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绿化废弃物处置
绿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园林绿化养护过程减少碳排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自然全生命周期中形成碳汇闭环的重要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推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了 《关于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提出,通过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深入探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方法和举措,在部分城市建立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进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要推动低碳绿色发展,对绿化废弃物合理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1
26年探索
- 枯枝落叶物尽其用 -
上海植物园绿化工程公司董事长朱根龙先生是上海市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早的探索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他就在思考如何将植物园内的大量枯枝落叶循环利用,一方面减轻大量堆积的绿化废弃物的处置压力,另一方面变废为宝,能够加以利用。
1996年,他正式开始了绿化废弃物的收集粉碎、加工利用研制。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将绿化废弃物加工成为了天然绿色有机基质。2006年,上植工程的绿化废弃物产能达到1500多立方米,加工成绿色有机基质600多立方米。到了2013年,该项产能已经达到了1.2万立方米,处理绿化废弃物3万多立方米。生产的有机基质开始大规模应用于辰山植物园、上海植物园专业园区改建等市政工程、公共绿地和部分地产项目的土壤改良中。到了2018年,有机基质产能更是增加到了1.6万立方米,不仅解决了徐汇区园林绿化产生的全部枯枝落木,还帮助长宁、闵行、黄浦等多个区解决了部分绿化废弃物。生产出来的有机基质也在更多个城市的绿化、展览温室等项目中发挥作用,使得绿化废弃物获得循环新生。 上植工程从最初以先进的理念、成熟的绿化废弃物处置技术,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承接了全国各地近百家单位来观摩学习,并得到了《劳动报》《新民晚报》《人民日报》等众多媒体的宣传报道。
推动绿化废弃物处置,核心意义在于“道法自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绿化产生的枯枝落也应化叶为土,回归土壤。从资源化利用角度而言,绿化废弃物循环处置避免了对异地资源的掠夺,从而避免对城市产生新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上植工程来说,这二十多年来的路程也充满艰辛,朱根龙从公司项目开始试验探索,投入大量的设备及研究费用,通过权威单位检测和运用效果证明产品的优良,再推广至兄弟单位,从而形成了“送来绿化废弃物再接收有机基质产品回归土壤”的合作方式,推动了绿化废弃物处置利用的良性循环。 然而,就在一切走向正轨时,随着植物园北区扩建改造,绿化处置场面临拆迁,坚持近30年的绿化废弃物处置工作不得不暂时中止,尽管朱根龙还在努力尝试各种办法去寻找新的场地,但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选址仍是困难重重。
2
遭遇困境
- 如何打通从处置到市场全流程堵点 -
虽然朱根龙带领的上植工程,早在26年前就找到了一条绿化废弃物处置的有效途径,也为政府分担了想要解决的城市环保问题和社会问题,但是, 多年以来,绿化废弃物处置的这个解决方案并未能在更大的范围得到推广和解决。
绿化废弃物处置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从收集产生端看,据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调研测算,以上海每年产生各类园林绿化废弃物约70万吨计,除去1/3大材积(直径10cm以上)树枝直接作为木材加工原料,其余2/3需处置的园林绿化废弃物约可加工成基质60万m 3 。但全市对绿化率废弃物的利用并不高,且绝大多数绿化废弃物经过初步粉碎后作为燃料送至外省生物质发电厂,未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化利用的作用。同时,从处置应用端看,以全市区域已开展的绿地使用有机基质改良土壤的用量为依据,新建绿地土壤改良所需基质每公顷120—240m 3 ;已建绿地土壤改良每公顷约需90 —100m 3 。2021年上海市绿地面积为17.12万hm 2 ,新建绿地1000 hm 2 ,据此可估算2021年仅新建绿地所需有机基质用量为12-24万m 3 ,已建绿地养护所需有机基质需求更超过1000万m 3 。由此可见,上海绿化废弃物产生量大,但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利用方式单一,加工有机基质的需求量大,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具体的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中,从生产到应用闭环上的多重堵点,导致无法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成为了影响绿化废弃物处置工作效能的核心问题。
园林等有机废弃物收集处置流程
事实上,科学评判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品使用效果,不仅要注重产品本身的各项质量指标,符合改良基质的生产标准,也要遵循土壤改良等应用规范,并设立权威的专业机构,在市场应用过程中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
3
探索出路
- 优质基质用于土壤改良 -
为了打通堵点,多年来, 上植工程采取了多种手段,来为优质基质的规模化、市场化使用创造条件。 上植工程不断探索如何将生产出来的优质基质实际运用于绿植景观项目的土壤改良,在绿化工程设计阶段,就提出绿化废弃物的使用路径。
上海城市绿地土壤普遍存在pH高、有机质缺乏、容重大、质地粘重的问题,土壤透水性通气性差,易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做好土壤改良是保障城市绿地景观效果的物质基础。 而在所有的改良材料中,绿化植物废弃物清洁安全,是土壤改良优质的有机改良材料。绿化有机废弃物加工产品在建设工程土壤改良中的应用为绿化废弃物处置应用端打开了一条出路。
从2010年的 “辰山植物园展览温室”项目到2020年临港主城区精品示范道路茉莉路项目,再到2022年10月15日刚刚竣工的杞青路,上植工程十余年来始终在探索和优化路径的第一线。杞青路提升改造工程中,上植工程在方案设计前期就重视绿化废弃物应用下的原土改良,根据项目现状进行土壤检测,针对存在的土壤障碍因子提出专项土壤改良方案。在项目的方案论证、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评审过程中,与行业内多位专家进行探讨、研究,不断深化修改,为绿化废弃物转化产品在项目中的应用取得技术支撑和价格依据,并在施工中落到实处。
杞青路(环湖西三路~沪城环路)提升改造项目
4
破局重生
- 土壤团标 -
为绿化废弃物循环应用
提供标准依据
此次住建部《通知》针对绿化废弃物处置规划、收运及处理系统建设、推动源头减量及资源化利用以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关于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通知》指出:鼓励就地就近处理园林绿化垃圾,将再生产品作为土壤改良基质、有机覆盖物等回用园林绿地,推动园林绿化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研究制定再生产品推广应用相关政策。
这些思路与举措,与上植工程不谋而合。在上海市园林绿化协会的指导下,上植工程从全行业的规范化入手,努力寻求绿化废弃物应用破局重生的希望。绿化废弃物有机基质作为优良的土壤有机改良材料,经过高温发酵后产品安全可靠,甚至能达到泥炭的品质。但长期以来,土壤改良工作并没有相关标准,导致如何改良、改良的质量与效果怎么评判、使用怎样的改料材料才是有助于植物生长的等问题都没有规范的解决方案。为此, 上植工程参与编制了《城市绿地土壤改良技术规范》团标,遵循生态性、本土性、科学性、经济性等原则,对土壤改良流程、流程技术要点、改良方式和方法等技术要求均做了明确规定,并根据土壤不同障碍因子和植物需求编制了土壤改良材料推荐表和改良示意图。 以团标为抓手,规范土壤改良工序,使用质量合格的改良材料,为土壤改良报价提供依据。
《城市绿地土壤改良技术规范》
专家咨询会
同时,上植工程也在多方努力,以期让坚持了26年的绿化废弃物处置生产项目能够得以继续并进一步改良工艺,实现降本增效。 正如朱根龙常说的一句话:“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尽管有许多困难和坎坷,但是上植工程人对绿化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前景依然充满信心。同时也希望政府部门能给予更多的支持,为实现二十大报告中“绿色低碳产业”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来源:森和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