣,体现了工程师对设计项目的理解与把握。同样的建筑、同样的材料、同样的规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前面说了,“学与术”,这个术,强调的就是应用;学与术,同样重要;这个术,也是有含金量的。同样的东西,用得好与用得不好,必然存在差异。打个简单的比方,同样一辆汽车,不同的人开,结果必然有差别,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把如何应用,如何用的好,用的妙,用得巧妙,总结出来,归纳出来,提炼出来,不但是一篇论文,而且一定还是一篇有质量高价值的论文呢,您说呢?
专业的发展与进步,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一代人为之付出,为之努力。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
我们讲使命,使命是什么,使命不就是把时代赋予你的责任扛起来。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行业,技术问题普遍存在,层出不穷。这些问题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己之力,我们能够多解决一个问题,这个专业,这个行业就会少一个问题。
一点感悟,记之。
*富士康郑州航空港科技园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