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一策”大气污染成因分析的几点思考
yj蓝天
yj蓝天 Lv.16
2023年02月23日 06:23:13
来自于大气治理
只看楼主

一市一策”大气污染成因分析的几点思考 本人2015年以来一直在从事面向管理的大气污染成因分析,时代在变,问题在变,方法也在变。因此总结经验,面向未来,如何在“一市一策”的实际管理工作中发挥成因分析的重要作用还是值得探论一下的。 一、历史回顾 1、大气污染来源问题  2010年以后受舆情影响,特别是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后,中东部地区严重的大气污染形势受到公众和政府的普遍关注。当时,科学圈对污染来源众说纷纭,为此,2014年以后全国主要地级以上城市均开展了基于受体的颗粒物来源解析,基本明确了燃煤、扬尘、机动车、工业和二次颗粒物五大污染来源及贡献比例。但是,这一结果因过于简单,远远不能满足要明确到具体源的管理需求。

一市一策”大气污染成因分析的几点思考

本人2015年以来一直在从事面向管理的大气污染成因分析,时代在变,问题在变,方法也在变。因此总结经验,面向未来,如何在“一市一策”的实际管理工作中发挥成因分析的重要作用还是值得探论一下的。

一、历史回顾

1、大气污染来源问题 

2010年以后受舆情影响,特别是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后,中东部地区严重的大气污染形势受到公众和政府的普遍关注。当时,科学圈对污染来源众说纷纭,为此,2014年以后全国主要地级以上城市均开展了基于受体的颗粒物来源解析,基本明确了燃煤、扬尘、机动车、工业和二次颗粒物五大污染来源及贡献比例。但是,这一结果因过于简单,远远不能满足要明确到具体源的管理需求。

2、大气污染谁影响谁的问题

受空气质量排名与考核压力的影响,各城市继源解析之后,着力开展了污染传输影响、传输通道和传输贡献的研究,逐步明确了传输是影响本地空气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然而,从国家到地方也逐步认识到外来传输固然重要,但从改善空气质量的角度,核心问题却是本地污染源如何控制的问题。

3、气象条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问题

面对本地排放的污染问题,各城市发现相同的污染源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污染水平会有明显差,试图通过干预气象条件(如湿度,城市扩散条件)或顺应气象条件(依气象条件开展针对性应对)改善排名。研究逐渐形成共识,即“小风无风,高湿静稳,边界层低,山前堆积”等不利气象条件是污染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逐步意识到,气象条件并非人为可控制的因素。

4、顺应气象条件开展重污染应急的问题

不同的气象条件下,排放对环境影响有显著差异。各城市纷纷加强重污染期间预警应急,通过对企业开展“绩效分级”减少重污染期间全社会排放量,以实现重污染“削峰降频”并取得成效。研究表明提前预警和减排可以实现污染削峰5%~15%。这一工作的需求也推动了空气质量预报的可靠性从3~7天,延长到了14天以上。随着近年来重污染天气的明显减少,单纯的重污染应急不能根本改善空气质量,急需作精,作准,作实常态化的全社会减排量。

5、污染源的动态监控问题

随着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向可控性问题(源排放)转变,逐步认识到“减排才是硬道理”,各城市加强了网格化站点、组分站、走航监管、用电数据监管,在线排放数据监管、高空摄像头,交通流监控、门禁监控、遥感监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把成因分析的重点放在了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重点源、关键源、异常源的监管问题,把全社会减排做精,做准,做实。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在数据分析方面

当前天地空一体的监测体系逐渐建立,气象、在线排放监测、交通流、企业用电、走航、卫星遥感等新兴数据层出不穷,我们已进入环境大数据时代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任何一种数据都不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表象之一,一个事物可以有无穷的表象。这需要我们对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映证,以得出综合而统一的结论。但现在各城市的数据平台多以数据展示为主,缺少不同问题识别的指标和指标体系,判断标准,调控的技术路线。结果是数据越多,矛盾越多,观点越多,问题越复杂。我们不仅需要数据(体检),还需要数据的指标及范围(体检表),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医生(综合研判),这也是一个对大数据信息的降维化过程。

2、在成因分析目标方面

在城市开展成因分析(我们这里主要谈面对管理需求的成因分析)应强调可控性,即时性和异常事件分析。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固然重要(它是我们一切决策的基本约束条件),但前述历史经验也表明,管理者最需要的还是可控性措施。常态化的问题,比如三大结构调整,来源解析,传输影响等应立足常态工作有计划地去解决,“一市一策”驻点工作的成因分析应立足即时性问题的发现与处置。由此也就引出成因分析应立足于异常事件的分析与处置。一些城市注重浓度和达标分析,其实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气象与基础排放决定的。异常事件的分析则应立足于特征分析,找出那些可监管的异常污染源并进行处置。

3、在污染会商方面

攻关会商经验表明,会商一般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科学会商;二是决策会商。任何具体数据的分析应作为会商的后台,而不是会商的过程。科学会商重点应在统一科学认识和判断,得出有限对策;管理会商则应重在措施的行政、经济、社会的可行性判断方向,科学会商的专家组长应参加决策会商。但现实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科学会商揣摩管理层意图;决策会商会上描述数据变化;管理者参与对数据分析的指导;决策会商融合或代替科学会商;最终由于会商时间冗长,效率低下,科学性不足等问题而失败或流于形式。

三、结论和建议
1、“一市一策”工作中的成因分析从历史上看,是一个从重视科学性认识向重视实践可操作性发展的过程;
2、在环境大数据下,急需开展针对问题的数据指标化研究,实现数据降维,避免成因分析流于数据展示;
3、在成因分析的目标上,应强调可控性、即时性和异常事件分析;
4、分层次开展污染会商,既提高会商的科学性,又提高会商的可操作性,同时可大大提高会商效率。


723c7d5b16a42503e3db.doc
17.0 KB
立即下载
免费打赏
yj蓝天
2023年02月28日 07:28:49
2楼

这个资料对于编制一市一策大气污染防治方案有很大的帮助,推荐给大家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