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不错的地铁站设计案例 01.乌克兰Dnipro地铁站02.布达佩斯地铁双站03.北京地铁14号线丽泽商务区站04.上海豫园站05.莫斯科Terekhovo地铁站06.巴西萨尔瓦多地铁2号线车站07.意大利那不勒斯地铁“大教堂站”08.Sound Transit华盛顿大学站09.约克大学地铁站10.杭州五常地铁站
十个不错的地铁站设计案例 01.乌克兰Dnipro地铁站
02.布达佩斯地铁双站
03.北京地铁14号线丽泽商务区站
04.上海豫园站
05.莫斯科Terekhovo地铁站
06.巴西萨尔瓦多地铁2号线车站
07.意大利那不勒斯地铁“大教堂站”
08.Sound Transit华盛顿大学站
09.约克大学地铁站
10.杭州五常地铁站
01.
Dnipro地铁站
乌克兰 / Zaha Hadid Architects
Dnipro市一直是乌克兰的工程、冶金和制造业的中心,如此丰富的历史体现在了新地铁站钢铁焊接的入口空间中。建筑使用的结构薄板由从Dnipro当地铸造厂回收的钢材制成,其雕塑般的外观展现了该城市在钢材加工上的精湛技艺。每个入口空间都形成了一片新的公共广场,并为城市地铁提供了清晰可见的地标指引。
车站的室内集散区、走廊和站台在遵循共同的形式和空间逻辑的基础上,各具特色,赋予Dnipro地铁强烈的特征。遵循直观导视的概念,室内设计在引导游客去往各个车站的同时,加强了他们的感官体验,保证其能够安全、舒适、愉快地穿梭在城市之中。
02.
布达佩斯地铁双站
匈牙利 / sporaarchitects
地铁站濒临多瑙河,承担和运转着来自电车,巴士,地铁,船运,汽车等多种交通工具的人流。建筑师希望阳光能够直达这样重要的地下节点,就在地铁站的地面交界处设置了晶体状的天窗。同时建筑师在两个地铁站中都采用骨骼系统式的混凝土结构,制造出十分壮观并具有象征意义的景象。
地铁站采用了复杂的结构体系以满足滨河地段和施工现场的要求。最终有三个层次的钢筋混凝土梁穿梭其中,虽然让人眼花缭乱但却具有统一感与壮观性。 车站的地面入口处设置了一系列有机晶体状的天窗,阳光倾泻而下,洒落在电梯切出的“深谷”里,透过层层混凝土结构的空隙,到达地底世界深处。
03.
北京地铁14号线丽泽商务区站
中国 / BIAD-TOD
北京地铁14号线丽泽商务区站 作为首都五线换乘的重要枢纽站,设计方案意图用简约现代的设计语言,营造开阔明亮的整体氛围,形塑一个国际化的“地下城市客厅”。 站厅的主要承重构件为Y形柱,在满足结构跨度的同时、有效减少了站厅内立柱的数量,带来更为宽敞的开放空间。设计上摒弃繁冗的装饰,以素水泥材质突出Y形柱本身的结构之美,体现地铁站“向下生长”的力量感与生命力。
06.
萨尔瓦多地铁2号线车站
巴西 / Hunter Douglas
萨尔瓦多是一个特定的和具有丰富文化条件的继承者,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非洲和葡萄牙的遗产,这已经体现在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在此背景下,该地铁系统也沿袭着这一传统,并以现代的方式合理合法的融入到这里的文化中来,避免了给人以重复刻板的印象。
车站为两层楼高,包括站台和上面的夹层,采用可持续性发展的施工方法。这里的柱子根据瓷砖本身的曲率设计,很好的减少了建筑体积。整个建筑的跨度约为23米,采用自支撑金属瓦结构和双重隔热和隔音保护层。人行道和封闭结构都位于金属结构之中。从水平面倾斜10度,自支撑钢屋顶部分与水平面呈10度角,这既有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又能够形成一系列拱形棚。
07.
那不勒斯地铁“大教堂站”
意大利 / 福克萨斯建筑事务所
车站地下二层的空间设计致力于城市间的通勤和旅行;伴随着颜色、灯光、几何纹理和镜面的室内铺装,意在敲打着此趟旅程的节奏,伴随乘客通往站台。该项目空间内的所有元素,包括铺装材料,即采用了反光的苏格兰金属板的墙壁和天花板,以及石灰华材质的地板,旨在为神殿创造一个气氛融洽的环境。
08.
Sound Transit华盛顿大学站
美国 / LMN Architects
车站整体设计以打造良好的城市连接性和移动性为基础,在地上与100英尺处的地下站台之间,建立良好的交通流线。各层间的视觉联系创造了强烈的空间导向。 透明 立面 除了拉近车站内外视觉联系外,还充当了地下站台的采光天井。彩色瓷砖活跃了地下站台的气氛,售票处周围的绿色线条让空间氛围动感十足。
09.
约克大学地铁站
加拿大 / Foster + Partners
约克大学站的设计主题类似于最初在伦敦金丝雀码头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地铁站进行的探索:其设计考虑了周围的公共空间以及它们与城市的联系,并利用自然光线将乘客直观地从入口引向下方的到达平台。车站坐落在大学校园的中轴线上,与著名的Vari Hall相邻,造型独特的屋顶为大学提供了新的“门面”。
[object Object]
车站被Harry W. Arthurs广场的公共草地环绕,其外观采用了较为谨慎的设计手法。建筑体量沉入景观之中,其入口被设置在圆形剧场的底部,并由机翼般的醒目顶篷带来荫蔽。顶篷的内侧面覆盖以高度抛光的金属,反映出人们在下方的活动。